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流藥,一直是我國醫保基金監管領域的一處歷史頑疾。
通常,不法分子通過醫保報銷渠道獲取藥品,經過非法轉手,再次進入市場賣給患者,被稱為回流藥。在過去20年,倒賣回流藥行為屢禁不止,金額上億元的案件都時常發生——數年前,僅是浙江的一個縣,倒賣回流藥案件涉案金額高達10億元;江蘇一對夫妻,依靠倒賣回流藥,在當地購置了5套房產。
觸目驚心的涉案金額背后是回流藥監管困局。在過往監管中,打擊回流藥的方法成本高、效率低,導致這一黑產一直未被斬斷。近期國家醫保局通報,這一歷史頑疾的破解之法已被找到。
11月13日,國家醫保局舉辦加強藥品追溯碼醫保監管應用懇談活動。會上,國家醫保局宣布,將于2025年1月1日正式開始藥品追溯碼的監管應用。
藥品追溯碼,也就是藥品的“電子身份證”,印制在藥品包裝盒上,是每一盒藥品從生產出廠時就被賦予的唯一身份標簽。一盒藥品的追溯碼,只應有一次被最終掃碼銷售的記錄,若重復出現,則該藥品就可能是回流藥、假藥或是被串換銷售。
國家醫保局基金監管司司長顧榮表示,藥品追溯碼醫保監管應用本質上通過監管手段和監管方式的創新來解決歷史監管難題。
過去囿于藥店、醫院環節采集壁壘,存在了十幾年之久的藥品追溯碼應用始終未能在全國推行。而今,醫保基金監管的新時期、新階段已至,部分藥店、醫院的“老玩法”將被掃進歷史的故紙堆,零售環節昔日以“增加成本”為借口的推脫,將無法再回避新監管時期的車輪。
雷厲風行推進“藥品追溯碼”
11月13日,在一場有40多家醫藥生產、藥品銷售等龍頭企業參加的懇談會上,國家醫保局通報了部分藥品追溯碼重復報銷的情況。
按國家醫保局要求,相關連鎖藥店需進行自查,如若發現存在違法違規行為,在2025年1月1日之前,要主動退回醫保基金。
懇談會上,國家醫保局還表示,2025年1月1日后,國家醫保局將正式開始藥品追溯碼的監管應用。
業界多方表示,國家醫保局推進藥品溯源碼應用的速度,稱得上雷厲風行。
在今年1月,央視《焦點訪談》曝光了一起回流藥騙保大案,回流藥品重量高達9噸、涉及3000多個品種、涉案價值達2億元、一年非法獲利就高達2000多萬元。彼時,醫保部門是通過患者的醫保卡異常發現上述案件的線索,這種方式畢竟不如藥品追溯碼直接、高效,也使得回流藥監管存在困難。
彼時,一位藥品流通領域資深從業者曾對《健聞咨詢》表示,“藥品追溯碼可以在回流藥監管上發揮重要作用,但距離零售環節掃碼全覆蓋,還有很遠的路要走”。
令人沒想到的是,僅僅不到一年時間,國家醫保局多措并舉,藥品追溯碼工作雷厲風行地快速推進——
2024年4月,國家醫保局開展醫保藥品耗材追溯碼信息采集試點工作;9月,從試點走向全面推廣;10月底,第一次通報采集工作進展;11月13日的懇談會上,第二次通報在藥品追溯碼采集上的工作成績:33萬家定點醫療機構、49萬家定點零售藥店,共上傳51億條數據,覆蓋全部市級統籌區。
醫保部門能如此快地推動此事,離不開藥監部門此前十幾年的耕耘和積累。
“藥品追溯碼最早起源于2006年,當時,藥監部門為了加強對麻精藥品的管理,藥品追溯碼的前身‘藥品電子監管碼’應運而生,后來適用范圍逐步擴大到疫苗、血液制品等‘四大類’藥品和基本藥物。”中國聯合數據資深專家王培宇介紹。
