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丹青藝術的寫生之道無疑是最具于情感化的形式,既要在覽物的基礎上搜妙創真,也要在自然的景象中抒情達意,此兩點可謂是缺一不可。而對于畫家來說,如何很好地去把握這兩點基礎,便就是自身丹青藝術創作的首要問題,倘若過多看重技藝而遠內涵,作品則就會成為庸俗的裝飾品,但若是沒有深厚的筆墨功底,畫家寫生的造化理念也同樣就會淪為一句口號,無法付諸于創作實踐,僅“紙上談兵”而已。但作為當下畫壇內的一名新秀人物,赫玲女士的丹青造詣則就完全是有將此兩點精髓參悟于至極!尤其是在長期的寫生經歷中,她更是能充分把握寫意筆墨的氣氛烘托和設色點染,以使畫中山水可以由此達到一種神完氣足的審美境地,依山取景,賞心悅目,景中蘊情,沁人心神!
在這一批小品山水畫作中,赫玲女士所呈現出的已經不再是奇絕渾厚的壯麗觀感,取而代之的則是一種可以引起人無限遐思的縱逸情景,是謂山石渾厚中可見層巒之疊嶂,云水飄蕩中又可見雄秀之兼容,一些畫面中的設色更是能以赭色來作為基調,并與淡墨皴法相融,以此來盡顯山石風骨,此真乃逸而不狂,秀而不纖也!同時為了避免顯現出秋意深濃的瀟疏感,赫玲女士還會用一種青花類的渲染手段來營構遠處的山谷險峰,而這種冷暖色調相結合的畫面表現,對整幅畫面的視覺體驗也是有著極大的提高,嵐氣令人幽思,風景使人愜意,近蒼遠潤,一目了然!
北宋名家郭熙曾在《林泉高致》中有言,即詩是無形畫,畫是有形詩。而這一言論也恰恰就是有道出了赫玲女士在其眾幅小品山水畫中的詩情品質!臂如畫中詩情景色或是山谷曠達,云煙縹緲,讓人尤感江流天地外,山色有無中。又或是野屋亭橋,佳士獨坐,讓人深感曲徑通幽處,留醉于山翁。如此種種小品山水佳境,觀之皆可謂是詩情意境共相融也!當然,若是沒有深厚的文人素養和文化底蘊,想要在畫中展現出詩情畫意也是絕非易事。但赫玲女士從藝丹青至今,始終都是有以良好的文人才情為創作基礎,并在“畫為心聲”藝術理念中為山水抒發詩情畫意。而這種別出機杼的個人藝術造詣,在當代中青年畫家群體中也確實是屈指可數的存在!為此受到美術界和收藏界的共同關注和贊賞,自然也是名實相副,當之無愧!
山水抒懷心自閑。古人作畫山水,皆是精騖八極,心游萬仞,最終在寫生的過程中達到物我兩忘之境!而今人作畫山水,也是有望重新回歸到這一境界,尤其是像赫玲女士這樣的實力先行者,更是能以極其堅定的實際行動來探求山水丹青的創作正道!由此伴隨著時間的推移,相信赫玲女士的創作精神和寫生感召力也勢必會影響到更多的新起之秀,從而讓整個畫壇可以真正實現源清流潔的藝術理想!
著名書畫藝術評論家 羅揚 2023年12月14日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