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58年,四川奉節縣的一個村民在山上勞作時,頻繁被對岸陡峭崖壁上的一個洞口吸引注意力。
旁人見他瞧的出神,只道“這老楊啊,指不定又在做什么美夢”
一邊年輕人不解,看破洞口,怎么還成做美夢了?他一天也望那破山洞幾百次,也不曾夢到過好東西啊。
那人見年輕人不解,還專門放下鋤頭,指著那遠瞧指甲蓋大小,實則該有個五六米寬長的大洞,嘮道
“你還年輕,是不清楚。那個洞,可是大有來頭啊”
大有來頭的山洞
要說這洞的事,咱們得往前倒個幾年,差不多是春秋戰國,再往前幾百年的商朝。四川這地方,還是一個“未受王化”,與中原文明截然不同的地界,是中原人口中的“蠻夷”。
當時住在這一地界的,大概是有那么三波人馬。一則,是我們相對熟悉的“蜀人”。二則,是在重慶地界的“巫咸國”。三則呢,便是我們今天故事中的主角,“巴蜀”大地中的“巴族”。
在很長一段時間中,“巴人”都擁有自己的國家,名叫“巴國”。而在巴國里生存的民眾,通常就被人稱為巴人。
雖然四川這地界的三股勢力都被中原視為“蠻夷之地”,可在當時這三個勢力,尤其是巫咸國和巴國兩個國家,以巫咸國最先,掌握著一項極其重要的礦業資源——鹽。
不同于我們現在吃的鹽多種多樣,有礦鹽、井鹽等等來源不同的鹽品類不同。當時我國的鹽業在極大程度上是依賴“海鹽”這一鹽類,當然,一開始壟斷鹽業的“巫咸國”倒不是憑借海水練鹽,其依靠的是一條含鹽量較高的河流。以煮的方式將河水中水分去除,剩下的就是巫咸國所販賣的鹽。
在當時漢人政權所統轄的范圍內,幾乎沒有其他被發現的采鹽地點。正是因此,巫咸國的鹽業曾一度壟斷了商周王朝一半的市場,讓這一“蠻夷”小國賺的是盆滿缽滿。
但巫咸國開采出來的鹽卻不是直接販賣給中原王朝的。當時巫咸國開采出來的大部分產量,都是需要經過巴國人的手,走水路,再販賣給秦楚等中原地方國家。也是因此,在巫咸國發達的同時,身為二手販子的巴國也小小發了一筆。
對于巴族人來講,這錢賺到了,也自然是不肯再去當個中間商。知曉鹽業有多么暴力的他們尋找起了其他可以提取鹽的河澤,最終大概是在西周末期,巴族人在一條河流中找到了一處“冒咸水”的水源地,將這里作為了新的“礦井”,進行鹽的開采挖掘。后面,巴族人還在一處山洞找到了一個含鹽量較高的泉眼,他們創新型的將竹子捅成中空,再將每根竹子首尾相接充當管道,將鹽水運輸到山洞下進行“冶煉”。
依靠自己挖掘出來的兩個泉眼,巴國很快壟斷了中南部的鹽業市場,而原來的巫咸國實力則是逐漸下降。在巔峰時期,巴國的領土都已經觸及到浙江地帶,北面領土也到了漢中,即便與未解體的晉國相比,巴國也是不差幾分。
加以近些年依靠賣鹽賺來的巨量財富,在當時,巴國絕對是位于前列的大國。不過這國力再強盛,也挨不住當家的能霍霍。
一進入戰國后,巴族當時的首領就沉浸于了聲色犬馬之中。賺來的錢不搞生產,不買兵器,反而去買成皮革玉器用來享受,久而久之,曾經戰力鼎盛的巴國就在歷經過變法后的七國身邊顯得不太夠看。
匹夫無罪,懷璧其罪。巴國所占據的冶鹽產業無疑是附近國家眼饞的“香餑餑”。在自身實力下降的情況下,其所占有的泉眼遭受到了鄰近國家楚國和秦國的出兵爭搶。最終幾座采鹽地都落于他國之手,而巴國也走向了滅國的命運。
說到這里,可能有人就會有疑問了,這巴國,和那崖壁上的大山洞有什么關聯呢?
哎,根據現有資料來講,這個山洞,就是早些年巴國王室在被人秦楚兩國入侵時所建造,為的,就是儲存皇室積累下來的財產。
那么這資料是從哪來的呢?這就不得不說到開頭,那望著山洞發呆的老楊了。
青銅劍
聽到旁邊人的調笑,老楊倒也不惱火。他扛著鋤頭繼續在地里刨坑勞作,可心里,卻是已經盤算上了那洞的主義。不過,他盯上那洞,倒不是因為巴人藏寶藏的傳聞。而是為了一個東西——鳥糞。
打前幾年老楊剛被分到這里干活時,就注意到了那洞口周邊有不少鳥盤旋飛行,料想那里一定是有大量的鳥糞累積。這要能想到辦法將里面的糞取出來,撒到地里,莊稼長得還能不茂盛?
