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55年,雖然此時距離我軍成立已經快三十年了,但是軍銜制度在這之前卻沒有誕生。直到抗美援朝以后,我軍在和洋人的軍隊交涉的過程中,才意識到軍銜制度的重要性。所以在1955年,我軍開始授銜。
碰巧在這一年,越南的當家人胡志明來我國訪問。訪問期間胡志明了解到我軍正在進行授銜工作,于是胡志明向主席打聽:韋國清同志大概該授予什么級別的軍銜?
“韋國清同志不在本次授銜的范圍內”。主席答復道。
“這是為什么?”胡志明驚訝的同時,也向主席提出建議:那就是應該授予韋國清上將軍銜。而對于這個意見,主席也接受了。
那么,胡志明和韋國清有什么淵源,以至于胡志明會因為韋國清而向我方提出建議?
這一切,還得從1950年說起。
1、1950年的中越
1950年,給你的印象是什么?有人可能會想起西藏和平解放;有人可能會想起抗美援朝。其實這一年,胡志明也訪問了剛剛成立的新中國。當然,胡志明來中國訪問的目的是一個,那就是請求中國能住幫助越南提供軍事上的支持。
換句話說,很多人只記得1950年中國開始抗美援朝,但卻忽略了中國對越南的幫助。
早在晚清時期,越南就被法國吞并,成為法國的殖民地。雖然越南名義上保留了越南皇帝的存在,但是越南皇帝也不過是囚徒。甚至越南歷史上,還存在越南皇帝被法國人流放到非洲的記錄。
二戰期間,日本占領越南。對于當時越南的保大皇帝,日本人還算保持客氣的態度。因為日本進攻越南的口號是把歐洲殖民者趕出亞洲去,所以為了欺騙世界輿論,日本人也需要客氣對待越南皇帝。
日本戰敗后,越南境內產生了進步力量,而進步力量要求保大皇帝退位。當時在越南的日本軍官表示,如果保大皇帝愿意,那么日本人愿意支持保大皇帝鎮壓進步力量。但是保大皇帝選擇退位。
日本人在越南的殖民垮臺,但是法國人還是幻想卷土重來。于是越南抗法戰爭爆發。不過當時越南的實力畢竟比不得法國,所以1950年,胡志明來到中國,請求中國的軍事幫助。
于是當時在福州辦公的韋國清被指派,擔任越南軍事顧問團的團長,為越南的抗法戰爭提供指導。
到了1950年8月,韋國清率領顧問團抵達越南。
2、法越戰爭局勢
從1946年算起,越南人和法國人的戰爭已經持續了五年。但是在這五年時間里,越南方面處于被動狀態。因為越南方面不論是硬件方面(武器裝備)還是軟件方面(戰略戰術)都處于劣勢。在過去的五年時間里,越南軍主要和法軍進行游擊戰,至于消滅法軍一個營以上的建制,幾乎不曾出現在越南軍的歷史上。
而法軍方面的軍力,都是參與過二戰的士兵——當然,這其中包括德軍戰俘和蘇聯戰俘,被法國人打包整合,派遣到越南作戰。這些在歐洲戰場擅長火力覆蓋和大型會戰的軍隊,到了越南,對越南人來說,幾乎堪稱降維打擊。
因此法國和越南的戰爭,與其認為是戰爭,似乎不如說是法國人在處理殖民地的治安問題。在前四年,中國處于蟈民黨當家,所以胡志明壓根找不到幫手。但是隨著新中國成立,胡志明也由此看到了希望。所以,1950年年初,新中國雖然成立也就三個多月,胡志明就迫不及待來中國訪問。
而韋國清等顧問通過對法越力量比對,認為越南想要取勝,就需要考慮揚長避短問題。實際上從軍事引申到人生,揚長避短也是每個成功者的必修課。
比如放眼當下社會,學歷低的,也有當老板的,而清北畢業生,很多人到中年以后,也往往處于騎虎難下的焦慮狀態。比如前不久不就有位北大碩士,因為“非升即走”的考核機制下,自己失去了工作,于是選擇了輕生。當然小編不是說讀書無用論,而是想說,如果低學歷群體選擇和清北復交比學歷,那就等于拿自己的短板比人家的長板,幾乎沒有取勝的可能。但是低學歷的成功者如果能選對賽道,揚長避短,也完全可以實現成功,并產生北大碩士輕生、低學歷群體當老板的強烈反差。這就是揚長避短的重要性。
現實是,很多愚夫愚婦偏偏喜歡拿短板和人家比長板。
韋國清很快發現了法軍的短板。
