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是 36 開的第 672 張病歷單
全單約 1310 字,讀完大概需要 3 分鐘
據說人生三大錯覺之一就是
手機響了
話說大家有沒有過這樣的經歷
明明手機上沒有響起任何消息
卻總是控制不住地
反復查看手機
要么就是在
不同社交平臺來回跳轉
就算早就沒有新鮮事可刷
這種總是忙忙碌碌
但不知道在忙什么的狀態
可能是一種恐懼癥
這種狀態被稱為
「錯失恐懼癥」
(Fear of Missing Out, FOMO)
由風險投資家兼作家
派崔克·麥金克斯
(Parick J. McGinnis)
于 2000 年初提出
FOMO 也稱社群恐慌癥
主要是指由于擔心
由于自己的不在場
而錯過訊息
所產生的不安
與持續性焦慮
患者總感到自己不在時
可能會有什么非常有意義的大事發生
而在實際社交中
這種焦慮會導致
患者總是想要
獲得對方全身心的關注
或是一種對錯失機會后后悔的恐懼
換言之
當病患面對任何
可能存在的不確定性時
這種焦慮就會不斷襲來
以至于產生對當前決定的錯誤判斷
所以晚上就算已經很困了
眼睛瞪得像銅鈴
還是要不停地刷手機而不肯入睡
從神經生物學的角度來看
人類可能天生就是
FOMO 患者
早在智人時代
靠捕獵和采集為生的祖先們
如果因為游蕩或玩樂
而錯失了重要的食物、水源
或安全的藏匿處
可能會讓整個部落
都陷入水深火熱之中
在那個當下
適當的恐懼和焦慮
就是人類生存的必要保障
所以久而久之
對「錯失」的恐懼
可能就被寫在了我們的基因里
社交媒體的蓬勃發展
拉近了我們和世界的聯系
也加劇了 FOMO 的程度
也有人提出
在社交中
FOMO 也可以理解為
對「不合群」的焦慮
之前就有研究發現
當遇到生理和心理上的傷害時
(比如挫敗或被拒絕)
人腦會啟動同一種防御機制來
「止痛」
這說明被拒絕、排斥的傷害程度
完全不亞于生理上真正的受傷
職場上更是如此
以電腦為武器的打工人
自然在 FOMO 的射程范圍內
英國諾丁漢大學曾
做過一項關于數字化場景下
打工鵝壓力評估的問卷
調查結果顯示
信息負擔過重和
對錯過消息的過度擔憂
不僅顯著損害了
打工人的主觀幸福度
也增加了壓力
導致了更深的工作倦怠
當然,這種恐懼癥
也影響了很多青少年
中國臺灣兒福聯盟
曾在 2022 年開展了一項
關于 FOMO 的問卷調查
在參與問卷的
將近 2000 名初、高中學生里
FOMO 自評結果分數較高的小朋友
有將近三分之一會
產生孤單、焦慮和悲傷的負面情緒
除此之外
對于心智發育不全的青少年來說
FOMO 也是導致
網絡成癮的一大原因
而且為了讓自己更受歡迎、更合群
除了一直保持 5G 沖浪
時刻劃手機
甚至有些孩子會專門
做出一些嘩眾取寵的事情
只為吸引眼球
有心理學家表示
天生高敏感
自我價值感較低
抗孤獨能力較差的孩子
都更容易受到 FOMO 的影響
從而后續對自己產生負面的價值判斷
適度的焦慮可以提高我們的效率
在相關的研究得出的倒 U 型曲線中
當人處于中等水平的焦慮時
可以獲得最高的績效
但是過度的焦慮卻會
對生理和心理都產生不良影響
順便來看看你的
「抗焦慮能力」心理報告
今日封面
病理青年
蹲坑時候看的人體百科全書
給 36 加雞腿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