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歷史上著名的錦緞面料,是需要用復雜織機來完成的。那些看起來簡陋的織機實際上是很復雜而精巧的,主要是在多綜多躡方面。
在織造繁復復雜的花型方面,與現代的提花機相比也不遑多讓!
原理都是利用多綜多躡的構造設置!所謂的綜,指的是織機中一種用來上下分開經線的工具;所謂躡,指的織機中的踏板,通過踩躡可以控制綜的升降,從而改變經線的交織方式。 多綜設置可以同時使用多個綜,以實現復雜的經線排列;多躡設置就是可以同時控制多個綜的運動,從而織出復雜的圖案。
考古發現,戰國至漢代這一時期的織物上出現了復雜的花紋和圖案,表明當時已經掌握了多綜多躡織機這種技術。
敦煌壁畫中織工操作織機的場景中也有多綜多躡織機的畫面。
典籍中西漢《西京雜記》和《三國志·魏志·方技傳》中裴松之注的馬鈞改機,明確記載了多綜或多躡形式的織機。
當今現存民間織機中,德宏多綜多躡機和丁橋織機在織造原理、織機結構上,與漢代織機基本相同。
2012 年 7 月,成都地鐵三號線施工時發現了老官山漢墓,出土了 4 件由竹木材質構成的織機模型,結構復雜精巧,部件上殘留有絲線和染料。成都老官山提花織機的出土,以實物證據確鑿地肯定了多綜機設備。
2017 年中國絲綢博物館相關技術人員在織機上成功復制了 “交龍對鳳錦” 和東漢的 “世毋極錦宜二親傳子孫錦”。
我國不同地區的一些織機
1. 臺灣泰雅織機
臺灣一些原住民群體使用的一種獨特類型的背帶織機。布梁固定在織工的腰部,而大的空心經軸(照片右側)則放在織工的腳后。為了調整經紗的張力,織工用腳彎曲經紗橫梁。用于編織的纖維包括麻、苧麻、棉花和芙蓉。條紋圖案和小幾何設計是使用各種輔助工具制成的,包括嵌入經紗中的綜線和棍棒。
2. 壯錦機
靖西地區的壯族使用這種織機制作他們獨特的床罩,這些床罩上裝飾有蠶絲補充緯紗;
這種織機的經軸和布軸都固定在框架中。地織棚用一對踏板和綜絲打開;
花樣引緯物存儲在經紗上方機架上的單個綜線上,按順序排列。織工挑選出每個綜線并用手將其提起,將竹管插入經紗中以保持梭口打開。
3. 丁橋織機
丁橋機是一種多軸多腳踏花紋織機,它的每個踏板都和相應的綜片一一對應,其綜片數和踏板數相等;
該種織機構架簡便而又具有多綜的功能,古代蜀錦最初也是使用這樣的機型;
它在四川省成都附近的村莊被用來編織絲帶,以前用于編織較長的絲綢和短圖案重復。織機通常有 2-8個用于地編的凹陷軸和 40-60 個用于花樣的提升軸。每個軸都由一個踏板控制;因此,軸的數量等于踏板的數量;
花紋循環較小、大都呈幾何形圖案;
這種類型的花紋織機有著悠久的歷史,可以追溯到 3 世紀,當時的歷史文獻證明了這一點。
這種織機是由四川省紡織研究所胡玉瑞等在成都附近的雙流縣中興公社(原華陽縣舊址)找到的一種欄桿機。因為織機的腳踏板上布滿了竹釘,狀如農村河面上依次排列的過河石墩“丁橋”,因此這種織機在當地被稱為“丁橋織機”。
4. 傣錦機
云南省景洪地區的傣族織工使用這種獨特的織布機。布梁附在織工的腰部,經軸卡在織機框架中。有兩個踏板:按下一個踏板會抬起打開地面編織棚的綜線,而按下另一個踏板會抬起花樣束;
花型存儲在織機上方和下方伸展的花樣綜帶中的線圈或棒上:每個線圈記錄一次花樣引緯。每次緯紗通過后,“活性”線圈從花樣綜帶的頂部轉移到下面的部分。一臺織機可以有多達 100 個環狀螺紋。越南、老撾和泰國的泰族織工也使用類似的花紋系統,即便使用的織機有根本的不同。
