封面新聞記者 徐語楊
在中國文學中,酒與茶往往是文人的兩道重要命題。文人們以茶浣筆,讓藥用價值的茶變成了詩意的茶、哲意的茶。5月10日下午,阿來在四川省圖書館做客“文學與茶”名家系列講座,他以陸游蜀中茶詩為引,帶領(lǐng)線上線下觀眾進行了一場茶香四溢的文化之旅。
阿來講“文學與茶”
文人泡茶有儀式感,最好的水是山泉水
大詩人陸游是茶癡,在他的家鄉(xiāng)紹興,有一種茶曰“日鑄”,哪怕是為官在外,陸游也將日鑄茶帶在身上。陸游出仕往四川時,途經(jīng)廬山,聽聞當?shù)赜幸蝗麨椤肮群煛保钟忻谑且怨群熑萑砧T茶。在成都時,他的《試茶》詩中,就留下了當時的回憶:“日鑄焙香懷舊隱,谷簾試水憶西游。”
阿來今天的講座,便從陸游在成都所寫的《試茶》講起。在詩中,陸游為我們展示了古代文人飲茶的“儀式感”,一舉一動極為風雅。古人飲茶除了茶本身以外,還有三項講究:器具、茶水與火候。
阿來講座現(xiàn)場
陸羽《茶經(jīng)》就記載了古人飲茶用水的三個層級:“其水,用山水上,江水中,井水下。”阿來解釋道,古人認為泡茶用山泉水最好,其次是江水,最下才是井水。《試茶》詩中講述陸游以“谷簾”泉水泡日鑄茶,正是因為唯有好泉水才“配得上”家鄉(xiāng)的好茶。
而另一位愛茶成癡的大文豪蘇軾則“不走尋常路”,他以江水泡茶,寫下了千古名篇《汲江煎茶》,而篇名的一個“汲”字,已點明了東坡的狂放之感,突出從江心中“吸取”江水的感覺。
阿來將此詩譽為“中國最好的茶詩之一”,并細細解讀了此名篇。首聯(lián)“活水還須活火烹,自臨釣石取深清”講述了蘇軾到江心釣石上取水的過程。頷聯(lián)“大瓢貯月歸春甕,小杓分江入夜瓶”,短短14個字,描寫出蘇軾在夜晚烹茶的詩意之景:大瓢盛著江水回來,一同帶回的還有瓢里月色的倒影。阿來提到,此詩應(yīng)是作于蘇軾貶謫嶺南之后所作,寫于流放的路上,所以在最后,他留下了“坐聽荒城長短更”的喟嘆,但詩中煎茶的種種細節(jié),依然能讀出他胸中的磊然與樂天。
“中國至少有幾千首寫茶的詩,而這首是我的最愛。”阿來說道,這就是蘇東坡,這是真正的四川人,他們有充分的樂觀主義,有充分的擁抱世界的勇氣與心態(tài)。
阿來講蜀茶小史:漢代已有規(guī)模化生產(chǎn)
在陸游寫于蜀州的《睡起試茶》一詩中,他提到了自己飲蜀中名茶“蒙頂”的經(jīng)歷,阿來就此展開了對蒙頂茶、蜀茶歷史的一段講解。
阿來提到,歷史上最早記錄蒙頂山,要追溯到晉代《九州要記》中的一段記載:“蒙山者,沐也。言雨露蒙沐,因以為名。”
五代前蜀翰林學士毛文錫也是四川人,他寫的《茶譜》中也有“蜀之雅州有蒙山,山有五頂”的記錄。毛文錫的書中還提到蒙山上的茶園,飲之有奇效,不僅可以治病救人,更能“羽化成仙”。
阿來解釋道,最早的茶都是作為藥用價值被記錄,而成為一種禮儀、審美范式的茶,則要到唐代以后才出現(xiàn)。
四川至晚在漢代,已經(jīng)開始大規(guī)模種茶販茶,這在另一位漢代文人王褒的《僮約》中就有記載,其中有“烹茶盡具,已而蓋藏”“武都買茶”等形容。王褒是四川人,此文描述的正是他在蜀地與一奴仆簽訂“合同”描述的場景。文中不僅提到了“烹茶”,還寫到了“買茶”。阿來認為,這至少表明,在漢代時,四川已經(jīng)在種茶、飲茶,且已經(jīng)形成了有規(guī)模化的生產(chǎn)。
在南宋雜記《建炎以來朝野雜記》中,有對當時的四川生產(chǎn)茶葉的仔細描述:“今成都府、利州路二十三處茶場,歲產(chǎn)二千一百二萬斤。”可見在陸游生活的時代,四川的茶業(yè)有多興盛。而茶葉是否歸于國家專賣,在歷史上一直是爭論的焦點。
在講座中,阿來還分享了唐代大詩人元稹來四川“出差”時為茶所寫的寶塔詩《茶》,道盡飲茶之風雅。
(圖據(jù)主辦方)
特別聲明:以上內(nèi)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nèi))為自媒體平臺“網(wǎng)易號”用戶上傳并發(fā)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wù)。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