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日戰爭時期,八路軍的各主力團中,772團絕對是最悲壯的一個。
這個團的指戰員傷亡比例之高,簡直令人驚訝。
所謂“主力團”,就是八路軍組建之時的中堅力量。
抗日民族統一戰線建立之初,延安方面與蔣介石達成了暫時的和解,中國工農紅軍由此改編為了八路軍。
蔣介石十分提防共產黨部隊的規模,給了三個師的編制,而這三個師之下共有六個旅、十二個團。
這十二個團是八路軍的編制團,自然是八路軍中最核心力量,其重要程度不言自明。
紅31軍的兩個師被改為了386旅,陳賡任旅長。
其中紅93師被改編為了772團,原師政委葉成煥被任命為了團長,這便是772團的首任團長。
1937年9月月底,八路軍成立僅僅一月之后,772團便從陜西富平出發,渡過黃河來到了山西前線。
10月,772團抵達娘子關外圍的長生口,抵達當晚,日寇的一個中隊便到了這里。
兩軍激戰30分鐘后,日軍直接崩潰,772團的成功伏擊打散了敵人包夾娘子關的險惡用意。
而此戰亦是386旅在抗日戰爭中的首戰,首戰即告捷,這極大鼓舞了將士們的士氣。
而后的黃巖底戰斗、第二次長生口戰斗等等,葉成煥領導下的772團幾次重挫日軍,打出了386旅精銳的名號。
1938年4月16日,日寇進駐長樂村,772團與771團在旅部的指揮下來到了周邊地區進行布防。
由于友軍689團遲遲未到,葉成煥的772團承受了很大的壓力,其中一個連與10倍于己的敵人戰斗,硬扛了整整四個小時。
葉成煥在戰斗中身先士卒,然而無奈的是日寇援軍越來越多,部隊只得后撤。
在后撤之路上,葉成煥走到了最后面,選擇為全團將士斷后,但不幸被日軍射中,當場犧牲。
當聽聞團長中彈,全團戰士不顧危險將他帶到了安全地帶,劉伯承第一時間沖了過來查看他的傷勢,可已然來不及了。
772團的首任團長葉成煥就這樣犧牲在了戰場上,年僅24歲。
而在之后漫長的抗戰歲月中,772團的三位營長:丁思林、郭國言和易良品也先后在戰斗前線犧牲,犧牲時的平均年齡不過29歲。
這樣的犧牲對于772團的打擊是巨大的,但這支部隊卻又是英雄輩出,將才輩出的部隊,在葉成煥之后,一代代團長帶領部隊對敵人進行了長久的打擊。
連吃敗仗的日本人甚至在他們的裝甲車上專門掛了一個橫幅,上面寫著:專打386旅。
作為386旅主力的772團自然是日本人的眼中釘、肉中刺。
而要問772團中誰打仗最猛、名氣最大、戰功最大、后期軍銜最高的指戰員,也就是副團長王近山了。
王近山15歲就加入了紅軍,而在長征期間,其英勇的戰斗形象讓其有了“王瘋子”的名號,
一次遭遇戰中, 王近山直接抱著敵軍的一個大塊頭滾下了山崖,敵人斃命,而他自己也受了重傷。
憑借著出色戰功以及指揮才能,抗戰前夕,王近山做到了紅軍師長,而后22歲就成了主力團的副團長,簡直是未來可期。
從抗日戰爭到解放戰爭,王近山經歷大小百余次戰役,他也一路從副團長做到了兵團的副司令員。
要說抗日戰爭中哪一場戰斗最為特別,應屬一次伏擊戰,王近山出奇兵剿滅了一支日本人的“戰地觀戰團”。
這次戰役中,八路軍戰士們當場殲滅了日軍的一名少將、六個大佐和其余120多名各級軍官。日本人在太岳地區的指揮力量因此元氣大傷。
而到解放戰爭,無論是上黨戰役、邯鄲戰役,還是跟隨劉鄧大軍直插蔣介石心腹的千里跨入大別山,王近山都有十分亮眼之表現。
而最輝煌的,當屬1948年的襄樊戰役,在這場目的為攻占襄陽的戰役中,王近山只用了九天便打了下來,殲敵共兩萬余人。
1949年2月,二野成立,王近山出任第三兵團的副司令員,其后的渡江戰役以及進軍大西南,這支部隊都是劉鄧手中的利器,王近山更是有名的“虎將”。
1955年,王近山被授予中將軍銜,也不愧于他“虎將”的名號。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