紅軍時期,為了解決政委和軍事主官誰有最后決定權的問題,特別明確規定政委與同級軍事指揮員有爭執時,政委有停止軍事指揮員命令之權力”,這也就是我們常說的政委有最后決定權的來歷。紅軍改編為八路軍后,起初一段時間是不設政委的,由政訓處主任代行政委的職責。
當時黃克誠是八路軍總政治部組織部部長,他深入部隊多次調查后發現,政委這一職務的空缺是個很大的弊端。不少部隊中由于缺少政委發生了一些不好的現象,而且還有繼續擴大的勢頭。于是他果斷向中央建議,恢復被取消的政委制度,以保持我軍的光榮傳統和優良作風,這個建議很快就得到了采納。
政委制度恢復后,依然沿用了紅軍時期的規定,即政委有最后決定權。1942年5月初,華北日軍調集5萬重兵對冀中軍區發起大舉圍攻,第八軍分區成了日軍重點進攻的目標之一。戰斗中,八分區第30團被數千日軍包圍在了肅寧縣窩北鎮的雪村。當時司令員常德善身邊只有一個23團,而且還帶著不少非戰斗人員。
在這種情況下,常德善認為僅靠手中的23團根本就不具備把30團從日軍重圍中救出來的能力,如果意氣用事,只會徒增傷亡。于是他決定從外圍對日軍進行襲擾,以此來配合30團突圍。但政委王遠音不同意,認為僅從外圍襲擾根本就不可能把30團救出來,他要求23團直接沖進雪村和30團并肩作戰,一起向外殺。
常德善堅決不同意,認為這樣做只會把23團也給葬送了。但政委王遠音堅持自己的意見,并動用了政委最后決定權。常德善無奈,只得帶領23團沖進了雪村,結果不僅沒有把30團給救出來,23團自身也付出了極大的傷亡代價。戰斗中常德善英勇犧牲,王遠音突圍后不久也因重傷犧牲,同時犧牲的還有30團團長肖治國和政委汪威等一大批干部。
王遠音的這次感情用事,給冀中八分區造成了重大損失。他的出發點是好的,但他參加革命后長期從事學運工作,沒有紅軍時期的經歷,后來在部隊中從事的也是政工工作,沒有單獨指揮過戰斗。正因為如此,他才對當時的形勢沒有做出準確的判斷,也沒有采納司令員常德善的建議,而是意氣用事,帶領23團投入了雪村戰斗,給部隊造成了慘重的損失。
此戰過后不久,政委的最后決定權就被取消了,戰役指揮由軍事主官下最后的決心。但這并不是說政委有最后決定權就一定是不好的,戰爭年代,不少部隊的政委都是軍政雙優的名將,比如黃克誠大將,他就長期擔任政委的職務。晚年的時候,他回憶說自己靠政委的最后決定權兩次挽救了紅4師。
1933年9月末,蔣介石調集100萬重兵對中央蘇區發起大舉進攻。此時李德已經掌握了紅軍的指揮權,他放棄了紅軍擅長的游擊戰和伏擊戰,改為和敵人死拼陣地。當時們的兵力和武器裝備都遠遠不如對手,死打硬拼的結果可想而知。紅軍苦戰一年,不僅未能打退敵人的進攻,自身還付出了不小的傷亡代價,被迫離開根據地開始長征。
李德把戰略轉移當成了大搬家,帶上了許許多多的壇壇罐罐和笨重的機器,此舉嚴重拖慢了部隊的行進速度,也給了蔣介石從容調整部署的機會,最終紅軍在湘江陷入了重圍。當時黃克誠在紅4師當政委,和張宗遜搭檔。4師的任務是在湘江南岸構筑陣地,阻擊側翼的桂軍,掩護主力和中央直屬縱隊過湘江。
陣地剛構筑完,桂系部隊就沖了上來,黃克誠和張宗遜指揮部隊奮勇阻擊,戰斗進行得十分激烈。在國民黨地方部隊當中,桂系的戰斗力是很強的,再加上兵力也占據優勢,因此不斷對紅4師的陣地發起一波又一波的沖擊。激戰中,第10團團長沈樹清犧牲,師參謀長杜中美接任團長,繼續指揮10團戰斗,不久后他也中彈犧牲。
危急關頭,張宗遜和黃克誠都趕到前線指揮,這才穩住了陣地。經過兩天兩夜的苦戰,紅4師在付出了極大的傷亡代價后完成了上級交給的任務,紅軍主力和中央縱隊也全都通過了湘江。黃克誠見狀,就對張宗遜說:“我們的阻擊任務已經完成,應該帶領部隊立即撤退。”
張宗遜卻說不能撤,理由是還沒有接到上級的命令。黃克誠見狀又說:“現在不撤,拖延下去想撤也撤不走了,我們會被敵人全部吃掉的。”后來他在自己的回憶錄中說:“張宗遜同志執行上級命令十分堅決,但缺乏靈活性,執意要等待上級下命令才肯撤退。我看任務已經完成,情況又相當危險,若再遲疑,將招致全師覆滅。”
當時政委有最后決定權,黃克誠就對張師長說:“你指揮部隊迅速撤離,去追趕主力,一切由我負全部責任。”張宗遜這才帶著部隊開始撤退。紅4師撤退后不久,桂系就涌了上來,如果再拖延一會,紅4師就會落入敵人的重圍當中,后果不堪設想。不久后紅4師又在資源縣的兩河口和桂軍發生了激戰。
當時紅4師守在一個山頭上阻擊桂軍,掩護主力轉移。敵人仗著兵多火力猛,不斷發起猛攻,紅4師的多處陣地都陷入了苦戰。但為了掩護主力轉移,戰士們都拼了命,打得極為頑強。紅軍主力離開兩河口后,張師長依然堅持固守在山頭上,稱未接到上級命令之前,不許部隊后撤。
此時黃克誠又一次動用了政委的最后決定權,紅4師這才從山頭上撤退。黃克誠后來回憶說:“那時如若不走,后果也是不堪設想的。”以此來看,政委有最后決定權也不是壞事,關鍵是政委自身的軍事指揮才能要過硬,也就是我們常說的軍政雙優。1955年大授銜的時候,張宗遜被授予上將軍銜,黃克誠則成了開國大將,在十大將當中高居第三位,排名還在陳賡之前。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