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
我跟我老公結婚15年,跟我公公婆婆一直都是各自過各自的生活,不在同一個屋檐下,相隔的距離比較遠。
現在每年在一起生活的時間,按月來計算的話,不超過兩個月。孩子小的時候多一些,三個月左右,主要集中在過年和暑假。
每次回老家,有兩個場景一出現,我就覺得莫名厭煩。
第一個,我婆婆每次問,鹽該放多少?面條該下多少?
老家是土灶,需要燒火的那一種。
每當我公公在下面燒火,我婆婆炒菜放鹽時,會本能地征求他的意見。放這么些鹽夠不夠?會不會咸?
煮面條也是一樣,她下一些面條,就問一下,這些夠不夠?
然后,等著我公公的指令,他說接著下,就下。他說夠了,我婆婆就不加了。
意見被采納是要承擔后果的,如果我婆婆吃著菜咸了,就會抱怨,都怪你,我說不加不加,你非說要加,要是不加那一點兒鹽就剛剛好。
面條如果沒吃完,我婆婆會跟我公公念叨,都怪你,要不你說加一點兒,我也不會加,搞得現在吃不完。
02
我在旁邊聽著,十分無語,在心里默默吐槽,你一個做飯的人,家里幾口人吃飯,不知道該放多少鹽,下多少面條嗎?
這個還用得著問別人,讓別人替你做決定嗎?
多了就多了,也不算浪費,不還可以喂雞嘛。
如果我公公不在場,我在場的話,她偶爾也會問我同樣的問題。剛開始,我不知道她的套路,很直接地發表自己的看法。
落了幾次埋怨后,我就不說什么了,閉嘴是最好的選擇,讓她自己做決定。
我發現,如果只有我婆婆一個人在廚房的話,她也能獨立完成這些事情。而且,做得也很好。
我把這歸結到他們夫妻的相處模式上,也有可能是夫妻情趣,對吧?
這么一想,這個問題就不再困擾我了。
第二個,做飯前問,你要吃什么?
這個問題,只針對我家兩個孩子,大人沒這個待遇。
做飯前,她會特意問我家兩個孩子,比如,晚飯想吃什么?午飯想吃什么?
孩子有時候不吭聲,這個問題太籠統了,她們答不上來。
我婆婆對此鍥而不舍,像是必須得出一個結果似的。
03
可常常都是落空的結果,這個概率大概在95%以上,孩子們不知道吃什么,可以做什么菜。沒有ABCD的選項,她們不知道該怎么辦。
每頓吃什么?這個問題完全不用問,做什么,我們就吃什么。
其它很多事情都一樣,她都在問別人怎么辦,像是習慣性的,也不是故意這樣。
在我看來,什么事都需要問別人的意見,讓別人替你拿主意,明顯是不想擔責。
這就說明,這個人沒什么主見,性格像綿軟的綿羊一樣,沒什么定力。是很容易被人欺負,而不自知的那一類人。
后來跟婆婆聊天,發現她非常地清醒,對自己要什么,不要什么這事兒,她十分清楚,絕不含糊。
尤其是在她和我公公的婚姻里,她絕對做到了溫柔、堅定、有力量。
04
我公公是1米8的大高個,說話聲音洪亮,干活風風火火。
我婆婆呢,個子屬于嬌小的那個類型,簡單描述就是,兩人是最萌身高差。說話溫聲細語,干活不緊不慢,完全按照自己的節奏來,決不跟風。
即使周圍人都嫌棄她做事慢,她似乎沒啥太大的感覺,也不在意。你說你的,我干我的。
給人的整體感覺是,這個人性格很好,沒什么脾氣。
這兩個人,從外表到性格,怎么看,怎么都不搭。但他們兩人的感情卻一直很好,比周圍的絕大多數夫妻都要好。
我婆婆是怎么以柔克剛的呢?
1、該使喚老公的時候,絕不手軟,也不心疼。
最初跟我公公婆婆朝夕相處,是在我生我家老大的時候。
公公在家什么都干,除了做飯他不會。農活就不說了,那是必須做的。家里的家務活他幾乎是挑大頭的,洗衣服、掃地、洗菜。
家務活在農村,男人都是干得少的那一個,至少我看到的基本是這樣。
我以為公公本身就是個勤快人,閑不住,喜歡干活。
后來想想,誰喜歡干活?
公公是個急性子,巴不得趕緊把活干完。婆婆是個不著急的性子,說不動,改不了,他干脆就自己干了。
站在我婆婆的角度,我又不是不干,只是沒你那么快,花得時間久一點兒,晚一點兒而已。你要是覺得我慢,那你就自己來呀,光說我有什么用?
慢慢地,兩人的相處模式就定下來了,到現在還是這樣。
關鍵是要穩得住,不然,很容易被改變。
05
2、掌握家里的財政大權。
這些年,我公公每年都出去打工。到年底,錢到手了,他會當著我婆婆的面,把錢清算一遍,留下些適量的零花錢,剩下的,全部一次性交給我婆婆。
手上的錢花完了,或是需要大筆的開銷,我婆婆再給錢。
這個行為,我覺得非常有覺悟。
這讓我婆婆在我公公面前非常有底氣,兩人關系融洽和睦,我沒見過他們吵架,或是面紅耳赤的樣子,什么事情都是有商有量的。
我公公脾氣上來了,大聲嚷嚷,搞得跟天塌下來一樣。我婆婆不吭聲,默默聽著,不回應,不反駁,等他的脾氣發完。
看似是我婆婆受委屈了,那你就大錯特錯了。逮著機會,我婆婆就借題發揮,把之前受的委屈一并發泄出來。
這個時候,我公公一般都是嘿嘿地賠笑,插科打諢,把大事化小小事化了。
06
3、底線決不退讓。
我婆婆兄妹5個,兄弟4個,就她1個女孩。
4個兄弟成家后,4家的孩子數量1~3個不等,且年齡相差比較大。她最大侄子的孩子都上大學了,最小的侄子還沒結婚。
這就牽扯到一個人情來往的禮金問題,比如,結婚,生孩子,過生日等。
這一塊的矛盾挺多的,中心思想都是覺得對方對不起自己。
矛盾最盛的時候,我公公跟我婆婆提出,不跟你娘家來往了,鬧心。
我婆婆馬上反擊,要不來往也可以,你的姐妹們也不來往了,大家都一樣。我不想被人說閑話,自己娘家都不要,卻跟小姑子們來往。
我公公馬上閉嘴了,這個時候再犟下去的結果,就是吵架了。
后來,是我婆婆主動提出,不跟娘家來往了。既然大家都覺得自己吃虧了,不甘心,那就就此別過。
兄妹之間不來往的前提,當然是她的爸媽都不在了。
有一句話用在我婆婆身上特別合適,看一個人,不要看她說了什么,要看她做了什么。
有時候,人說出來的話具有一定的欺騙性,但行為會給出結果,結果騙不了人。
------全文完------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