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兩天,#專家建議睡前30到60分鐘數字戒斷#的話題上了熱搜。
原來,是挪威公共衛生研究所,針對4.5萬名18至28歲受試者搞了一項新的調查。
調查顯示,睡前玩手機每增加1小時,失眠的可能性就提升59%,睡眠持續時間減少24分鐘。
而且,這種效應和你在刷什么內容沒有關系。
不論是消遣或工作學習,只要你在睡前長時間看手機,就會難入睡。
所以,建議容易失眠、休息不夠的朋友,可以在睡前30至60分鐘內,放下手機,開啟戒斷模式。
事關自己玩手機,網友們可是有話說了:
戒手機?這比戒毒還難吧! 我是經常看著手機很困,一放下手機腦子突然很活躍,各種胡思亂想。 昨晚嘗試九點半戒斷手機,果然睡得好很多,而且半夜都不醒。
難道,數字戒斷真的和睡眠有關?
其實,不止是睡眠,當你放下手機的那一刻就會發現,整個世界都會變清爽,甚至你命運的軌跡也在悄然發生著改變。
不知從什么時候開始,越來越多的朋友,開始依賴手機哄睡。
似乎,不在睡前刷幾個視頻,腦子里就總是會東想西想。
但一刷視頻,就停不下來。
好不容易睡著了,夢又很多,非常容易在半夜醒來。
半夜一醒,上個廁所,又拿起了心心念念的手機,開始刷各種消息。
一會兒社交平臺,一會兒短視頻……
把各種小紅點清理干凈后,一個小時就過去了。
這時,不僅會給再次入睡造成困難,而且第二天早晨起來,整個人都是昏昏沉沉的。
你問我為啥這么清楚?
我老爸就是這樣,別看他每天都睡得早,但每天半夜都會醒那么幾個小時。
所以,睡眠質量十分差,實在困了,還得靠第二天來補覺。
勸了好幾次,但他就是忍不住。
別說他了,我自己也經常這樣,只要有意識,就得把手機鎖在身邊。
只是,對于辛勞的打工人而言,休息不好就意味著工作效率的下降,實在是難。
但當我們全家人嘗試睡前手機戒斷時,別說人,狗子的睡眠質量都好了。
老爸說,現在半夜醒,逼著自己不看手機,還真是二次入睡的時間短了不少。
這是為什么呢?
武漢市第一醫院神經內科睡眠醫學中心主任醫師梅俊華表示:
手機等電子設備放射的短波藍光,會對視網膜產生強刺激,進而干擾生物鐘。 如果你的視網膜神經細胞,在睡前受到8分鐘藍光刺激,身體的興奮時長就會超過1小時。
如果你問,那為啥我一放下手機,反而睡不著呢?
這是因為,你盯著屏幕看了太久,視覺已經處于疲勞狀態了,但是手機里的內容卻會刺激腎上腺素、多巴胺的分泌。
但這么做的時間久了,不僅會形成對手機的依賴,還會造成睡眠障礙。
而手機戒斷,則是拯救睡眠最好的方式。
如果睡前覺得無聊,可以選擇輕音樂、看書等放松的內容,或者改做泡腳、冥想等活動。
即使非看手機不可,也應當開著燈,并把屏幕調成夜間模式,并且和眼睛保持30—50厘米的距離。
前段時間,廣州都市動態調查首期成果報告會上發布了一項數據:
68%的兒童,每天平均使用電子設備的時間近2小時。
80、90和00群體中,則有四分之一的居民,每天使用手機超8小時。
可以說,除了吃飯、睡覺、工作之外,人們把大部分的時間都花在了手機上。
這么想想,是不是挺可怕的?
更可怕的是,手機不僅會剝奪了我們的時間,而且還會從各個方面給我們帶來焦慮。
網友@史東 就曾表示,手機正在全方面圍剿她的生活:
第一,社交媒體加重了她的攀比心。
她時常需要通過發布生活狀態和漂亮照片,來填補內心的空虛。
只是,結果卻適得其反,等待別人點贊的時候,她變得更加焦慮,甚至還會因為點贊量而陷入自我懷疑。
第二,手機實在是太浪費時間了。
不僅會消耗掉自己碎片的時間,而且還加劇了自己的拖延,長時間無法無法投入到工作中,讓焦慮更甚。
第三,社交媒體上的網紅、名人,還會給她帶來收入和物質上的對比,有時候,她常常會想,為什么別人可以,自己就不可以呢?