十幾年間,雖然藥品溯源碼的運營主體有所變更,但藥品追溯工作一直堅持了下來。目前,基本所有藥品生產企業,都會在藥品出廠時進行覆碼,保證下游有碼可掃。一二級流通環節的掃碼工作也有較高覆蓋率,只是一直未能覆蓋到零售環節。
零售環節不掃碼,藥品追溯就無法閉環,基金監管作用就難以發揮。
此間困境,直到此次國家醫保局介入,將零售環節掃碼和基金結算掛鉤,才將藥品追溯碼的最后一道鏈條打通。“隨著藥品追溯碼的全面采集和應用,醫保基金監管將進入新時期、新階段。”顧榮說。
在消費者端,國家醫保局打算借助民眾的力量,嘗試繼續推動在藥品購買的電子小票上增設追溯碼。消費者可掃碼查詢,如果發現該藥品有多次掃碼記錄,可以直接向醫保部門舉報,并獲得賠償。
顧榮表示,大數據時代,對于欺詐騙保,過去查不到不代表現在查不到;現在查不到不代表未來查不到;地方醫保局查不到不代表國家醫保局查不到,“總能把欺詐騙保查出來”。
終結回流藥騙保史,打通零售環節
有人曾估計,回流藥涉及的欺詐騙保黑色產業鏈的產值,或高達百億元。
近些年曝光出的回流藥大案,涉案金額動輒上億。一直以來,回流藥和醫保制度相伴而生,回流藥藏匿于醫保的影子中,未曾中斷。2024年,國家醫保局在基金監管上動作頻頻,不斷有騙保案件被曝光、處理,回流藥更是其中監管重點。
“受限于技術手段,過去對于回流藥,沒有什么好辦法,導致回流藥長期存在。”王培宇介紹,藥品生產企業也深受回流藥荼毒,“對于藥品追溯制度,藥企非常歡迎,藥企可以借此對藥品進行流向管理。”
回流藥將藥企的價格體系打亂,出現市場流通價格低于藥企出廠價。甚至有藥販子猖獗到主動聯系藥企,提出以低于出廠價的價格賣給藥企。
在懇談會上,復星醫藥董事長吳以芳直言,復星醫藥在產的400多個品種的藥品已經全部賦碼,覆蓋到最小銷售單元。他建議,強制要求所有生產、批發和零售企業在全部流程掃碼上傳,實現全鏈條的數據管控。
藥品追溯碼的應用,將終結回流藥猖獗的局面。
作為基金監管方面的負責人,顧榮還表示,2023年全國范圍共追回醫保基金186.5億元,2020-2021年,每年都超過200億元。按照全國城鄉居民基本醫療保險不到10億參保人來計算,每人每年可以少交20元,正好對應今年居民醫保個人繳費上漲的部分。而倒賣藥品黑色產值可能高達幾百億元,運用藥品追溯碼加強醫保基金監管,將釋放更大的增量效應。
除查處回流藥之外,藥品追溯碼還可以防止藥品串換、空刷和假冒——串換是指將雞蛋、洗發水等非藥品串換為醫保藥品;空刷是指虛構處方,實際未提供藥品;假冒是指將假藥偽裝成真藥。
此前,藥品追溯碼未能全面推行,主要囿于藥品零售環節的抵觸。
零售商的抵觸原因也很直接,藥品追溯碼地推行會實實在在增加零售環節的成本:從大包裝到小包裝,反復掃碼工作負擔大;零售環節藥品69碼(中國商品條碼)和追溯碼都需要掃碼;最小包裝沒有賦碼,拆零售賣時無法掃碼(如消費者要一個創可貼,生產企業未賦碼到這一層級);一些藥品缺少中包裝,藥店或醫院進貨時需要拆零,掃碼不便;對藥店銷售人員進行培訓需要較長時間等等。
王培宇向《健聞咨詢》表示,如今這些困難可以通過技術解決。比如,技術上可以實現69碼和追溯碼互相映射,藥店零售時只需掃描追溯碼,即可關聯69碼。“很多環節有自動化解決方案,并不需要藥店工作人員一盒盒掃。”對藥店和醫院而言,可以幫助其進行精細化管理。
文 / 宋昕澤
編輯 / 李 琳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