5. 侗族織錦機
這臺織機俗稱“陡機”,是生活在湖南同島地區和附近貴州省部分地區的侗族人獨有的。他們用它來編織飾有補充緯線的布料,用于嬰兒背帶和婚禮床罩。
經軸固定在織機中,布軸附在織工的腰部。織工的腳上有兩圈繩子:拉動一圈會抬起地織綜線,而拉動另一圈會抬起花樣綜線。一般是以白棉紗作經線,緯線起花,通經通緯織造;
類似于云南省傣族織工使用的錦織機。以竹編簾式小花本控制提花,花樣引緯物儲存在經紗上方的棍子上。
侗錦的早期歷史可以追溯到距今2000多年以前的春秋戰國以至漢代。《后漢書?南蠻傳》有南蠻“好五色衣服”的記載。這里的“南蠻”是中國南方民族的泛稱,其中包括了侗族的先民。唐代李延壽《北史?僚傳》也有“僚人能為細布,色致鮮凈”的記載。
6. 宋錦機
宋錦機實際上是一種束綜大花樓織機;
是一種以線制花本為特征的提花機。
和其它的花樓機一樣,也需要由兩人配合操作,一人按照花本編制的程序,坐在花樓上牽拉提沉衢線以完成開口動作,另一人投梭打緯;與多綜提花機相比,束綜提花機可織出大花紋循環的織物;
在編織中,花型緯紗由一組額外的經紗束縛,稱為捆綁經紗。地組織通常是經面的,而花型是緯面的。
7. 杭羅織機&綾絹織機
杭羅織機用于織造絞經織物,開口機構特別復雜。其中綜片分素綜和絞綜兩種;
素綜用于形成普通開口;
絞綜用于起織工織造時先提起素綜,再提起絞綜,織成絞經織物;
清代的杭羅織物有提花程序,而今天的杭羅則比較簡單,只有經向或緯向的孔路了。
綾絹織機是一種機身平直的束綜提花機,可稱之為水平式小花樓提花機,主要適宜于織制綾羅紗綢等輕薄型織物,是江南地區常見的提花機型。使用水平機架是為了減輕疊助木的打筘力量。
8. 絨織機
絨織機的基本結構與普通織機相似,包括經軸、緯軸、梭子、織針、踏板等部分。其特殊之處在于增加了絨毛的形成裝置,即起絨桿和送經裝置。
絨織機由于絨織物的經線有起絨經和地經的區別,起絨經的送經量一定會大于地經;
經紗長度不同,因此需要兩個不同的經紗梁;
圖案存儲在嵌入經紗上方塔中的繩索上,由織機樓上的織工負責,而地織效果(緞子和斜紋)則由織機樓下的織工負責。
9. 云錦機
束綜提花機發展的頂峰是大花樓機,大約出現于唐末五代時期。代表機型是南京錦織機,特點在于花本大,耳子線能有10余萬根。
首先是花本: 有的花型,普通的小花樓即便采用“多扒花”(多次或反復挑起不同的經紗組合來形成不同的花型)也無法做到。因此,大花本被再次分離出來,形成環狀,懸掛在織機后面,與機頂上的衢線形成一一對應的關系。于是,每拉動一根耳子線,織機上的衢線就帶動經絲而提升,形成開口。這一根耳子線用過之后就轉移到線制大花本的最后位置,圖案因此能夠循環重復。一般線制花本也被竹制花本代替,用來貯存提花程序,織花紋開口不用綜片,而是每組經線用線綜牽吊,每梭所需提起的經線上的線綜再另用衢線牽引經絲開口。
其次是織機操作:通常至少需要兩名織工,一名坐在織機前,通過踏板控制地編綜藝綜具;另一名在頂部控制花樣綜藝綜具。織造時,兩人配合操作,花樓上的人(古時稱挽花工),口唱手拉,按提花紋樣逐一提綜開口,花樓下織機前的人(古時稱織花工)則腳踏地綜,投梭打緯。這樣,花紋的緯線循環可以大大增加,花樣也可擴至很大。
備注:圖片來自中國絲綢博物館網上展廳以及網絡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