在心里冒出這個主意后,老楊便一直尋摸著要去河對岸,進到山洞里面瞅瞅,“挖點寶”回來。可惜,老楊一直礙于找不到足夠長的繩子,沒有真正去付之于行動,只能是望洋興嘆,看著山洞空嘆氣。
旁人看來,只覺得老楊是被傳聞里的財寶迷了心,想去洞里搞點寶貝出來。可當年來這的軍閥都進不去,你一個鄉野村夫能行?
本來,這事也不過是勞作間的一個小插曲。可這說者無心,聽者有意,那個年輕人聽到對岸峭壁上面有前秦時期的財寶,直接是坐不住了。整整一下午的勞作時間,都在想要怎么進去,從里面拿出點東西過來。
等到傍晚,實在想不出什么辦法的他找上了正要回家的老楊,詢問老楊山洞的事,熱切地問他,有什么好辦法,能進到里面。
見到年輕人這熱切地樣子,老楊到沒給他說洞的事情,先劈頭蓋臉的數落了一頓年輕人的態度問題,讓其不要“做白日夢,夢想直接發財”。直到看到年輕人降下溫,開始反省后,老楊這才將自己的目的、實行的方法、目前的困境,一股腦給年輕人說了去。
知曉老楊眼巴巴地望著山洞,竟然是為了“鳥糞”,而不是前秦珍寶后,年輕人苦笑不得的扶著鋤頭,道
“楊,楊哥,我是真沒想到您的目的竟然這么單純。居然是為了鳥糞?咱大隊不是有糞嗎?”
老楊氣的直接拿帽檐敲了下年輕人腦袋
“屁,那羊糞和鳥糞能一樣嗎?你要有別的事快說,沒事別當著我回家吃飯。”
這話說完,老楊就將鋤頭扛在了肩上就要下去。卻不料,正還沒走幾步呢,他就被年輕人攔了下來。先前已經將話撂明白的老楊這下是直接有了脾氣,可還沒等老楊發火呢,年輕人一句話將老楊罵娘的話擠了回去。
“我知道去哪搞繩子,包管夠用!”
話說到那峭壁上的山洞,從山崖到山洞,估摸著最起碼都有個八九十米的距離。而如果在考慮到固定,和冗余長度,少說都要需要一百二十米長的繩子才堪堪夠用。這么長的繩子,別說是當年了,就連現在,也不是一般的五金店就能直接買到的。
可偏偏的,那年輕人他還真就有。在老楊跟著去年輕人的住處后,直接被他院子里纏成一大圈的竹繩震驚住了。一問,才知道是年輕人的祖母在世時編的,為了方便售賣,在制作時就都綁到了一塊,等買家買多少,就拿小刀割多少下來。可因為之前害病,這繩子還沒賣出去多少呢,人就先沒了。留下來的繩子,不多不少正巧120米。
有了工具后,老楊也是下了決心,拍了拍年輕人肩膀,直接豪言壯志道
“咱明天就去,到時候你背好這些繩子,我早上找完船就過來接你。”
之后發生的事情,也自然是老楊和年輕人順利到達了對面的山崖,將繩子纏在一個大樹上后,老楊將另一頭綁在了自己身上,緩慢的向下探去。與現在黃金洞的格局不同,當時洞口上方的崖壁雖然也坑坑洼洼,不過到底還是沒有阻擋人的視線,從上面吊過去還相對容易一些。
而有過十幾年采藥經驗的老楊,在年輕人的指揮下十分輕松的找到了洞口,等站穩身子后,老楊解下繩子,固定到了一邊,而他自己,則是孤身向洞內走去。與他預想不同的是,洞口里并沒有多少鳥糞,倒不如說是少的可憐。
不過這鳥糞雖然沒找到,卻是讓老楊有了意外發現。他在山洞中找到了一個被石子埋住的半人多高的洞口,廢了好大力氣將門口的石子扒開后,老楊被里面的東西震驚到了——不大的地方里,擺滿了各種古代器具,甚至還有曾經在報紙上看過的“青銅劍”。
在短短的十幾分鐘里,老楊的內心有了長久的掙扎。畢竟任誰也知道,這些玩意只要拿出去,各個都是價值連城的寶貝。對一個窮苦的莊稼漢來講,脫貧是多么有吸引力的事情。可在老楊心里,卻是有更多不一樣的東西。
他最終只從那堆文物中取走了保存相對完好的青銅劍,想要送給年輕人,就當是使用繩子的報酬了。而剩下的,老楊都是拿石子封了起來。在等到被拉上去后,老楊就將那柄劍送到了年輕人跟前。卻沒想到,年輕人卻是連連擺手,拒絕了接受。說他“不過只是借了個繩子”,沒幫上啥忙。
最終,在兩人的商議下,還是將這件寶貝暫時性的埋藏到了老楊家里。
結尾
后面,還是在科考隊聽說這里的事情后,來到了老楊家里,見到了那一柄來自戰國早期的青銅器。后又在老楊的指引下,去開掘了里面的文物,多的是前秦時期留下來的鐵器,少量的還有一些老楊找到的青銅劍。后面,這一地方又是歷經了多次的科考,到了如今,該地方則是不見什么古代文物,只剩下一個空蕩蕩的山洞了。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