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類文明史上有過很多變革,但如果問,哪一次影響最為重大和深遠,毫無疑問,就是工業革命。
經濟史名家克拉克甚至說:“人類歷史其實只發生了一件事,就是1800年前后的工業革命;世界只有‘工業革命前’和‘工業革命后’的分別;整個人類文明史只有工業革命這一件事值得研究,其他都是不太重要的細節。”
工業革命,不僅給人類的物質生活帶來了前所未有的豐富,在更深遠的意義上,給人類社會帶來了四大影響。
一、
全新的生活方式:一切都走上了快車道
木心有句詩意的話常被人引用:“從前書信很慢,車馬很遠,一生只愛一個人”。
所有尚未進入工業時代的社會,人們都只能依靠農業、手工勞動進行生產,效率低下,物質匱乏。所以在所有傳統的農業社會,九成以上的人們,都生活在極端貧困中。
工業革命啟動后,各種各樣的新機器、新產品都紛紛涌現,滿足了更多人的生存需求,也讓陌生人之間的交流越來頻繁。
隨著通信和運輸快速發展,人們越發注重精確和守時。人類的時間觀從農業社會的“日出而作日落而息”,被切割成了“一時一刻”,人與人的交流變得越發高效、緊密。于是,海量的物質財富不斷被創造出來,人類的發展自此走上了快車道。
正如吳樂旻在《富種起源:人類是怎么變富的》一書中總結的:人類的生活水平在幾千年以來都沒有太大起色,直到工業革命帶來了技術上的超級變革。這種物質的極大豐富,是農業社會的人們根本不敢想象的。
二、
全新的社會動力:一切源自知識
在農業社會,人數和土地是社會變革、國家競爭的決定性因素。但是,工業革命徹底顛覆了一格局。工業革命后,主導世界的力量將不再是“地大物博”“人海戰術”,而是科學技術,特別是創造力和想象力。
工業革命發展到今天,人類社會的知識總量和更新速度,更是呈現出“大爆炸”的趨勢。
所以管理大師德魯克在《知識社會》一書中說道,現代社會是一個”知識社會”,只有知識的生產率才是一個國家、一個行業、一家公司贏得競爭的決定性因素,個人更是如此。
正緣于此,終身學習、提升知識,就成了每一個現代人的必須品質,否則很快就被時代潮流淘汰。
三、
全新的社會結構:多元社會
古代漫長歷史中,特別是西方,是一個典型的“貴族—平民”二元結構。工業革命的興起,使人開始世俗化、城市化興起,社會變得越發流動與多元。
工業革命還催生了資產階級崛起。他們擁有生產資料,投資建廠,并雇傭工人進行生產,積累了巨大的財富和權力,成為社會的精英階層。
同時,農村居民紛紛遷入城市尋求工作機會。他們是最初期的工人階級,其工作的薪資、環境都很低劣。
但是隨著產業形態的升級,新的致富機會不斷涌現,普通人創業的門檻也變得越來越低。另一方面,激烈的競爭和換代,也使得資本家很難長期占據消費市場。所以市場的優勝劣汰,也在促使著階層流動。正如托馬斯·克倫普《制造為王》一書的總結:我們每個人所從事的制造業、工業、服務業工作,都是工業革命的產物。
可以說現代人和古代人最大區別就是身份多元,絕不是單純的農民、平民等社會標簽就能窮盡的。
四、
全新的生存難題:人禍比天災更可怕
凡事有利必有弊,帶來古今之變的工業革命,當然也不例外。首先,工業社會的冰冷數字,快節奏的生活方式,都使得現代人普遍精神焦慮,缺少歸屬感,陷入原子化狀態。
其次,工業革命后,人類看似征服了自然、掌握了強大的科技,但也因此積蓄了比自然災害更強大的破壞力。
隨著工業化、城市化的擴張,粗暴開發、破壞自然的惡果逐漸顯現,物種滅絕的速度比工業化之前快了數十倍。
工業革命發展到今天,人類的破壞力得到高科技的加持,已經超出所有自然災害:核污染、基因改造、生化武器……任何一種都可能導致人類滅絕。因此可以說,工業革命讓人類的處境變得更加危險,而最大的危險就是來自工業社會的思維和科技。
今天的我們身處工業革命延長線上,即將面臨“工業革命4.0”,唯有不斷審視這場器物、秩序和人心的變革,才能看清自己的時代坐標和價值選擇。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