排兵面陣是藝術,是體現指揮員水平的最好試金石。長津湖戰役,總的排兵布陣沒有問題。圍繞全殲美陸戰一師這個主要作戰目標,宋時輪使用了三野的兩個頭等主力軍。一個是20軍,一個是27軍。而考慮到20軍更善于打穿插、迂回,因此把20軍的部隊放在了從北面柳潭里一直到南面的古土里一線上,分為四處用兵;而考慮到27軍善于攻堅這一特點,將主攻枊潭里和新興里的作戰任務交給了27軍。
宋時輪的總體考慮是,根據軍委和志司全殲美陸戰一師的總體戰役企圖,憑借兩個軍對一個師的兵力優勢,對位于5處的敵人分頭包圍,再逐漸殲滅之。其重點是由北向南,首先殲滅柳潭里和新興里的美軍,同時殲滅下碣隅里、德洞口之敵,阻援殲滅古土里一線之敵北援。
總體考慮和部署盡管沒有什么大的問題,但真正交起火來,說明這種排兵布陣還是值得商榷的。
首先,是由敵情判斷不準帶來的。
9兵團以為主要是美陸戰一師的部隊,不過兩三萬人,我以兩個軍十萬人打敵兩三萬人不成問題。但實際上,在長津湖一帶是由美十軍指揮的包括陸戰一師、七師、三師,以及南韓的一些部隊組成。總兵力至少是原來預估的兩三倍。比如長津湖西岸的柳潭里地區之敵原以為是1個團的兵力,實際上是兩個團加上一些配屬部隊共約8千人。而我攻擊部隊為27軍79師、89師兩個師共約1.6萬人,兵力對比大約2比1。長津湖東岸的新興里地區原先是以為一個營,結果是敵人一個加強團,比原先預想的多好幾倍。戰役要點,也是美陸戰一師的前指所在地下碣隅里,大約是4000人,同樣也比預想的要多不少。原本以為是5打1,實際上變成了2打1至多是3打1。
早在11月12日主席在給彭德懷的電報中就明確指示:美軍陸戰第1師戰斗力據說是美軍中最強的,我軍以4個師圍殲其兩個團,似乎還不夠,應有1個至兩個師作預備隊。9兵團的26軍應靠近前線,作戰準備必須充分,戰役指揮必須是精心組織的,請不斷指導宋(時輪)陶(勇)完成任務。
但事實上,由于敵情掌握得不準,致使9兵團的排兵布陣沒有落實好主席的指示。打仗的要旨是知彼知已,9兵團首先在知彼上出了問題,這也就給后面的作戰帶來困難埋下了伏筆。
第二,是由對美軍綜合火力強大估計不足帶來的。從對立的角度來說則是由于些許輕敵思想帶來的。
朝鮮戰場上的這種輕敵,主要是基于這樣一種發展脈絡,第一次戰役輕松取勝,使得志愿軍覺得美軍沒什么了不起,隨著第二次第三次戰役的勝利,這種輕敵發展到了一定程度。甚至無論是朝鮮人民軍還是志愿軍都出現了這樣一句:“從北到南,一推就完”。回過頭來說,9兵團雖沒參加上第一次戰役,但肯定了解第一次戰役有關情況,加之自己過去一向是王牌主力,因此,此許輕敵思想還是有的。比如楊根思在受領任務守住小高嶺陣地時,他就當即向領導表示:只要有楊根思在沒問題,保證守得住陣地。這種革命英雄主義當然值得推崇。但也變相說明,在9兵團的指戰員們的心里,并沒有覺得美軍有多么的強大可怕。
再說一下敵人綜合火力打擊能力。9兵團包括宋時輪對于美軍火力強大,這一點應該是有心理準備的。但沒有想到這么強大。過去與國民黨軍交手,一旦包圍起來,就意味著敵人必完。但這次不同,美軍炮火遠比想象的要強大得多。這種火力強大給攻擊的志愿軍造成了極大的傷亡。比如擔任新興里主攻的27軍80師打了一夜,就減員達二分之一,柳潭里方向的79師傷亡甚至在二分之一以上,這之中包括凍傷的人員在內。這使得宋時輪極為震驚,主力部隊的主力師僅打10多個小時就減員近半,宋時輪甚至想到了將來沒法向三野的首長陳毅、粟裕交代。實際上打到29日的時候,80師減員已達到三分之二,達6千人左右。稍加計算就清楚,按這個減員指數發展下去,9兵團還能維持多久?