后來,她逐漸明白,自己是被手機帶來的濾鏡害了。
別人呈現出的生活,不一定就是生活的全部。
而生活在這層隔間里的自己,卻處于一個進不來出不去的狀態下,所以會焦慮。
為了緩解焦慮,她開始進行數字戒斷。
剛開始戒斷的時候,別說有多難了。
但堅持下來之后,她的狀態卻肉眼可見好了。
她變得不再執著于從社交媒體獲得靈感來源和價值認同,不再期待別人的點贊和贊美。
甚至,還把計劃了很久的法文課提上了日程,有更多的時間和朋友打電話,也用新愛好填滿了時間的空隙。
假如,你也因玩手機而焦慮,不妨從數字戒斷開始,給自己開啟新的旅程。
那時候,你就會發現,自己不僅有了大把的時間,去完成各種早就立下的flag,而且可以從書籍、電影里去獲取更深度的東西。
更重要的是,少了別人的圍觀,你也能漸漸建立起自己的主體性,找到自己的節奏,過好自己的人生。
社會學家麥克盧漢曾說:“媒介即延神。”
很多人沉迷于新技術、新媒介,是因為它幫我們打開了生活,延伸了認知,重構了世界。
但有時候,延伸意味著麻木,麻木意味著截肢。
所以,很多朋友在玩手機的時候,發現自己是收獲了一層虛擬身份、擁有了一層數字快樂,但卻離真實的快樂越來越來遠了。
網友@Leon就是如此。
他是一名科技記者,使用智能手機的時間,每天控制在4個小時,倒不至于讓自己“成癮”。
但他的困惑,卻是智能手機似乎正在剝奪他的靈感。
采訪間隙,他本想打個游戲、聽聽音樂,放松一下,但卻在不知不覺變得更累;
瀏覽社交網站,看看新聞,本想找點兒創作靈感,卻總是卷入各種情緒碎片中;
只是想點個外賣,但卻因為各種月卡、紅包、積分而變得焦灼……
自己和手機的關系,似乎陷入了“你跑,我追,你插翅難飛”的怪談里。
于是,他開始嘗試數字戒斷。
雖然剛開始有些不適應,但漸漸的他發現,那些原本以為必須使用智能手機的事情,都可以尋找替代品。
和親友溝通,可以使用短信、電話;
采訪,可以回歸錄音筆、筆記本和電腦客戶端;
打車,也可以探索城市智慧政務系統提供的服務……
更重要的是,他開始有了“無聊”的時間。
原來刷手機的時間,他用來躺著、靠著、坐著、站著……
一段時間下來,他發現,即使自己什么也不做,也能變得平靜。
有時候,他還會和“無聊”互動,比如去維修在二手集市上花20元淘來的打字機,拿著老掉牙的膠片相機去刷街。
甚至,在數字戒斷一年后,他發現自己的各種感官似乎都復活了。
手機終于不再是他身體的一部分,而他的眼睛和雙手居然也都獲得了解放。
等公交和乘地鐵的時候,他不必再低頭應付那些未讀的小紅點,反而抬起頭來觀察周圍人的表情和神態、甚至是地鐵上的廣告……
而這一切,都讓他觸摸到了現實的幸福。
當然,我們大可不必做得這么絕。
但至少可以嘗試階段性放下智能手機,進行數字輕戒斷。
那時候你也會發現,那些被屏蔽的感官似乎在逐漸恢復敏銳,你和真實世界的也會變得距離更近。
前段時間聽講座,清華大學人工智能學院的博士向安玲說:自己有段時間特依賴AIGC,干啥都需要讓AI先過一遍。
即使自己嘗試過戒斷,但總是有種不安感。
其實,這還算好的,至少是讓手機來輔助自己進行工作、生活。
但很多朋友從手機中獲得的,卻只有大量的碎片化信息和困在繭房里的認知。
博主@柒公子就曾感慨,自己有13年的時間都沉迷于手機。
還記得剛上班時,她就換了當年最流行的觸屏手機。
這一下子給她打開了新世界的大門,她發現只要輕輕滑動手指,就有看不完的明星八卦和熱點話題。
只要有手機在,她就不會覺得無聊,甚至一個人也能連刷幾個小時。
緊接著,短視頻、短劇、直播購物……
一波接一波的新鮮事物,讓她應接不暇,她恨不得整個人都長在手機上。
只是,時間一長,她卻發現只要手機有一刻不在自己身邊,就會有覺得空虛。
甚至,工作效率也下降的厲害,原本一小時能完成的任務,總要拖一天才能做完。
更可怕的是,她覺察到,自己能堅持看的東西越來越短,注意力的停留時間也越來越短。
當她嘗試跳出來,進行深度閱讀、深度思考時,發現這些能力早已經溜走了。
其實,早在1985年,媒體文化研究者和批評家尼爾·波茲曼就警告過世人:
要警惕那些讓我們上癮的東西。
因為,毀掉我們的,從來不是我們所憎恨的東西,而恰恰是我們所熱愛的。
這也十分貼合如今的社會,我們每個人似乎都在用手機去抵達快樂,甚至在嘗試用無休無止的娛樂去代替思考和學習。
只是,當我們都被大數據的算法套牢,就會慢慢變得不再思考、甚至不會思考。
如今,似乎也有越來越多的人意識到這個問題,甚至開始嘗試反向控制算法。
他們通過搜索深度內容、閱讀有用知識來訓練AI為他們服務,開啟了與新的數字生活。
如果你也覺得自己正在喪失思考力,不妨從數字戒斷或反向控制算法開始。
當你開始讀一本好書,或許也能慢慢將自己的注意力從各種垃圾信息中拉回,重新建立深度思考的能力。
《娛樂至死》中有這樣一句話:
娛樂本身并無對錯,只是生活方式中的一種元素。
但如果它讓你上癮,甚至抓著你往下墮,你就得注意了。
畢竟,真正能夠促人成長的,從來不是網絡世界那些虛無縹緲的娛樂。
而是在現實生活中,你讀過的每一本書、你所見過的每個人、你所拼搏的每分每秒。
而真正厲害的人,都能夠戰勝自我,奪回對生活的掌控權。
或數字戒斷,或數字極簡,其實都是人生的一場逆戰。
雖然難,但你放下手機的那一刻,就能看到更真實的生活。
文末點個,愿你清醒真實地活,愿你有力美好地過。
作者 | 納豆,我在彈指間環游地球。個人公眾號:四五頁(dreaminggirls3)
主播 | 應猶,公眾號:枕邊經典
圖片 | 視覺中國,網絡(如有侵權請聯系刪除)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