李子柒在停更三年后重新回到公眾視野,并在其自媒體平臺連發三條視頻,國內自媒體一夜漲粉近400萬,粉絲總數超過一億;而國際舞臺上同樣卷起了流量風暴,X、YouTube、Facebook、Instagram等平臺的海外播放量總計接近千萬次,總點贊量超過50萬次,總評論量超過7萬次。
如此迅猛的流量聚集,李子柒的復出再次成為互聯網現象級事件。從粉絲數據看來,在李子柒停更的三年時間,粉絲數不降反增,Youtube平臺甚至從1410萬穩步上升至2000萬。
“李子柒”這個IP從未真正意義上消失過,甚至成了一個文化符號,被賦予了多重價值。
同樣類似的還有一位頭部網紅,Papi醬最近也在熱門綜藝《再見愛人》里露面,節目中傳達出的眾多觀點,得到大量年輕人傳播,甚至直言其為“嘴替”。
為什么像李子柒、papi醬這樣的頭部網紅始終能“長紅”?從商業價值可持續性來看,她們到底做對了什么?
28年前的互聯網發展初期,在“如何留存用戶”的問題上,前輩就給出了重要答案。1996年,互聯網初代網紅、微軟創始人比爾蓋茨在官方網站“Gates Notes”上發表了一篇文章,題為《Content is King(內容為王)》,著重強調了互聯網時代,高質量內容在吸引和保留用戶的重要性。
中國互聯網三十年,內容行業更新迭代,見效快的“流量至上”似乎成了互聯網行業的主導邏輯,相較之下,“內容為王”更像是一句口號。 很多曾將其作為行業信仰的傳統創作者多次質疑:在如今的算法洪流時代,優質內容的真實價值到底還剩下多少。
還有多少人堅信“內容為王”?那些還保持著內容信仰的探索者,是否能建立自洽的商業邏輯,還是終將成為平臺算法機制下的養料?
流量至上,正在瓦解內容的真實價值
年初,通過編造傳播“寒假作業丟巴黎”網絡段子吸引流量的近4000萬粉絲網紅“貓一杯”被各大平臺封號,其旗下服飾品牌OMETOO店鋪也宣布終止經營。
與此同時,四川省昭覺縣人民法院對“涼山孟陽”案一審宣判,8名犯罪嫌疑人因虛假廣告罪被判刑,其中“涼山孟陽”被判刑11個月,并處罰金8萬元。起因是20歲網紅“涼山孟陽”從2018開始拍攝短視頻,稱父母雙亡,自己只能輟學在家照顧弟弟妹妹,短短幾年吸粉400萬人,走紅后就開始直播帶貨。但真相卻是“涼山孟陽”的父母健在,視頻中殘破的土坯房也是移花接木。
除此之外,西湖1500元撈手機、“點讀機女孩”發腦瘤治療庫存視頻、名校畢業男子被裁員瞞著妻子送外賣等,這些曾在網上引發大量共鳴的“真實事件”,最終卻被曝出是自導自演的刻意擺拍剪輯。
流量劇本為什么會盛行呢?
“當然是為了盡快實現流量變現。”某短視頻從業者透露,目前直播帶貨已成為流量變現最主要模式之一,包括編輯“獵奇”劇本,利用真實化拍攝手法來突出事件矛盾,并打上“現場記錄”或“社會新聞”等標簽。一條虛假的擺拍視頻只要出圈,吸粉速度會成倍增長,為主播下一步帶貨打下基礎。
戲劇性的內容自然更能引發輿論關注,暴力、色情、獵奇等元素亦具有天然吸引力,符合這些標準的內容往往成為流量追捧和制造的對象。
但為什么有了流量大家就狂歡,為什么算法推薦能讓用戶沉迷呢,誰賦予了算法這么大的權利?
