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信現代人都知道這樣的一個說法:選擇大于努力。當然這個說法很多人又表示不認同,認為自己只要有足夠的才干,那么,“是金子總會發光的”。其實個人覺得,選擇和努力哪個更重要,不妨以史為鑒。
比如今天小編要說的就是解放軍的開國中將。這位開國中將叫彭明治。這個彭明治是黃埔一期的畢業生。相信熟悉民國歷史的朋友都會有個觀念,那就是認為黃埔一期的畢業生,不論是在國軍那邊還是在我軍這邊,都能夠被重用。不過,這還真是不一定的事情。因為彭明治在國軍那邊服役過三年,而這三年時間里,彭明治始終是小班長。
1、彭明治早年經歷
彭明治是湖南人,家境出身一般。所以彭明治少年時候就得自謀生路。因為彭明治上過幾天私塾,所以有能力做賬房先生這樣的工作。當然,不論是賬房先生還是勞工,在民國其實都受到壓榨,都看不到前途。而那時候,廣東是中國革命的核心區域。所以1924年的時候,彭明治去了廣州,并參加了黃埔軍校,成為了黃埔軍校第一期學生。
當代很多歷史愛好者認為黃埔軍校其實就是中專水平的學校。個人覺得倒也符合當時的情況。因為當時孫先生或者說國民黨,在和軍閥的斗爭中始終處于下風。所以孫先生認為,國民黨的失敗在于沒有屬于國民黨的“黨軍”,而成立“黨軍”就需要有軍官。所以本著速成的模式,以及蘇俄的幫助,黃埔軍校得以開張,并且為國民革命軍培養了一定數量的軍事干部。而這部分軍事干部,確實在后來國民黨推翻北洋軍閥,奪取中華民國的執政權過程中發揮重要作用。
1925年,彭明治在周首長的引領下,加入了我黨,并在北伐戰爭期間,被安排到葉挺將軍的部隊里做基層軍官。這期間彭明治和舊湘軍等軍閥隊伍打過很多惡仗。在戰斗中,彭明治身先士卒,所以又被很多戰友稱為“小閻羅”。
1927年,國民黨和我黨反目,并對我黨成員以及國民黨內外的進步人士進行了瘋狂殺戮,而我黨也意識到沒有武裝只能被動挨打。所以1927年8月1日,我黨在南昌組織了起義——即南昌起義。南昌起義之后,我黨有了第一支武裝,而彭明治當時也參加了南昌起義。不過,這年9月的時候,彭明治在戰斗中負傷,所以和隊伍失散了。
2、彭明治在兩邊軍隊的發展
1928年,痊愈后的彭明治打算尋找紅軍隊伍。但是沒能找到。無奈之下,彭明治只好在桂系軍閥那邊找了一份職務。因為彭明治畢竟有過實戰,還是軍校畢業,所以被安排擔任班長。當然桂系軍閥對于彭明治也不打算重用。因此從1928年開始,一直到1930年,彭明治一直都是桂系軍閥隊伍里的小班長。
終于到了1930年,彭明治的隊伍在長沙和紅軍交戰。彭明治趁機帶著隊伍起義,重新成為紅軍的戰士。而轉眼間又過了三個年頭,此時的彭明治因為戰功顯赫,所以已經成為團參謀長——而且還是紅軍主力團的參謀長。當時和彭明治搭檔的,是黃永勝和鄧華這兩位軍事歷史上赫赫有名的開國將領。
全面抗戰期間,彭明治起初在八路軍這邊參與抗日戰爭,后來因為新四軍那邊需要兵源和干部的支持,于是延安方面指令彭明治帶著隊伍,轉隸新四軍的建制,為新四軍的抗日活動和打擊國民黨搞摩擦的活動發揮重要貢獻。
日本戰敗投降以后,毛主席認為如果能掌握東北,那么對于我黨和國民黨的談判意義很大。所以從八路軍、新四軍抽調大量骨干派遣到東北,并入東北民主聯軍(即原東北抗聯)的建制。彭明治的隊伍也被派遣到東北。在一開始,彭明治的職務是東北民主聯軍的旅長。但是到了1948年的時候,彭明治被提拔為東北野戰軍的兵團副司令。而這個升遷速度比起當初在桂系軍閥的情況,幾乎不可同日而語。
3、建國后的發展
1949年10月,新中國成立。原本彭明治帶著部隊在廣西和蔣介石留下來的武裝特務以及發展起來的武裝土匪交戰。但就在這期間,彭明治被周首長調回北京。當時處于抗美援朝歷史階段,所以彭明治認為可能是周首長要安排他帶隊伍參加志愿軍。結果周首長表示,是打算安排彭明治當外交官。
彭明治一聽這個說法,甚至懷疑是不是自己聽錯了:自己打了一輩子仗,怎么突然安排自己當外交官?再說,外交官都是文化人去干的工作,自己如何能勝任?好在周首長耐心勸說,彭明治這才打算硬著頭皮試試。
新中國成立初期,和我國有外交關系的國家大多是紅色國家。所以彭明治被安排到了波蘭擔任外交官。1955年,彭明治被授予中將軍銜,1993年的時候,彭明治去世。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