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青化砭戰斗規模不大但意義重大
1947年3月,國民黨軍隊向陜甘寧解放區發動重點進攻。為了誘敵深入,在運動戰中殲滅敵人有生力量,我黨中央于18日主動撤離延安,并以小部兵力誘敵主力北上安塞。3月23日,敵為保障其主力側翼安全,令三十一旅進占青化砭地區。我軍得悉敵之行動,調第一縱隊、第二縱隊、教導旅、新四旅等部,在青化砭一帶設伏,準備伏殲敵三十一旅。
當時,我西北野戰軍以一部兵力誘敵北上安塞,主力則隱蔽集結在延安東北甘谷驛、青化砭等地待機。21日,胡宗南以整編第1軍所屬整編第1、第90師共5個旅由延安向安塞方向急進;另以該軍整編第27師第31旅旅部率第92團由延安東南的臨真鎮前出青化砭,保障其主力翼側安全。
23日,西北野戰部隊以6個旅的兵力在青化砭地區利用公路兩側山地,伏擊孤軍冒進的第31旅。其中,第1縱隊第358旅位于林坪至閻家溝公路兩側地區;第2縱隊(轄第359旅、獨4旅)及教導旅位于房家橋至青化砭以東地區;新編第4旅在青化砭以東趙家溝以南高地,利用有利地形隱蔽待機;第1縱隊獨立第1旅集結在青化砭西南地區為預備隊,并擔負對延安、安塞方向的警戒任務,保障主力翼側安全。
24日,胡宗南部5個旅進至安塞。25日拂曉,第31旅旅部率1個團由拐峁沿公路北進,10時許進入西北野戰部隊預設的伏擊地域。西北野戰部隊即采取攔頭、斷尾、兩翼夾擊的戰法,突然發起猛攻,經一個半小時激戰,全殲第31旅旅部及第92團共2900余人。
青化砭戰役共俘虜了三個國民黨軍的少將,繳獲了近30萬發子彈,俘虜2000多名敵人,解決了西北野戰兵團武器少、彈藥少、人員補充困難的難題。此次戰役是西北野戰軍撤出延安后取得的第一個大勝仗。六天前延安的失守,對于陜甘寧及其解放區的軍民來說,雖然有各級組織的通知、解釋,但或多或少仍然存在一種失敗的情緒。
基于這兩種情況,我方將領如彭德懷等一致認為,應該盡早給胡宗南點顏色看看,一方面是殺殺他的威風,一方面給解放區軍民長長志氣。青化砭之戰來的正是時候,它的勝利沉重打擊了胡宗南集團的氣焰,極大地鼓舞了陜北解放區軍民的斗志。
彭德懷(左二)和習仲勛(左三)在青化砭戰場
更有決定性意義的事件是,青化砭之戰后的第二天,毛澤東定下決心:將我黨中央留在陜北。
二、戰斗過程的異常順利與疑竇重重
這場戰斗的蹊蹺有四:第一,31旅孤軍冒進,甚至是在自己都編制不全的情況下,旅部僅帶一個團就敢孤軍深入,要知道同屬第一軍(軍長董釗)的其他5個旅是在抱團去安塞的路上,31旅據稱是接受軍令為保護側翼而去的,但與本部5個旅中間遠隔數重山,是繞了個大彎子去保護側翼的,然后人還不帶齊,這不是妥妥的送人頭么?此時,離31旅最近的135旅在20公里外的姚店鎮和拐峁,但135旅屬于劉戡的29軍,和31旅不是一個系統,談不上配合前進。
第二,旅長李紀云出發前就派出了搜索隊,據稱也發現了我軍蹤跡,本不想繼續前進但經請示胡宗南被罵了一頓(未查到電文,是否確實待考),最后只得硬著頭皮前進。但一般有經驗的指揮官,遇危險可以選擇走山脊而不是行川道,起碼等自己人齊了再走呀。最離譜的是在這么危險的狹路中行進,重武器居然都是裝箱由騾馬馱著,毫無戰斗準備。
