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1年7月,在東北邊境上,日本關東軍展開了有史以來最大的一次演習——關東大特演。
此時,蘇軍正在邊境被德軍全線突破,對于一直想要北進的關東軍而言是一個千載難逢的好機會。因此說是演習,實際就是想集結大軍,入侵蘇聯。
可讓人詫異的是,日軍將70萬關東軍陳兵邊境,到最后卻雷聲大雨點小,始終未敢進攻蘇聯。
那么,為何最后時刻日本卻慫了呢?本期就和雨田君一起來揭秘背后的故事。
日軍精銳關東張
70萬大軍集結,關東大特演
在得知德國進攻蘇聯之后,日軍北進派們可開始躁動起來。
日軍參謀總長杉山元也開始對日軍進行動員,準備以關東大特演的形式進行北進計劃。
在之前日軍的兵棋推演中,他們得出一個結論,那就是:
1個日軍師團能頂頂1.5個蘇軍師,而此時蘇軍在西伯利亞防御部隊一共有15個師左右(等同于日軍11個師團),日軍想要獲勝必須要集2倍的兵力,也就是22個師團(首批16個師團)
于是在1941年7月3日,也就是蘇德戰爭開戰第10天,杉山元就下令進行總體動員。
也就是在對蘇作戰準備上,提前兩個月動員16個師團。
日軍參謀總長杉山元(劇照)
當時關東軍的一共有11個師團。
分別是挽馬化針對野戰條件下的第1、8、11、12、14和24,合計6個師團;以及的針對山地和密林條件下的騾馬化第9、11、28和25,合計4個師團,以及一個機械化第23師團(曾在諾門罕被蘇軍團滅)。
別看從上面的配置上看也能得知日軍的17個常設師團里面只有7個就隸屬于關東軍。但這里需要提出的一點就是,后面組建的4個師團也皆是日軍常設師團組成,這是為何?
原來,從1939年開始,日軍常設師團從四聯隊制改成三聯隊制,多出來的聯隊則被重組編號為第20-30師團。
精銳的常設師團
比如,第25師團,就下轄來自第4師團的70聯隊(條山)、第10師團的40聯隊(鳥取)、第12師團的14聯隊(小倉);第28師團則是下轄,第1師團的第3聯隊(東京,參加過226兵變)、12師團的40聯隊(高田)、第9師團的36聯隊(鯖江)。
同時為了配滿16個師團,關東軍將新組建第29師團(從第3、14和16師團個抽調一個聯隊組成)以及在半島的19、20師團,也一起納入自己的體系里面,最后還從國內調過來以北九州精銳組成的第51和56兩個第二常設師團,合計16個師團。
因此這16個師團皆是常設師團的戰力,也就是我們所說的甲等師團配置……
在進行軍演的關東軍炮兵
王牌部隊,肯定要是王牌裝備。
日軍當時所有師團一共分為四檔,而排名第一檔的正是關東軍師團。
以關東軍挽馬和騾馬師團為例, 他們雖然是三聯制,但總兵力仍然超過2.1萬人,輕重機槍479挺,擲彈筒330多具,92步炮18門(一個大隊2門,山地的騾馬師團92步炮換成36門90毫米迫擊炮),在重炮方面3個步兵聯隊有12門41式山炮,炮兵聯隊有48門火炮,挽馬師團為12門75毫米野炮,24門105毫米榴彈炮或加農炮,12門150毫米重榴彈炮;騾馬師團為12門41式山炮,36門94山炮。
這個火力配置除了輕武器差距,在重武器上幾乎已經和西線德軍步兵師的配置差不多了。
關東軍炮兵部隊(41山炮)
對蘇備戰除了16個師團之外,在配屬部隊上,日軍也是做到了極致的加強。
首先,就是在重炮和飛機上,當時大本營將各戰區以及本土的獨立野炮聯隊、獨立飛行聯隊等300多個作戰單位調往東北,這讓日軍在除了師團配屬的火炮之外,還有關東軍直屬配兵聯隊將近20個,所轄105毫米以上重炮260門,加農炮110門,合計370門,關東軍還下設一個飛行集團,總計戰機達到600架以上。
而且炮兵和陸航的到來,也讓后勤的輜重、觀測、道路、衛生和兵站部隊也隨之增加,用于機動運輸的的馬匹也從日本和關內戰場調過去,總計達到了14萬匹軍馬;為了機動運兵,日軍在1941年7月-10月,在黑河、佳木斯以及牡丹江等地修建了1000公里的鐵路。
而且因為在諾門罕戰役中吃虧,日軍也加強了對裝甲部隊的建設,除了機械化的第23師團之外,還有大量的獨立戰車聯隊被編入關東軍內部,得益于自己德軍盟友的閃擊戰,日軍也在大興安嶺沿線部署了戰車集團,只等開戰就長驅西伯利亞。
關東軍戰車部隊(好像是八九式坦克)
此時日軍在邊境已經部署了多達70多萬關東軍。
在第一批次動員完畢之后,在關東軍司令官梅津美治郎大將的指揮下,關東軍展開了為期1個多月的演習,一時間邊境風聲鶴唳,而且隨著蘇軍在烏克蘭前線的潰敗,日軍在西伯利亞的開辟第二戰場的可能性也越來越大。
可哪怕是到了1941年11月,德軍兵臨莫斯科的危機時刻,日軍居然安奈住了野心,最后時刻卻慫了,這又是為何?
