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家長都關心的話題:“如何養出一個優秀的孩子?”
大家都想讓孩子贏在起跑線上,有個朋友孩子上幼兒園大班,報了7個課外班。
有家長為了孩子上個好初中,斥巨資換學區房。
而教育好孩子光靠報興趣班、換學區房是不夠的。
有一項研究顯示:一個人所受教育對人生的影響,學校教育占20%,社會教育占30%,家庭教育卻占50%。
孩子真正的起跑線不是學區房,而是家庭。
和有錢沒錢沒關系,那些看起來很棒的孩子,一般都來自這樣的家庭。
01 保持饑餓感的家庭
現在的教育環境和以前大不相同了。
以前的孩子是“餓”,經常是被冷落、被指責、被棍棒教育,被忽視……
現在很多孩子是“飽”,過度保護、過度物質、過多包辦……
美國科學家曾做過一個“餓鼠實驗”。
把一群剛斷奶的幼鼠分成2組,有一組食物充足,“衣食無憂”,另一組只提供60%的食物。
實驗結果讓人感到意外,大家都以為食物充足那一組的老鼠會活的更長久。
結果60%的“餓鼠”皮毛光滑,活過了2000天,而“衣食無憂”組行動遲緩,沒有活滿1000天。
這就是著名的 “餓鼠效應”,這個放在教育上同樣適用。
孩子被喂的“太飽”反而容易養出“白眼狼”。
拿著父母的辛苦錢玩游戲,打賞主播;
逼著父母給自己買名牌鞋子、手機;
在家一分錢家務活不干,反而責怪父母為什么“窮”;
保持一定的“饑餓感”,反而能讓孩子走的更遠,懂得更多。
這并不意味著需要我們刻意去給孩子的生活增加困難,只要生活中孩子自己能做的事情交給孩子做就可以了。
香港首富李嘉誠在孩子很小的時候,就要求他們勤工儉學,自己掙零花錢,上學坐公交。
好的教育不是孩子要什么就給什么,也不是幫孩子解決一切困難。
是物質上“餓一點”,讓孩子知道什么是需要,什么是想要。
是成長上“多練一點”,不管是家務勞動,還是學習,都要讓孩子學會管理自己,對自己負責。
古人云:人生有度,過則為災。
家庭里讓孩子保持一定的“饑餓感”,反而能讓孩子因為想要而去努力,讓孩子學會取舍,得到之后也會更珍惜。
02 傾聽孩子意見的家庭
很多父母或寵溺孩子,或對孩子要求嚴格,但能做到尊重孩子的父母卻很少。
中國父母似乎很難和孩子分離,哪怕孩子結婚生子,父母也總想管著。
記得在《少年說》這個節目上,有位女孩控訴爸爸親手撕掉了自己手寫的56本小說,累計30多萬字。
不僅如此,這位爸爸還把孩子所有的課外書都封存了起來。
因為爸爸覺得孩子偏科嚴重,為了讓孩子好好學習,就采取了這樣的措施。
這樣的處理方式讓人覺得太粗暴太傷人了,但事實我們很多時候習慣這樣對待孩子。
在大人的衡量標準里,學這個有用,看這些書好,學理科好就業……
大人的千萬次為你好,比不得孩子發自內心的一句“我愿意。”
主動,是人生強大的動力。
江蘇省高考文科狀元丁潤陽,從小愛玩圍棋,是“圍棋業余五段”選手。
拿下郭沫若獎學金的朱科航從小就喜歡玩,溜冰、滑板、魔方、三國殺都不在話下。
孩子在幼小的時候就能找到自己感興趣的事情,并愿意為之付出努力是多么難得的事情。
多少人忙忙碌碌一輩子都找不到自己真正喜愛的事情,或者瞻前顧后的不敢去做。
孩子或許說不出對未來有什么完整規劃,也沒有清晰明確的目標和方向。
但可以確認的是,孩子知道自己的心之所向。
會問孩子的想法,讓孩子對自己的人生有發言權,有參與感的家庭。
這樣環境下成長的孩子會有更強的內驅力,他們不會走父母的老路,而是走出自己無限可能的新路。
03 讓孩子看見大人努力和成績的家庭
教育家盧梭認為世上最沒用的三種教育方法是講道理、發脾氣和刻意感動 。
很多時候與其說給孩子聽,不如做給孩子看。
我們總是對孩子說:“要好好學習,早睡早起,要運動,要上進,不要拖拉……”
但自己卻總是“熬夜、玩游戲、睡懶覺……”
你的一舉一動孩子經常看在眼里,都是孩子模仿的對象和行為標準。
董卿在央視《面對面》的一期節目中說了一句話,讓人感觸很深。
“你希望自己的孩子成為什么樣的人,你就首先要去做一個什么樣的人。”
作為父母,一定要記得努力去讓自己變得更好,這樣孩子未來就會從你身上學到好的品質。
很多時候我們總是笑著說:“這孩子是爺爺奶奶帶,孩子爸爸媽媽帶,從穿衣走路就能看出來。”
要知道孩子學大人,一學一個準。
廣東狀元張恒說爸爸是個比他還愛學習的人。
考中級繪圖員的時候,爸爸是培訓班里年紀最大的學員,而且有嚴重的頸椎病。
但他并沒有放棄,爸爸的行動就是他最好的榜樣,深刻展示了什么叫活到老,學到老。
家庭教育就是不經意間的潛移默化,長大后孩子就成了你。
你是開朗的,孩子就是開朗的;
你是悲觀的,孩子就是悲觀的;
你是禮貌的,孩子就是禮貌的;
你是暴躁的,孩子就是暴躁的;
你永遠不知道孩子會從你身上學到什么。
知識有被遺忘的時候,但父母對孩子的影響很難淡忘。
所以,優秀的家庭總是不吝嗇在孩子面前展示好的行為舉止。
孩子是家庭的放大鏡,育兒也是育己。
04 會鼓勵孩子的家庭
如果說興趣是最好的老師,是原動力。
那成就感和鼓勵就是前進路上的持續動力。
聰明的家長幾乎不在孩子面前說他“不行”。
哪怕別人夸:“你家孩子真不錯。”
家長也能坦然回應,“是的,我家孩子確實很不錯。”
清華大學學霸“ 焦小沛”說自己并不是一直完美的,也曾經有低谷期和叛逆期。
比如:“成績下滑嚴重”、“和班主任吵架”這些事情自己都曾經遇到過。
最后是父母的溝通和鼓勵,讓自己重新振作起來。
孩子成長要經歷九九八十一難。
會鼓勵的父母往往很善于發現孩子的優點,在孩子進步時,在孩子沮喪時。
他們總能及時給予恰當的、及時的鼓勵。
如果你為孩子的哪些行為驕傲,就告訴孩子,這樣他就會加強這些好的行為,越來越好。
當然,鼓勵孩子并不是說不能批評孩子,要溺愛孩子。
鼓勵要及時,要講事實,更要真實。
孩子的性格和能力,受家庭和父母影響頗深。
張嘉栗說:“父母的責任不是塑造孩子,而是成為他們成長路上的陪伴者與引路人。”
不包辦,不溺愛的父母;
能看見孩子,傾聽孩子的父母;
能給孩子做榜樣的父母;
能給孩子正確鼓勵的父母。
將會是孩子成長路上最好的助力。
父母的智慧讓孩子的優秀不是偶然,不是隨機,而是必然。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