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們不能這樣浪費!”看到家里的兄弟們不知道節儉,總是隨手亂花錢,小小年紀的朱說忍不住勸說道。
可是,那些朱家兄弟沒人把朱說的話當回事,聽他勸的次數多了,這些兄弟特別不高興,直接回答道:“我們用的是朱家的錢,和你有什么關系!”
朱說聽了這話非常震驚,直到這時才有人告訴他說:“你不是朱家的孩子,你來自蘇州范家,你的母親改嫁到了朱家,所以你才改姓朱。”
知道這件事后,朱說非常難過,從那時起他就暗下決心,等年齡稍大一些后就離開這里,絕不能依靠朱家生活。
這個朱說就是歷史上有名的文學家、政治家范仲淹。
范仲淹的親生父親名叫范墉,他早年在吳越國為官,北宋平定江南時,他跟隨吳越國的國君錢俶一起歸宋,被任命為武寧軍節度掌書記。
從吳越到武寧,路途遙遠,赴任之時又正值寒冷的冬天,范墉風塵仆仆地趕路,結果還沒趕到武寧就病倒了。他強自支撐了十幾天后,最終于徐州病逝。
范墉去世的時候,范仲淹只有兩歲,在他之前還有兩個哥哥,其中一個哥哥早逝,二哥范仲溫活了下來。
范墉一向為官清廉,家中沒有積蓄,他去世后妻子謝氏沒有足夠的經濟能力養活兩個孩子,只好帶著孩子改嫁,嫁給了擔任平江府推官的朱文翰。當時只有4歲的范仲淹跟隨母親來到朱家,隨繼父改姓朱,全名朱說。
小朱說在朱家漸漸長大,他看到朱家兄弟喜歡亂花錢,經常浪費東西,十分看不慣,于是就經常勸他們不要這樣。可是,朱家兄弟非但不聽朱說的勸說,反倒理直氣壯地反駁他說,朱家的錢財和他沒有任何關系!
得知身世的朱說很傷心,從那時起他就暗下決心,將來一定要離開朱家,自己養活自己。
朱說十幾歲時,來到長白山僧舍求學。他知道自己沒有什么經濟來源,所以不僅學習刻苦,在生活上也非常節儉,每天只以粥為食。
根據北宋僧人文瑩所著的《湘山野錄》記載,當時朱說經常熬上一鍋粥,然后放一個晚上,等粥凝固以后再用刀把粥分為四塊,第二天早晚各吃兩塊。粥味寡淡,他就會加上幾根咸菜佐味。
生活清苦成這樣,恐怕很多人都會覺得難以忍受,可是少年朱說卻沒有任何抱怨,整整過了三年這樣的日子。
1011年,22歲的朱說來到應天府書院,跟隨當時的名儒戚同文求學。
應天書院算得上是當時的最高學府,朱說非常珍惜這樣的學習機會,他日夜苦讀,一旦略感疲倦時,就會馬上用冷水洗臉,精神振作后繼續投入到高效學習中。
在應天書院,范仲淹度過了5年時間。通過刻苦努力,他不僅博通儒家經典,更具備了兼濟天下的雄偉抱負。更重要的是,范仲淹接受了老師戚同文很好的熏陶。
戚同文出自儒學大家,他不僅學問很好,為人也十分純粹質樸,不看重名利,反倒十分看重道義,這對范仲淹產生了不小的影響。在后來的仕途生涯及為人處世中,范仲淹同樣表現出這樣寶貴的品質。
1015年,朱說參加科舉,考中進士后被授予廣德軍司理參軍的官職,雖然官職不高,但是俸祿足以自養。
有了官職和俸祿之后,朱說馬上把老母親接到身邊奉養。
在廣德軍司理參軍任上,朱說守正不阿,做事認真,尤其注重發展當地教育,因為他的推動,當地開始有讀書人考中進士。
兩年后,朱說的職位提升為集慶軍節度推官。
此時,朱說年近三十,早年艱辛孤苦的求學經歷他記憶猶新,再加上蘇州范家的先祖是唐朝的宰相范履冰,祖上世代為官,但是到了范仲淹這一代,范家只有他和哥哥范仲溫兩個子嗣,范仲溫又沒有什么建樹,于是他決定改回范姓,恢復本名范仲淹。
值得一提的是,雖然范仲淹改回了原姓,但是朱家后人并沒有忘記他。后來范仲淹去世后,范仲淹的繼父朱文翰墓前又重新立了一塊碑,上面寫的是“范文正公繼父之墓”。
文正,就是范仲淹去世后宋仁宗賜的謚號。很顯然,雖然范仲淹本人更愿意承繼范氏血統,但是朱家卻不愿意從此割裂和他的聯系。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