好在這時候宋時輪的意志是堅定的,他知道這場戰役的戰略性和全局性,他知道臨入朝前主席專門向他面授機宜一定把這場仗打好的重要性和影響性。退路是沒有的。于是宋時輪要求重新調整建制,繼續對敵實施不間斷的打擊。回過頭來看,宋時輪在戰損極大、戰局極為堅困的情況下堅決頂住,是完全正確的,這種鐵血值得高度肯定。
第三,是由多線開打主攻重點不夠突出帶來的。
原本設想是從北向南,重點先圍殲柳潭里和新興里的敵人。結果是交起火來,五個點都感覺兵力不足。不要說柳潭里的兩個團不好拿下,就連新興里的美7師31團打得都極為慘烈。新興里這邊,我兵力應該說還是占有較大優勢的,但即使如此,戰斗從11月27日一直打到12月1日,才將這個團大部分殲滅,跑掉了一小部分。令人振奮的是團長被擊斃,“北極熊團”團旗被我繳獲。其他的幾個點就不用說了,可以說都打成了僵持戰。
回過頭來看,5點同時開花,多線開打,致使兵力有些分散,沒有形成攻擊重點,這是致使作戰時間拖長,沒能更多地殲滅敵人的一個重要原因。特別是我軍后勤保障極為困難,又沒有制空權,這種作戰時間的拖長,顯然容易帶來變數。好在最終我軍的戰斗意志和精神遠遠強于美軍,硬是堅持住了最后五分鐘。美軍不得不下令全線撤退。
如果當時主攻明確,并且兵力充足,能在一兩天內拿下一個點,對美軍的震撼肯定會更大,9兵團顯然能更早地迎來整個戰役的轉折,更早一些贏得整個戰役的主動。比如,下碣隅里這個戰役要點,如果起初排兵面陣的時候,超強度加大用兵,形成對美軍的絕對優勢,就象孟良崮戰役王必成六縱飛兵把垛莊拿下,抄了74師后路一樣,戰役的發展有可能迎來劇變,因為,只要下碣隅里被牢牢守住,美陸戰一師的主力便逃不脫。
第四,是由預備隊動用過晚有生力量沒能在關鍵時刻加入到主戰場帶來的。
關于預備隊動用過晚問題,這在研討長津湖戰役中已經基本得到了共識。連宋時輪本人在戰后檢討時也提到了這一點。
前面說過,沒把預備隊放在戰場更近一些,沒有提早讓預備隊投入戰斗,這是長津湖戰役最該值得總結的地方。如果早兩三天動用預備隊,如果26軍88師在穿插時能夠像38軍113師那樣,按時穿插到位,全殲美陸戰一師,至少殲滅更多的有生力量是完全有可能的。關于動用26軍預備隊這個問題,以及26軍的長津湖戰役的表現,后面還要專門講。
總的看,長津湖戰役,從敵情判斷,到排兵布陣,再到戰略戰術動用,還是有很多值得總結的地方。宋時輪在戰后便總結了五點:對作戰環境調查研究不夠;倉促進入戰斗準備不充分,對地形、道路偵察不清楚,尤其是敵情不明;二十六軍南調時間過遲,兵團二梯隊軍使用不及時;缺乏必要的對美軍作戰經驗與應用軍事教育;后勤工作組織不良,特別是運輸工具不能適應作戰需要。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