從內容產業的變化來看,其實每個貢獻數據的個體都是推動者。算法機制設計了一張龐大又精細化的網絡,并在日益成熟的商業化進程上,給出看似越來越明確的變現指引,比如越符合算法,內容就越能進入到下一個流量池,這也意味著一件事——離錢越近。
于是,內容產業陷入了一個用算法來衡量優劣的怪圈,劣幣驅逐良幣,優質內容生產空間被擠壓,內容的內在價值被消解,最終大多數內容成為尼爾·波茲曼口中“娛樂的附庸”,這樣的直接結果則是, 那些依托于獨立、理性、深度思考而建立的社會文化就面臨著衰落和被顛覆的危機 。
缺乏深度思考正是這個時代的通病。在算法擁有巨大權利的時代,人們越來越不習慣嚴肅閱讀和深度思考。當越來越多創作者也開始供奉算法,就越難生產出深刻的、獨立的、批判性的內容。
流量和算法建構的世界越繁榮,我們的文化內核就變得越貧瘠。
如何打破流量的藩籬、重建內容價值、找回失落的主體性,值得每一個身處數字空間的人深思。
從長紅創作者身上尋找答案
我們試圖從李子柒、papi醬這類穿越了周期、歷經過時間淬煉的短視頻創作者身上,尋找關于內容價值更為具體的答案。
2016年,papi醬火爆全網,獲得了羅輯思維、真格基金等眾多資本的1200萬人民幣投資。隨后,他們策劃了一場盛大的拍賣會,其競品是“papi醬的視頻貼片廣告資源”,數字最終定格在2200萬元。這場拍賣會引起了意料之中的輿論,也讓papi醬成了“2016中國第一網紅”。不過,papi醬本人并未出現在現場,沒多久也把這筆這筆天價廣告費捐給了母校,設立獎學金。
圖源|新浪微博
彼時李子柒的短視頻之路才剛開始不久,但《蘭州牛肉拉面》已在網絡發酵,全網播放量達到5000萬,點贊60萬。那時候她還不知道,3年后她將接過“中國第一網紅”的名號,與此同時還獲得了外網的流量青睞、央視的點名表揚,所有人都在討論“李子柒”是不是一種文化輸出。潑天的富貴,漫天的贊賞,李子柒背后的MCN機構暴富,隨后開啟了更多商業化拓展。螺螄粉越火,李子柒和微念之間的價值觀矛盾就越烈,最終在2021年底暫停更新視頻。
和資本之間的游戲,papi醬早就領教過了——就在那場瘋狂的拍賣會結束的3個月后,羅輯思維突然宣布撤資,給出的理由是:“他們太好,投資上我們可能要賺很多錢,我們就容易受到誘惑。”這場過山車式的合作,帶來了猜忌、爭議還有數不清的惡意,又一次地將papi醬頂上風口浪尖,網友奚落的點如出一轍:“papi醬被資本拋棄,終究曇花一現”。
那段時間,papi醬確實過的艱難。壓力大的時候,她和合伙人一起在咖啡廳大哭。但沒多久,她又繼續更新視頻,組建了新的團隊。
沒有人知道她給自己做了怎樣的心理工作,只知后來的papi醬還繼續拓展事業邊界:代言奢侈品手表,拍運動品牌廣告,出演喜劇電影,上娛樂綜藝等。
網紅的頭部交椅頻繁更替,一夜暴富的劇情被演繹得稀松平常。變幻莫測的互聯網,從來不缺少鬧哄哄的商業策劃,缺的是能夠穿越周期的長期主義者。
對于現在的papi醬來說,距離那場瘋狂的拍賣會已經8年了,如今她在綜藝里的發言依舊毒舌,甚至很多時候保持著一種眾人皆醉我獨醒的姿態。
圖源|小紅書
有觀眾形容:“在節目中她經常呈現出一種抽離的狀態”。
從她的視頻作品、過往訪談中,能感受到這位“搞笑博主”背后的生活洞察力和深度思考力,而在綜藝的鏡頭里更為具像化地看到了她的獨立思考狀態。
諷刺的是,papi醬在《再見愛人4》上點評的嘉賓之一劉爽,2012年就曾以“留幾手”的網名在 新浪微博 上以毒舌點評紅遍網絡,不到3個月,微博粉絲從200多暴漲到170余萬。大火之后,明星紛紛艾特劉爽點評自己的照片,劉爽還參加了 王思聰 的生日,大曬合影。
然而,2013年《人民日報》公開點名批評“留幾手”,痛斥“審丑”文化。官媒下場,“留幾手”被豆瓣銷號,他也刪除了全部微博,淡出了人們的視線。11年后,如今的劉爽婚姻亮紅燈,并自嘲“L型”人生,說話依舊毒舌,但聲評大不如前。
為什么同樣毒舌、搞笑,papi醬能對抗時間的魔咒,而大多數搞笑網紅現在都不知道去哪了呢?
