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知山海無涯人生無盡,心如明鏡礪沙成珠
在歷史的長河中,唐朝如同一顆璀璨的明珠,以其開放包容的文化氛圍、繁榮昌盛的經濟貿易和絢爛多彩的珠寶藝術,照亮了華夏文明的天空。
電視劇《珠簾玉幕》便以唐朝為背景,主人公端午、燕子京、張晉然、越云岫(尚新月 飾)、崔十九(謝可寅 飾)、鄭知衡(唐振超 飾)等人,將圍繞珠寶生意這一璀璨紐帶,講述了一段關于珠寶、商人與命運的熱血傳奇。
故事始于合浦,一個盛產珍珠的地方。端午,一個出身卑微的采珠奴,偶遇了西域商人燕子京和溫文爾雅的詩人張晉然,三人因緣際會,卷入一場政商勾結的冤案之中,端午逃出珠場后,與燕子京一行西行經商,后來分道揚鑣,與越云岫在揚州開辦了自己的店鋪——“明鏡臺”。她的名字也從端午改為了蘇幕遮,象征著她的蛻變與成長。
她曾說過:“既然活著,總歸是要向前看的,前方就算是粉身碎骨,也都愿意去試一試。”
在那個男尊女卑的時代,她敢于挑戰命運,勇敢地追求自我價值。
而燕子京和張晉然,作為端午的伙伴與知己,他們的存在為這段傳奇增添了幾分溫情與色彩。
燕子京,一個睿智的西域商人,他看出了端午的潛力與決心,給予了她無私的幫助與支持。
張晉然,一個才華橫溢的詩人,他用文字記錄了端午的成長與蛻變,也見證了她內心的堅韌與不屈。
從合浦到廣州,再到韶州、武陵,直至遙遠的西域和繁華的揚州,他們的足跡遍布了大江南北。這一路上,他們經歷了刀光劍影的生死考驗,也見證了人生的起起落落。
《珠簾玉幕》以珠寶為線索,串聯起了一段段動人的故事,用人物刻畫出了一個個鮮活的形象。
南珠、硨磲珠、白玉石、紅寶石、祖母綠、瑟瑟、琉璃、紅雅姑……這些珍貴的寶石在劇中悉數登場,它們不僅是商人們爭奪的焦點,更是承載著深厚文化意義的藝術品。在這場冒險中,端午等人不僅經歷了商海的波詭云譎,更見證了人性的光輝與陰暗。
“滄海月明珠有淚,藍田日暖玉生煙。”珍珠在古代一般只供給皇室享用,這種象征著王公貴族身份的珠寶自古以來都受到了人們的喜愛。
唐朝的天寶元年(742年)至廣德二年(764年)間,封建統治者逼迫珠民進貢珍珠,致使合浦珍珠采捕無度,對南珠開采近乎殺雞取卵,珍珠資源受到嚴重破壞,致使合浦珍珠貝發生了歷史上自“合浦珠還”后的第二次大遷徙。正如唐朝寧齡先在《合浦還珠狀》說:“合浦縣內珠池,天寶元年以來,官吏無政,珠逃不見。”
白珠寶,尤其是白玉和珍珠,在唐朝備受推崇。
白玉以其溫潤如脂的質地,象征著高潔與純凈,常被制成玉佩、玉簪等飾品,佩戴于皇室貴族及文人雅士之間,既體現了佩戴者的超凡脫俗,也寄托了對美好生活的向往。
而珍珠,則是海洋的饋贈,其圓潤光澤,如同夜空中最亮的星,被精心鑲嵌于項鏈、耳環之中,成為女性們競相追逐的珍寶。
在那個全盛時期的大唐王朝,人們對外來事物抱著“海納百川,兼收并蓄”的胸懷。他們欣賞奇花異草,飼養奇珍異獸,崇尚自然美與豐腴美。
唐朝的金銀首飾不僅數量眾多,而且工藝精湛,種類繁多,涵蓋了項鏈、耳環、手鐲、戒指、發釵等各種類型。
這些首飾在設計上既保留了傳統的中國元素,又融入了外來文化的精髓,形成了獨特的唐代風格。
在金銀首飾的制作過程中,唐朝工匠們采用了多種工藝和技法,如錘揲、鏨刻、鑲嵌、鑄造等。
