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常來說,人類的城市對于野生動物來說,就像是禁地一般的存在,它們是無法在城市里生存的。然而在漫長的與人類相處過程中,一些動物雖然沒有被人們馴化,但卻漸漸地適應了城市的生活,棲息地開始向城市擴張。
比如豹貓、貉子就是這一類動物的典型代表。相對于豹貓來說,貉對城市的適應能力更強,更頻繁的出現在人們的視野中。
數千只貉定居上海
很多人可能還不知道貉是什么?它其實就是我們常說的“毛狗子”,是一種長得有些像小浣熊的犬科動物,身材矮短肥壯,比小浣熊大,比一般的狗要小。它們身上的毛發主要為烏棕色,眼睛周圍有黑色的斑塊。貉原產于東亞,我國是它們的原產地之一。
這些年來,貉已經擴散至歐洲很多地區了。它們對環境有著很強的適應能力,尤其是在漫長的物種演化過程中,演化出了消化淀粉的能力。這一下子就使得它們獲得了巨大的優勢,也是它們能在城市扎根的主要原因之一。畢竟城市里面,最不缺的就是各種淀粉類食物殘渣。
貉很久之前就已經開始在上海城里面出現了,比如在2005年的時候,市民們就發現了貉的身影,不過由于當時數量較少,人們也不太熟悉,就連當地的報紙也是用“一種奇怪的動物”來形容它們。
然而隨著時間的推移,上海的貉口迅速增加,以至于到2022年的時候,復旦大學和一些組織聯合啟動了“貉口普查”,預估了全上海的貉子數量,大概在5000只左右。
第三次“貉口普查”
城市人口密度較大,野生動物進入城市之后,一旦種群數量爆發式增長,那么必然會出現矛盾、沖突。那么對它們的種群數量,有足夠的認知就顯得非常有必要。也正是基于這方面的原因,上海進行了三次“貉口普查”。
2024年的夏天,啟動了第三次“貉口普查”,組織志愿者等超500人次對上海8個區的124個小區進行多次地毯式搜索調查,調查結果在11月24日的時候公布了。
調查結果顯示,貉在上海擴張的速度變慢了,相較于第一次普查來說,貉在社區里的分布密度大幅度降低了。在調查的124個小區里面,有貉出沒的小區有98個,占比79%。其中58個小區是調查志愿者親眼目擊到了貉的身影,40個小區是居民在訪談中提到了有貉存在。
值得一提的是,此次調查中,人們也發現了有26個小區,以前是有貉的,但這次調查可以確定沒有了。
“貉”諧相處,不傷害不打擾
貉之所以能在上海生存,一方面是貉這種動物本身的生存能力較強,另一方面也得益于上海優秀的城市綠化。資料顯示,在2020年底的時候,上海建成區的綠化覆蓋率就達到了40%。
各種城市公園、濕地等就像是一個巨大的磁鐵一般,源源不斷地將周邊的小動物吸引過來。經過這么多年的發展,貉儼然已經成了城市“新居民”了,如何“貉”諧相處?成了上海市民必須面對的事情。
研究者表示,市民們遇到貉,最簡單科學的做法就是要堅持“四不”原則,即不害怕、不接觸、不投喂、不傷害。貉這種小動物長得還是比較可愛的,早兩年的時候,經常會有一些市民將其當做流浪狗進行投喂。
長期的投喂這種“溺愛”無論是對于人們本身,還是對于貉的發展來說,都是不利的。所以一定要減少人為干預,讓“自然之手”接管。比如寒冷、雨水、病蟲、種間競爭等都會影響著貉的種群發展。
相較于其他野生動物來說,貉是比較溫馴的,它們的膽子也比較小,一般不會主動攻擊人。但它們受到驚嚇的時候,會變得具有一定的攻擊性,所以在日常生活中遇到了,主動避開了就好了。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