papi醬搞笑背后,始終有著堅定的精神內核,一套明確清晰的價值觀。
在羅翔的一次采訪中,papi醬提及內容創作者共同的流量焦慮和創作瓶頸問題,說自己也經常有“做不下去”的時候,“十天可能有七八天都是這個狀態”,但她依舊保持自己的創作價值觀:“我覺得創作者和你的觀眾之間不應該是一個諂媚的關系,如果你一味地諂媚,到最后你自己的東西會消失的。”
圖源|羅翔說刑法
不媚俗,是papi醬和李子柒的共同創作特質之一。
李子柒最近復更的作品里,一條14分鐘的短視頻,背后的故事是她花了一年時間學習大漆工藝。有人質疑真實性,成都漆器工藝廠就發文曬出李子柒學習漆藝的經歷,稱李子柒在學漆藝時曾嚴重過敏,教她漆藝的老師稱贊李子柒能吃苦耐勞,不是“花架子”。
成都漆器工藝廠評論區|小紅書截圖
圖源 | 紅星新聞
如果按照流量邏輯論,她在復更之前,大可以先預告一下,然后先講講這一兩年來發生的種種,再蹭一下某個熱門話題等。但她沒有,她還是安靜地、沒有預告地更新了作品,像一個老朋友,暫時去處理了一下私事而已。
三年很長,但似乎又只是朝夕。時間在多數人身上顯得急促,但在她身上卻不然。流量吹捧的東西,她不關心。她看似柔弱,但背后所堅守的信念感比我們想象的“強勢”——不媚俗。
圖源|李子柒官方視頻截圖
在2021年的采訪里,李子柒就表示,最想做的三件事,第一是與鄉村振興和共同富裕相關的工作,希望通過創建一個可復制、可傳播、可循環、可推廣的試點來推動鄉村發展;第二是繼續傳承和傳播非物質文化遺產和傳統文化;第三是關于青少年的引導工作,她希望通過自己的影響力,幫助青少年樹立正確的價值觀和人生目標。
圖源|央視網《魯健訪談》
“不希望以后問他們想干什么,他們都說自己想當網紅當明星。”李子柒坦言。
在信息過載時代,李子柒和papi醬一個毒評世事,一個治愈人心,內容看似八竿子打不著一處,但從深入到精神內核來看,她們是相似的。
如果沒有一種價值觀信仰,那個整天說要中彩票、高呼發財夢的papi醬,不會把2200萬廣告費悉數全捐,而曾經為了生存做DJ、吃盡了貧窮苦頭的李子柒,不會在頂流時期最賺錢的時候毅然停更。
一個人的價值觀是如何形成的呢?馬克思主義哲學認為,價值觀是與特定的主體相聯系的,不是先天固有的,也不是人們頭腦中主觀自生的,而是在一定的社會環境和活動中逐步形成的。它是主體在實踐活動中通過自我意識對社會存在、社會生活的創造性把握。在《關于費爾巴哈的提綱》中,馬克思集中闡述了價值的本質在于實踐,實踐是一切價值的根本源泉。
人們在和世界碰撞的過程中不斷做出價值判斷和選擇,并逐漸形成一套自我價值觀。而一個人的價值觀清晰明確,大概率是經歷了足夠多的碰撞。就像一顆大樹,經歷足夠多的風雨,根系扎得就越深,外界無法動搖。
無論是李子柒還是papi醬,都是短視頻行業發展的代表人物之一,歷盡千帆,越來越洞悉流量密碼,卻不為算法裹挾。在如何打破流量的藩籬、重塑內容價值這一命題上,她們都交出了相對有力的答卷。
現代價值觀呈現復雜多樣性,互聯網讓不同文化、不同價值觀得以激烈碰撞,也帶來了新的問題,人們在價值選擇中往往困惑和迷茫。內容創作者如何在嘈雜的環境下,保守本心,明確內在價值觀,做好自己該做的事,是一個長期課題。
參考資料:
財新:反思“流量至上”:互聯網內容產業的變化、悖論與風險。
中國社會科學網:論價值觀的形成與選擇。
撰文 | Canamy 國佳佳
編輯 | 國佳佳
排版 | 馮莎莎
題圖來源 | 圖源網絡
星標我們,及時獲取一手信息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