細讀過《紅樓夢》的人都感受到這本書里的三個不同時期的林黛玉。
剛進賈府的林黛玉做事小心翼翼,說話溫文謙卑。在整個賈府,她行事謹慎如履薄冰,生怕說錯話,更怕做錯事。處處仔細地察言觀色謹言慎行。
這個時期的她有一顆敏感而脆弱的心是個我見猶憐的姑娘。如此缺乏安全感的性格與她自身的成長經(jīng)歷有關(guān)。
母親賈敏亡故,父親林如海每日奔波于官海,沉浮不定,無暇也不適宜教養(yǎng)女兒,于是送林黛玉去了外婆家。初來乍到,一個孤女本就艱難,加之她時常憶起母親說過的話:“外祖母家與別家不同,要步步留心,時時在意,不要多說一句話,不要多行一步路,恐被人恥笑了去。”
這就是在初期賈府里,讀者看到一個時時如履薄冰的林黛玉形象。
這個時期的林黛玉,我理解并感同身受。曾經(jīng),我也是個和她一樣性格的姑娘,甚至有過之。母親家里姊妹眾多沒有男丁,這成了外祖父的一塊心病,念叨、遺憾、怨憤了一生。待到母親有了孩子,她的目光不自覺地聚焦在大哥和小弟身上,偶爾掃過我。
童年時期,過早領(lǐng)略到冷落與孤獨。故而,上中學起我一直住校,不怎么戀家。那時的我,不敢大聲說話,不愿與人建立親密關(guān)系,自我價值感低,總覺得自己處處不如別人。
轉(zhuǎn)變始于八年級遇到的數(shù)學老師,她姓趙有一雙愛笑的眼睛。我的數(shù)學成績一直拔尖,她每節(jié)課必點我上黑板給同學講解題。從初始聲如蚊蠅磕磕巴巴到后來聲如磬玉滔滔不絕,從開始的扭捏躲閃,到后來的落落大方,都是趙老師“厚愛”催化的功勞。
她總笑瞇瞇地說:“你那么聰明,什么事都難不到呢。”“你要是我的女兒就太好了!”得知我周末沒不回家,她還給我送來餃子和牛肉。
我被兩年的愛包裹著底氣十足,有了安全感后變成了一個有點驕傲而又自信爽朗的姑娘。
這些轉(zhuǎn)變原因,與林黛玉的轉(zhuǎn)變也極為相似。第二個階段的林黛玉“孤高自許,目下無塵”。在賈府里成長幾年后,她已然變成了一個帶點戲謔幽默的“小刺猬”,敏感自尊猶在,但是還夾雜著一些尖酸刻薄的個性。
這些真性情的展露,源于有了安全感。住進賈府之后賈母視她為己出極為疼愛,賈寶玉無微不至的體諒與呵護以及安穩(wěn)富足的生活環(huán)境都慢慢彌補了孤女林黛玉缺失的安全感。所以,此時的她才有底氣向眾人展示自己的鋒芒。
第三個階段的林黛玉變得平和、溫暖、穩(wěn)定。這些變化來源于賈寶玉給了她愛的信心和安全感。書中第三十六回“識分定情悟梨香院”后,賈寶玉懂得了愛情。在二人漫長的相互試探和猜疑之后,賈寶玉“訴肺腑”的那句“你放心”如一顆定心丸加之一如既往地體貼與真情,給了林黛玉感情上的安全感,林黛玉整個人松弛下來,變得溫暖又柔和。
還有薛姨媽的“愛語慰癡顰”也讓林黛玉感受到了除賈母、賈寶玉之外的情意。她的心一點點潤朗起來,嘗試著感受瀟湘館之外的廣博天地,嘗試著去給予和接納,人也愈發(fā)平和起來。當一個人被溫柔厚待,安全感滋生,所有的防御、對抗會消失,取而代之的是包容、溫暖和接納。
從林黛玉身上的變化能感受到大作家塑造人物的用心,同時也映射出人性的豐富與復雜。
然而,往往很多父母忽視了孩童時代最需要的那份安全感。
許多身為父母者,不去思考他們的某個做法會給孩子的性格帶來多大的影響。
為父母者都希望自己的孩子樂觀、懂事、聽話、善解人意......卻不知道這些要求的背后,也許是孩子用壓抑的自我和缺失的安全感換來的。他們不知道孩子往后余生,要辛苦摸索多久,才能不再有心里陰影,才能讓生活充滿陽光。
也許,終其一生,都在治愈童年陰影的路上也未嘗可知。因為,不是每個人都如林黛玉般能遇到賈母、薛姨媽這些人的疼愛,也不是每個人都能遇到一個賈寶玉這樣始終如一給足安全感的戀人。無從計算,一旦孩提時代缺失,還需要多少愛才能換回那份破碎的安全感。
特別聲明:以上內(nèi)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nèi))為自媒體平臺“網(wǎng)易號”用戶上傳并發(fā)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wù)。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