深入東南亞作戰的關東軍
忌憚蘇軍反擊,北進的時機不行
在諾門罕戰役被蘇軍打怕的日軍,對于邊境對面的他們還是很忌憚的。
在1941年的時候,雖然日軍計劃的是對面的蘇軍是15個阻擊師(防御部隊),但這也僅限是外興安嶺和東西伯利亞方向。
1941年4月,蘇德戰場沒爆發之前,蘇軍在遠東方向(貝加爾湖軍區+遠東方面軍)的駐軍有:20個步兵師(含一個山地師)5個摩托化步兵師,1個騎兵師,5個坦克師,合計31個作戰師,總兵力達到了60萬人(不算海軍+空軍+邊防部隊)。
在1941年4月關東軍沒大規模增兵之前,雙方的兵力比為3:2,蘇軍領先,而且裝甲和炮兵部隊優勢明顯。
蘇軍繳獲的日軍裝備
在6月份,德軍進攻蘇聯之后,蘇軍也從遠東調兵參戰,在這31個師中,蘇軍截至1941年一抽調了7個步兵師,1個摩托化步兵師,3個坦克師,合計11個師。老的骨干師也還剩下20個,總兵力不過45萬。
那很多人可能就會問了,70萬對45萬,關東軍為何不敢動手?
其實這個道理很簡單,還剩下這20個骨干師,但人家蘇軍也不傻,他們以這20個師為骨干,補充大量的的新兵入伍,事實上外高加索、貝加爾湖和西伯利亞有很多部隊,所以隨后哪怕人蘇軍又抽調13個師又2個旅進入蘇德戰場,但依靠著龐大的兵源,蘇軍在遠東方向的兵力最低的月份都是在80萬以上,平常月份都是超過百萬。
蘇軍兵力配置
到了1941年12月,哪怕是莫斯科戰役激戰正酣,遠東的蘇軍總兵力也達到了130萬人,而比巔峰時期的日軍關東軍還多60萬人,雖然大量精銳部隊,如近衛坦克部隊、摩托化師調走,而且經過多次擴軍,戰斗骨干被稀釋,導致蘇軍在遠東的兵源質量很差,而且在裝備的質量上還有所下滑坦克僅為2000多輛(很多老式的T26),火炮1萬門,以及3300架作戰飛機。
但對于日軍關東軍仍然有絕對優勢。
遠東蘇軍部隊
因此,從1941年7月-12月,蘇軍一直都是占據兵力優勢,關東軍壓根就不敢動手。
以至于關東軍司令梅津美治郎在和大本營匯報的時候,也是絕望的說道
“預定8月上旬對蘇開戰的決定,已毫無可能”
隨后,在1949年9月,德軍進攻勢頭變緩解之后,日軍參謀本部也做出了“在本年內對蘇聯不行使武力”的決定,對蘇作戰計劃破產……
在演習的日軍關東軍機槍部隊
當然除了對面蘇軍太強這個直接原因之外,還有一個隱藏的原因就是:
北進的時機,或者說性價比不太高。
1941年,別看日軍還在中國戰場逞兇,但它的外部環境非常的差,特別是能源危機。
靠著占領東北和山西的煤礦,日軍占領區生產的煤炭尚且能自足88%,可其他能源和戰略戰略物資就捉襟見肘。
各項資源的自足率都非常低,比如,
石油-18.4%,鐵礦石-42.4%,銅--3%,鋁-15%,鋅-18.4%。
占領印尼攫取大量礦產的日軍
從上面這些數據我們也能猜到,日本原料和設備的供應陷于捉襟見肘的圖境,特別是原料和石油的短缺,對日本仍是一個致命的威脅,沒有了石油、鋼鐵和橡膠,就意味著日軍的飛機、坦克、軍艦等便不能開動,因此他們在1941年最迫切的是要到的是能源,而以前他們的能源是從美國進口,可二戰開始后美國已經限制了對日出口石油等能源物資,想要獲取這些戰略物資,只能靠搶。
而亞洲范圍內這些戰略物資無非是兩個方向:
一個是西伯利亞,另一個是東南亞
可1941年8月份的時候已經快接近冬天了,就算日軍能拿下西伯利亞,這里既不出產糧食,也不像高加索那里富有油田,壓根不能快速掠奪資源,而相反東南亞在以西方的經營下富得流油,菲律賓的銅、泰國的糧食、印尼和緬甸的石油、馬來西亞的橡膠和錫礦,哪一個都是日本稀缺的,而且這里的礦產產業已經很成熟,能快速補給日本。
1942年日軍南方軍(前身是關東軍)入侵緬甸,遠處為油田
所以,基于強大的蘇軍勢力,以及更具性價比的東南亞資源,1941年的日軍也果斷變慫,直接南下和英美爭鋒……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