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網11月29日 通訊員 皮曼婷 向 軍 近日,石門縣人民法院太平法庭在一起民間借貸糾紛案件執行過程中,面對新業態、新情況,創新執行方式、主動出擊,成功從被執行人的抖音賬戶中執行到位50萬元,及時兌現當事人勝訴權益,有效維護了司法權威。
案情回顧
姚某在抖音平臺上注冊了一家電子貿易公司,主要進行商品銷售,俗稱“帶貨”。2023年8月,陳某在中間人的介紹下,給姚某借款60萬元并簽訂《借款合同》,姚某還款部分本金后,便不再按照合同約定歸還本金及利息,陳某遂訴至法院。判決生效后,姚某仍未履行支付義務,陳某多次索要未果,遂申請法院強制執行。
執行過程
案件進入執行程序后,執行干警多次聯系約談姚某,均以目前資金緊張,沒錢償還欠款為由拒不履行。執行干警隨即對案件進行了更為全面深入的分析,了解到姚某名下的電子貿易公司經常在抖音平臺帶貨,其在抖音綁定的賬戶內可能有財產可供執行。執行干警立即行動,學習了解抖音平臺相關查、凍、扣的操作流程,第一時間制作相關法律文書郵寄至北京抖音科技有限公司。
2024年11月,執行干警得到反饋,姚某及其名下的電子貿易公司在抖音賬戶內有可供執行的財產,為避免被執行人轉移、隱匿財產,執行干警迅速前往北京,經與抖音法務部溝通協調,該公司同意協助法院扣劃被執行人姚某名下電子貿易公司在抖音賬戶內的資金50萬元至石門法院執行款專戶,該案得以圓滿執結。
法官說法
互聯網金融賬戶內的資金同樣屬于個人財產,人民法院有權根據不同情形扣押、凍結被執行人上述財產。從事互聯網金融服務的機構,也有協助法院查詢、凍結被執行人財產的義務。
法院的執行工作不僅停留于對被執行人名下的銀行存款、有價證券、不動產、車輛等傳統類型財產的查控,而是會用足用活執行手段,利用互聯網平臺和資源,對被執行人潛在的新型財產線索充分挖掘。
本案的成功執結,拓展了財產查控的方向,精準打擊了失信被執行人。法官提醒,人無信不立,“網紅”帶貨要承擔起“流量”背后的責任,更要講誠信有底線,自覺遵守法律。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