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海上鋼琴師
“明明不用上班不用上學,在家里宅著應該是很棒的體驗,但隨著時間的推移,一種難以言喻的精神痛苦卻油然而生…
你有過類似的體驗嗎?
從進化心理學層面而言,在漫長的進化進程中,人類作為群居動物需要依賴群體協作獲取食物以及養育后代。例如,在狩獵時,有的負責驅趕,有的負責攻擊;在養育后代上,有的負責照顧嬰兒,有的負責傳授生存技。
親和關系如同一條堅韌的紐帶,將群體成員緊密相連,在漫長的進化過程中,對其的需要已然被寫進了基因。
一旦我們出于內因或外因失去與他人的聯系,孤獨和抑郁會被自動激活——并隨著時間的推移被放大。
比如,有一些學生因為在學校遭受了霸凌或者社交挫折后,便選擇休學回家不再出門,拒絕與朋友、同學聯系,過一段時間后,他們會越發感到孤獨,仿佛被世界遺棄。
孤獨是導致過早死亡的重要因素之一,已經超過了飲食、運動甚至吸煙。無論參與者的年齡、性別或初始健康狀況怎樣,得出的研究結果都驚人的一致。
有大量的研究發現,積極參與社交活動、擁有良好親和關系的人,他們更少出現抑郁、焦慮等情緒問題,身體的健康指標如血壓、心率等也更為穩定;其心理健康狀況明顯優于那些獨自居住、很少與人交流的人。
從社會建構的視角來看,現代社會精心構建了一整套有關成功、價值以及生活方式的標準與期望體系。主流文化認為,積極投身工作、參與社交活動、進行學習進修等才是正常且富有價值的生活模式,大多數人在潛意識里是欣然接受并努力遵循這些標準的。
對于家宅者而言,他們的與這種社會建構的“標準”生活模式格格不入。
例如,有的大學生,在畢業后因找工作受挫,從此躲在家里,大概率會被周圍的人貼上 “失敗者”、“缺乏上進、“啃老”等負面標簽。
這種來自外界的負面評價和標簽化,如同沉重的枷鎖,也會給人帶來巨大的心理壓力,致使他們陷入自我懷疑和自我否定的深淵,使得精神痛苦不斷加劇。
那么,針對因家里宅著而產生的精神痛苦究竟該如何有效應對呢?
心理咨詢師認為:
首先, 我們可以改變我們建立關系的出發點。不再是為了獲得他人的認可和表揚,而是為了與我們切身相關的利益——建立親和關系有利于我們的健康和長壽。
其次,我們也不要總覺得自己不配成為別人的朋友,實質上,我們正在成為別人幸福健康的重要元素。因為,維持人際關系是每一個人維持身心健康的重要因素。
如果你或你身邊的人已經宅在家里很久了,不妨從一些微小的社交活動著手。
比如參加社區組織的關愛孤寡老人的公益活動,在為老人送去溫暖與關懷的過程中,與其他志愿者交流互動;或者加入一些諸如繪畫、書法之類的興趣小組,在共同追求藝術愛好的氛圍里結識志同道合的朋友。
在這些相對輕松愜意的社交情境中,重新學習與他人構建親和關系的技巧與方法,真切感受社交所帶來的積極情感反饋。
總而言之,獨處是旅行的好去處,但那里并不適合定居。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