川菜是我國八大菜系之一,特色就是麻辣鮮香,川菜講究調味、富于變化,要用到多種調味佐料。因此四川人、重慶人很講究吃,而且有一手就地利用食材制作川菜的好手藝。在抗日戰爭時期,很多四川優秀青年出川在抗日前線英勇戰斗,他們也把川菜文化帶到了太行山、晉察冀等北方抗日根據地。四川通江縣老紅軍秦華禮在太行山,在山西所屬的昔陽、平定地區,發現山西老鄉不喜歡吃河里的大魚小魚與甲魚,就運用會川菜的手藝,把捉到的甲魚做了一道豐盛的美味甲魚公雞湯,既打了牙祭又改善了生活。
老紅軍秦華禮參加長征到達陜北后,1937年8月紅軍改編后分在129師,隨部隊到了山西、河北交界的太行山抗日,1938年初隨秦賴支隊到了太行山西麓的昔陽縣、平定縣一帶活動。那個時候,山西各條大小河流魚類資源挺豐富,河里很多各種大魚小魚,不過山西老鄉不是很喜歡吃魚,很少去捉魚。1938年夏天,秦華禮隨部隊到平定縣,住在離縣城10多公里的一個村莊,難得的度過一段安定的休整時期。他發現村子旁邊有一條小河,河水深度最多只到人的腰部,河里有很多魚和甲魚(四川人叫它王八)。在太行山八路軍生活其實很苦,主食是玉米,小米都很少吃,吃到豬肉次數也不多。秦華禮看到這么多的魚與甲魚,想到他從小就在四川的江河里鍛煉,就想可以用川菜技術把他們做成川式美味,就決定下河捉魚和甲魚,借此改善戰友們的生活。
山西平定縣山區景色
四川大河小河很多,秦華禮早就練成捉魚高手,只是捉甲魚,還是需要一定技巧,因為甲魚嘴尖牙利,如果捉時方法不當,手離它嘴巴太近,一不小心會被它咬住,有時手指頭還會受到重傷。當時是夏天,天氣熱,秦華禮觀察后發現甲魚的生活規律,上下午它們大多會趴在河中石頭上曬太陽,中午12點左右,天氣最熱時它們會躲在岸邊的沙坑里,在河邊沙灘上就會出現一個個圓坑,周邊的水會變得有一點渾濁。曬太陽時甲魚警惕性高,不容易捉到,捉它最好時機就是中午左右,在魚和甲魚之間選擇,秦華禮比較喜歡捉甲魚。
秦華禮就和單位里會捉魚的老黃一起到小河邊捉魚和甲魚。每當天晴的中午,他倆先找老鄉借一根鐵的燒火棍,帶著一只鐵桶,找到甲魚乘涼的河邊沙灘。先用燒火棍在一個圓坑的正中間輕輕向下一捅,這時甲魚的頭就會輕輕動一下,一動就曉得甲魚頭部方向,再用雙手從它的后面慢慢地插下去,然后猛地一把將它抓起來,趁勢丟進鐵桶里,這就捉住一只了。不過在用燒火棍探甲魚方向時,不能用力過猛,如果力度大了會把它驚動,會讓它馬上鉆進石洞里去,前功盡棄。至于捉魚,四川和山西方法都差不多,比較好捉。
只要是晴天,工作不忙時,秦華禮他倆每天能捉兩三只甲魚,捉到后順路到老鄉家買上兩只公雞,一起帶回住地,然后準備一下,就用川菜手法做一道甲魚公雞湯當成主菜。其實這道菜做法簡單,因地制宜,先燒一鍋水,把甲魚放進開水里,蓋子蓋上煮個十來分鐘,然后把甲魚取出來,把它打整干凈,之后就是把切好的雞肉和甲魚又放進鍋里煮。然后放一點能夠收集到的調料,例如蔥和辣椒,不過生姜沒有。等這鍋甲魚公雞湯煮好后,就是這頓大餐的主菜,再把其他菜做好,秦華禮單位的戰友就可以聚餐了,有時他們會請到上級秦基偉、桂干生一起吃,秦基偉大方有酒會帶一瓶酒來,大家伙就高高興興的吃上一頓大餐,借此改善一下生活。
在這可能有網友會問,怎么秦華禮他們還有錢買雞吃,他們津貼夠嗎?其實秦華禮他們錢也不多,只是比一般干部戰士多一點,因他們搞通信,算技術人員,每月津貼費秦華禮有13元,單位其他人比他少一點,而秦基偉、桂干生只有4元,如果秦華禮他們津貼不亂用,用來買雞還是夠用的。秦華禮他們在這休整待了一兩個月,經常能夠吃到甲魚公雞湯,后來因接到新的戰斗任務,離開了這里,后來他們還挺懷念這一段快樂的日子。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