第三,戰斗中31旅毫無斗志,近3000人連1個半小時都沒堅持住,誠然我軍是6個旅的優勢兵力、一線展開就有12個團,至少是10比1的人數比。但解放戰爭初期,國民黨軍具有火力優勢,像新一軍這種主力可以在東北一個團硬剛我軍一個縱隊,胡部就算弱一點,也不至于如此迅速的繳械,這和胡宗南部隊剛占領延安、士氣正高也完全不吻合。
第四,李紀云在被俘之后,態度非常傲慢,當我軍記者給他拍照時,他也硬梗著脖子不肯配合。后來看到別的被俘人員,他甚至高喊:“我們內部有奸細!”對這樣的“死硬分子”,按說我軍一定會嚴加看管,但李紀云竟然趁守衛不注意,成功地跑了!同是少將的副旅長周貴昌可是建國后才獲釋,這又是非常蹊蹺。后來李紀云回到南京,積極活動,希望重新回到軍隊。但蔣介石不看好他,始終沒讓他再掌兵權。1949年,李紀云隨軍逃往臺灣,再也無所作為,直到上世紀八十年代初病逝。
青化砭被俘人員照片:中間回頭者為李紀云
這一仗,國民黨31旅斃傷400人,被俘虜2593人,其中還包括旅長李紀云在內的三名少將。而我軍方面,共有265人傷亡,其中陣亡僅22人。在物資繳獲方面,我軍獲得了多達30萬發子彈,還有各種槍械、迫擊炮和炮彈,充分緩解了彈藥壓力。如此優勢的傷亡、繳獲對比,即使在解放戰爭中期也是罕見的。
以往,評價這場戰役都是說我軍如何英勇,彭老總如何料敵如神。直到1983年,一位從總參退役的軍官張萬安寫了一本回憶錄《我的青少年時代》,在書里披露旅長李紀云原來早就秘密加入了我黨,是一個名副其實的臥底。這場戰斗的蹊蹺似乎才真相大白。
張萬安是從李紀云留在大陸的女兒李品琳事跡中發現端倪的。李品琳自幼由總參情報部門撫養,長大后考入國防科委分管的北京工業學院,畢業后到包頭市一家生產大炮的軍工企業工作。從公開資料看李紀云并非國民黨軍投誠或起義軍官,其子女能夠有這樣的待遇,要知道國防科委下屬院校、軍工企業都是需要政審合格的。唯一的解釋就是李紀云是自己人。
張萬安書中據稱是李品琳的監護人(右)的照片
三、李紀云臥底身份的獨家考證
鑒于張萬安書中提供的信息屬于孤證,包括李紀云的親屬也一直想搞清楚,但因為涉及仍在臺灣的李紀云及其家屬,官方始終沒有給出一個明確的答案。
八十年代兩岸關系的緩和,李品琳得以去臺灣看望父親。但此時的李紀云已經重組家庭,生兒育女。當一家人碰面之后,臺灣的幾個弟弟妹妹居然認為李品琳是來分家產的,對她的態度很差。當著臺灣家人的面,李紀云也不敢承認自己的身份。因為臺灣還未解放,方方面面都沒到解密的時候。
對于李紀云的臥底身份,筆者這里獨家再提供一個新的旁證。
李紀云是黃埔三期的,家鄉是河南唐河縣源潭鎮。同在黃埔三期的還有一名他的同鄉,是我黨早期知名的共產黨員,也在“四一二通緝197人大名單”中,這就是周邦采。
周邦采(1903—1928)黃埔軍校第三期政治科畢業。字霞峰,河南唐河桐寨鋪鎮人。唐河縣立高等小學、開封留學歐美預備學校、南京東南大學畢業。1924年冬到廣州,次年1月人黃埔軍校第三期學習,參加中國青年軍人聯合會,經周逸群介紹加人中國共產黨,積極為《中
