淮海戰役第二階段圍殲黃維兵團的時候,考慮到中野兵力不足、裝備較弱的實際,決定由華野陳士榘參謀長帶領三個縱隊支援打黃維。陳士榘率部到達后與王近山部編為南集團。這樣一來,就有個王近山和陳士榘由誰來統一指揮南集團的問題。
眾所周知,王近山和陳士榘都是個性很強的“牛人”。由王近山來統一指揮,因為從黃維兵團東進淮海戰場,一直到將黃維兵團合圍在雙堆集地區,王近山的六縱便一直咬著對方,可以說是出了大力、立了大功。
而在此之前,南集團的戰事也主要由王近山來統一指揮。仗打到最后總攻黃維兵團的收官階段,由王近山接續指揮南集團,應該算是合乎情理的。因為指揮有個延續性和穩定性的問題。
我們再看由陳士榘來指揮,也有幾個過硬的條件。一是資歷遠高于王近山,抗日戰爭時陳士榘便曾任過115師參謀長,解放戰爭以來則一直任華野參謀長;二是帶大兵團實踐遠多于王近山,經常帶領幾個縱隊遂行獨立的戰略任務,打洛陽、戰開封,連大名鼎鼎的陳賡在洛陽戰役時都歸陳士榘指揮;三是打黃維帶的部隊遠多于王近山,除這次帶來三個縱隊外,此前華野已有兩個縱隊參加,這樣一來共有五個縱隊參加打黃維,這一兵力規模不僅王近山的六縱沒法比,甚至已達到了整個中野一半多的力量規模。
于是我們看到了這樣的一幕:當陳士榘得知要王近山來統一指揮的時候,便決定“撂挑子”。根據陳士榘本人的回憶,就在他準備“帶華野3縱前往參加南線阻擊戰時,被6縱政委杜義德叫住,因為總前委書記鄧小平要在電話中親自告知陳士榘,同意由他來統一指揮南集團。”
透過這一例子,我們可以得出,在兩大野戰軍的部隊需要進行聯合作戰時,雖然統一指揮需要考慮連續性和穩定性問題,需要考慮情理和地域等因素,但終究繞不過資歷、能力、實踐、慣例這幾大項。而在這幾大項的綜合對比上,王近山顯然比不過陳士榘。
由此,我們再延伸看一下,在解放戰爭南線戰場,每當遇到華野與中野兩大戰略集團進行戰略戰役配合時,總會有一個基本遵循的模式和套路。
這種模式和套路,是經過逐鹿中原的多次戰爭實踐得來并約定俗成。總體上就是:在指揮層級及指揮權限上,劉陳鄧是頂層,之后一層是粟裕,下一層是陳士榘,再下一層是陳賡,個別的臨時指定。我們就此作一簡單的詮釋分析。
劉陳鄧是頂層,這是由其歷史地位和戰略區主官地位所決定的。這使得無論是華野外線兵團進入中原地區作戰也好,還是后來的淮海大決戰也好,基本上都是這個模式和套路。
于是,我們看到,盡管華野作為一大戰略集團有其相對的獨立性,但進入中原外線作戰后,至少在名義上陳粟歸劉鄧建制和指揮。淮海大決戰時,總前委的五個成員還分了書記、常委、委員三層。這一點,既是由劉陳鄧歷史地位所決定的,更是由我黨實行黨指揮槍的原則所決定的。
粟裕位于第二層,是由其華野副司令的地位和“戰役指揮交粟負責”的特殊要求所決定的。中野不像華野那樣有個負戰役指揮主責的副司令。于是我們看到,除劉陳鄧外,不管是誰與粟裕在一起實施聯合作戰,都是由粟裕來統一指揮。包括確山戰役、平漢路戰役等指揮陳賡,長期指揮中野王秉章11縱等, 都屬于這類。
還有一個不爭的事實是,粟裕與陳毅一起負責華野指揮也好,還是粟裕代理華野司令政委獨自指揮也好,他所指揮的兵力規模一直是最大的,遠超過劉鄧的中原野戰軍。這也是粟裕處于指揮鏈第二層的一個重要考量因素。
本來,按資歷和指揮能力來講,陳賡肯定不遑多讓陳士榘。兩人都有帶兵團或集團規模作戰的大量實踐。陳賡早在1947年7月的中央“小河會議”上便與謝富治被明確為陳謝集團,統率七八萬的兵力遂行獨立的戰略任務,后與劉鄧、陳粟大軍成“品字型”經略中原。而陳士榘同樣在1947年華野“七月分兵”后,帶領三個縱隊實施外線出擊,后來一度外線五個縱隊統由他來指揮。無論是按資歷、按常理,大多軍迷的認知肯定是陳賡指揮陳士榘。
但我們看到,在中原逐鹿特別是在豫西作戰打洛陽那個時期,當陳唐與陳謝實施聯合作戰時,毛澤東主席幾次都是明確規定陳唐指揮陳謝。我們說,主席作為全軍的統帥,沒有人比他更了解他麾下的將領。既然他幾次明令陳唐指揮陳謝,肯定有他的科學性與合理性。
我們再看陳賡這一級。當與中野內部的某個縱隊實施聯合作戰時,一般都由陳賡來指揮。在與華野的縱隊實施聯合作戰時,比如打宛西戰役的時候,劉鄧明確要求:陳賡統一指揮中野的陳再道二縱、華野的宋時輪十縱。按說,宋時輪的資歷并不低,紅軍后期曾任過軍長,解放戰爭初期曾任過山野的參謀長。
但我們看,在與陳賡一起作戰時,陳賡指揮宋時輪。我們再往下看,同是這個宛西戰役,劉鄧又對涉及到宋時輪和陳再道的下一位的指揮關系,作了這樣的明確:“二縱十縱及桐柏主力,統由宋時輪指揮”。按說,陳再道出生于四方面軍,紅軍時期便任過軍長,也算得上老資格。但我們卻看到,宋時輪指揮陳再道。
我們不妨延伸聯想一下,如果陳再道與王近山實施聯合作戰,會是誰指揮誰?至少從資歷和經歷來講,肯定是陳再道指揮王近山。因為抗戰組建386旅的時候,陳賡是旅長,陳再道便是副旅長,而王近山只是下面772團的副團長,他與陳再道差著兩級呢。
綜上幾個實例,我們可以捋出劉陳鄧——粟裕——陳士榘——陳賡——宋時輪——陳再道——王近山這樣的一個大致的指揮層級和指揮關系。盡管這不是一個A大于B、B大于C的邏輯關系,但至少體現了解放戰爭時期南線戰場兩大野戰軍實施聯合作戰時的指揮一般模式和套路。回過頭來看,淮海戰役打黃維,我們也便理解了由王近山指揮陳士榘,陳士榘不干“撂挑子”的理由和邏輯。因為,他倆的指揮層級差了好幾個,顯然由陳士榘來統一指揮才是正道正解。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