第一,就是法軍的成分復雜。從國籍來看,有法軍士兵,也有德軍和蘇軍的戰俘。從族群來看,法軍有白人士兵,也有黑人士兵。而黑人的來源就很復雜了。并且,不同成分的法軍士兵之間隔閡很大。比如白人士兵瞧不起黑人士兵,所以黑人雖然在法軍服役,但也本著混日子的心態,甚至出工不出力。
第二,法軍的優勢是火力猛,防御工事專業,但是劣勢也是火力猛、防御工事專業——因為法軍對于優勢很依賴,而嚴重的以來,就是劣勢——比如一旦法軍失去炮火覆蓋優勢,就會軍心渙散失去斗志。
這兩大漏洞,無疑是可以利用的。
3、中國顧問團的功能
當時,越南軍隊準備在高平一帶組織五個步兵團、一個炮兵團的軍力,和法軍舉行一場會戰。越南軍方的意見認為,高平是法國在越南的重要軍事據點,如果能夠解放高平,一方面可以鼓舞法國甚至整個東南亞抗擊殖民的信心,一方面也可以在國際社會造成影響。但是韋國清、陳賡等人對于這個計劃并不看好。
陳賡認為從法軍的炮火配置以及高平的防御工事來看,越南軍的軍力指望和法軍硬碰硬解放高平無疑很不現實。所以不如解放距離高平40公里的東溪——因為東溪的法軍只有幾百人,越南軍可以通過軍力優勢解放這里。并且如果解放東溪以后,可以切斷四號公路,導致高平法軍的補給線被切斷。并且法軍必然會為了奪回東溪而出動。到時候越南軍可以利用法軍混亂的機會,趁機殲滅法軍。
之后越南軍在陳賡大將的指導下,多次重創法軍,1954年,越南軍還在奠邊府一帶,消滅法軍一萬六千人。很大程度上動搖了法國對越南北部的統治。
4、韋國清的戰略
在奠邊府之戰之前的1953年,韋國清向胡志明提出了戰略構思:那就是越南的主力軍應該先解放西北部地區,而后以西北部地區為根據地,吸引法軍前來圍剿,并通過運動戰消滅法軍。
法軍果然將大部隊開赴到越南西北部和老撾境內,準備剿滅越南軍。法軍在奠邊府布防,按照法國人的想法,如果越南軍經不起法軍的打擊,很可能逃到老撾境內,而奠邊府是越南西北部到老撾的必經之路。所以法國人有必要防止越南軍打不過就跑。
韋國清的計劃就是把法軍引到奠邊府,而后消滅。
隨著法軍在奠邊府集結,越南軍很快切斷了奠邊府河老撾、柬埔寨的交通。法國將領只好派機動部隊去打通奠邊府-老撾的交通線。
一方面奠邊府處于孤立狀態,另一方面又要派兵去打通交通,這意味著法軍很被動。
當然法國司令也不是傻子。法國司令敢這么干,是因為自己有自己的盤算:那就是奠邊府有法軍一萬六千人,而且工事也比較強悍。所以法軍司令覺得,就靠越南人的那點火力,即便強攻奠邊府,也不過是送人頭而已。
韋國清其實也知道法國司令的底牌。所以韋國清提出了在短期內蠶食法軍據點的想法。
首先,讓越南狙擊手通過狙擊的手段,給法軍士兵營造一種不安全感——既法軍士兵一旦在工事外活動,就可能被越南狙擊手狙殺。這種人心惶惶的氛圍,肯定會動搖法軍軍心,壓縮法軍士兵的活動范圍。
與此同時,韋國清秘密聯系國內,從國內暗中調集了一些重炮。所以隨著奠邊府法軍士氣低落,越南軍對奠邊府的法軍發動總攻。重炮攻擊法國工事的聲音,也讓法國司令感到意外:越南人什么時候有重炮了。
士氣低落、內心恐慌、猝不及防,這些狀態交織起來,奠邊府的法軍很快陷入混亂狀態,最終無奈之下,法軍司令只好宣布投降。
5、上將韋國清
所以1955年,胡志明訪問中國,才提出給韋國清授予上將軍銜。但是當時韋國清已經到地方工作,按照原則,是不能參與授銜的。不過既然胡志明向主席提出了自己的請求。主席于是把文件下發給廣西軍區。最終經過研究,韋國清被授予上將軍銜。
當然,當時關于上將軍銜的人選,是有名額的。因此,有一些本來可能被授予上將軍銜的相關將領,在得知胡志明的意見以后,認為應該有高尚情懷,于是主動讓出了上將的名額。
所以,軍事史愛好者也認為,韋國清被授予上將,也導致了一些開國將軍的軍銜平定,受到了影響。
當然,老一輩的英豪,其實并不在乎這些。因為他們是高尚的、偉大的。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