國軍人》和《青年軍人》撰稿。1925年參加平定滇桂軍閥叛亂和第二次東征。北伐戰爭開始后任國民革命軍第十七軍第二師黨代表兼政治部主任。1927年任第二十軍第三師軍官教導團參謀長兼團黨支部書記,同年8月參加南昌起義,南下時參加會昌和潮汕作戰,同年10月奉黨組織派返河南組織領導工農武裝斗爭,開辟豫皖邊革命根據地。1928年初以中共中央長江局軍事特派員身份到妝南視察工作,7月28日在攻打水屯寨戰斗中犧牲。
李紀云和周邦采的家鄉相距約十公里
黃埔前幾期的黨團發展,因為是隱蔽地下的關系,大多數依靠同班、同鄉網絡進行拓展。因為資料的缺乏,無法獲得周邦采是否發現了李紀云的確鑿資料。但從周邦采北伐時已經是師黨代表來看,其屬于我黨較為核心的成員,一般這種核心成員都會在其周圍輻射一批外圍成員。而且周邦采是青年軍人聯合會的骨干,熟悉這一組織的同學應該知道這是我黨領導下的一個黃埔軍校的群眾組織,巔峰期成員高達2000人。
黃埔三期同學加同鄉的關系,很難保證李紀云不是青年軍人聯合會的成員,進而為我黨發展。當然,這些只是筆者的合理推測,并無確鑿證據。這里提出來,是希望如果有相關黨史研究人員,可以開拓思路,尋找到直接證據。
如果推測成立,則我們可以對李紀云的紅色身份做以下推演:李紀云在大革命時期就已經加入了我黨,后來由于四一二事變、黃埔清黨等原因,與我黨失去聯絡,后一直在國民黨中央軍中效力。其簡歷中最早出現的番號是國民革命軍中央教導第二師,該師是由南京中央陸軍軍官學校所屬的六個教導團在1930年春組建。
根據黃埔軍校的歷史,1927年底,在南京組建中央陸軍軍官學校,作黃埔本校的延續。首批學生來源于黃埔本校招收的第6期入伍生,他們因國共分裂使學校一度陷于停頓而分散各地。至1928年初,這些人陸續應南京本校和同學會之召而到杭州集中受訓,南京六期還負責收容各地分校、本校歷屆失散人員,形成了3970人的龐大畢業隊伍。李紀云估計在大革命時期失散后,為南京陸軍軍官學校所收容,這也是他的名字也在黃埔六期(見陳予歡《黃埔軍校將帥錄》)之中的原因。
抗戰初期,其在14軍(軍長李默庵)83師(師長劉戡)247旅(旅長凌光亞)任493團團長,參加忻口戰役,1939年8月,升任247旅旅長的李紀云因在“沁源和川曲沃侯馬南北奇勛迭建”獲頒華胄榮譽獎章。也正是在山西抗戰的過程中,八路軍和衛立煌部隊(14軍屬衛立煌系統)并肩作戰,李紀云得以恢復了黨員的組織關系。這也是張萬安書中披露,李紀云在抗戰期間秘密加入了共產黨的原委。
要知道,如果沒有過去的淵源,抗戰中我黨直接在國民黨中央軍中發展高級將領入黨,有點天方夜譚了,也不符合當時統一戰線的大方向。像郭汝瑰也是大革命時期1928年就入黨的老黨員,長期潛伏。如此,則補齊了李紀云作為我黨紅色特工的來龍去脈,并不是突然轉向,而是因果在大革命時期就已種下。
最后,還是感慨一下“四一二”事變。1927年,蔣介石逆潮流而動,棄工農路線而選擇擁抱大資產階級,這種選擇就已經注定了1949年的失敗。當時的清黨是把國民黨內最有革命性的一批分子殺的殺、逐的逐,誠然過程中共產黨受到了極大的損失,但國民黨也元氣大傷,從此走上暮氣沉沉的黨建過程,組織路線直接倒退十年,最終的失敗也就是遲早了。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