這些工藝的運用,不僅提升了器物的體積感和立體感,還增強了其色彩對比和靈動性。例如,錘揲工藝可以使金屬表面呈現出細膩的紋理和凹凸感;鏨刻工藝則可以在金屬上雕刻出精美的圖案和文字;鑲嵌工藝則可以將寶石、珍珠等珍貴材料巧妙地嵌入金屬中,形成璀璨奪目的效果。
唐朝金銀首飾的審美偏向于突出器物的立體感和層次感。
為了實現這一效果,唐朝工匠們創造了許多塑造立體感的工藝方法。例如,他們通過巧妙的折疊、卷曲、焊接等手法,將平面的金屬片轉化為立體的造型;同時,他們還利用金屬的延展性和可塑性,通過錘打、拉伸等工藝手段,使器物表面呈現出豐富的層次和變化。這些技藝的運用,使得唐朝金銀首飾在造型上更加生動、飽滿,具有極高的藝術價值。
如果說白珠寶代表了唐朝珠寶的純凈與高雅,那么彩色珠寶則以其絢爛多彩,展現了唐朝社會的繁華與多元。
絲綢之路,作為連接東西方文明的橋梁,為唐朝帶來了無數珍貴的寶石與材料。
劇中頻繁出現的金銀寶瓶,不僅工藝精湛,其上鑲嵌的紅寶石、綠松石、藍寶石等寶石,更是色彩斑斕,猶如一幅幅生動的畫卷,講述著絲綢之路上的傳奇故事。
雅姑,是波斯語中寶石的意思,在唐高宗與武則天的合葬帝陵中被發現,乾陵地宮也曾被探測出多種寶石元素,據史載,武皇也是波斯貓眼石的忠實粉絲,乾陵地宮無疑會是能見證大唐最鼎盛時期的寶石的地下博物館。
從西域而來的康明對崔十九帶來的瑟瑟非常感興趣,這促使他與珍朗閣合作;而燕子京則利用瑟瑟設局,與康明、鄭家等角色產生了復雜的糾葛。
關于瑟瑟的具體種類,學術界有不同的看法。有人認為瑟瑟可能是細小的藍色琉璃,也有人認為它泛指珠玉,或者特指天珠、綠松石等寶石。
在中國古代文獻中,“瑟瑟”常被用來指代一種珍貴的寶石。據史料記載,瑟瑟在唐代和元代都是作為奢侈品出現的。例如,《唐六典》中提到瑟瑟與赤麇皮、赤畦、琥珀、白玉等一起被列為珍貴物品。
“一塊瑟瑟價值十畝良田”。由于瑟瑟的稀有性和珍貴性,它在歷史上一直被視為財富和權力的象征。在劇中,康國從揚州高價大量采購瑟瑟,也體現了瑟瑟作為奢侈品的歷史價值。
為了真實還原唐朝珠寶的風貌,《珠簾玉幕》劇組參考了大量考古資料。李靜訓墓出土的文物,以其精美的金銀首飾,為劇組提供了直觀的歷史原型;何家村窖藏的發現,則展示了唐朝貴族階層的奢華生活,其中不乏精美的金銀器與寶石飾品。
此外,《中國古代首飾史》等學術著作,也為劇組提供了豐富的理論依據,確保每一件珠寶在名稱、樣式、材質上都能做到細節精準復刻。
這種嚴謹的歷史態度,使得劇中的珠寶展示不僅華麗,更充滿了歷史的厚重感。
無論是男主角燕子京佩戴的綠松,女主角蘇幕遮佩戴的碧璽戒指,還是為太后制作的紅葉冠,拔得頭籌的七彩琉璃太平尺,每一顆寶石背后,都隱藏著一段動人的故事,它們見證了端午等人的艱辛與堅持,也映照出那個時代的輝煌與滄桑。
在《珠簾玉幕》這部電視劇故事的最后,蘇幕遮奪得行首事業有成,還揚州珠寶行一個清明的良性競爭環境。
燕子京大仇得報,蘇幕遮后將明鏡臺和行首托付給越云岫和崔灼華,追尋燕子京,承襲了燕氏當年未競的與西域通商珠寶的愿景。
所有人的結局雖有遺憾也算圓滿。
正如劇里最后所說的,山海無涯人生無盡,愿每個人的心都如同明鏡一般,每一個自強自立的人都能礪沙成珠。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