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出去智庫(CGGT)觀察
當地時間12月5日,美國當選總統特朗普在社交媒體上宣布,提名戴維·珀杜(David Perdue)為美國新任駐華大使。
走出去智庫(CGGT)觀察到,珀杜擁有40年的國際商業經驗,在新加坡和中國香港生活過,其職業生涯的大部分時間在亞洲和中國工作。2015~2021年,珀杜擔任佐治亞州共和黨參議員,期間曾是參議院外交關系和軍事委員會成員。
珀杜對華有哪些認知?今天,走出去智庫(CGGT)刊發陸岑的文章,供關注美國對華政策的讀者參閱。
要點
1、珀杜在競選參議員時一直以“創造就業機會”為競選口號,認為中國等國家造成了美國制造業崗位的流失。
2、珀杜擔任參議員期間,長期關注臺灣問題,并曾在2018年“竄訪”臺灣,會見當時的臺灣地區領導人蔡英文。珀杜還支持國防撥款法案中支持臺灣的條款,并多次支持臺灣參與國際組織。
3、珀杜表示,中美作為兩個經濟大國,有責任為世界團結起來,做美國在過去70年里幾乎獨立完成的事情,即幫助世界其他國家的經濟發展。
正文
特朗普12月5日在社交媒體宣布提名前共和黨聯邦參議員戴維·珀杜(David Perdue)出任新任美國駐中國大使。戴維·珀杜從商的職業生涯大多和亞洲及中國市場有關,體現了中美在本世紀初的競合關系;他的從政生涯主張對華強硬,符合中美由競合轉向對抗的地緣政治需求,但他在這一時期也曾警告中美不可滑向冷戰,加入特朗普陣營后也主張通過關稅等手段和中國談判,在安全層面他更希望通過強化美軍實力避免和中國發生沖突。所以他的提名也符合當前的中美關系現狀。
從特朗普的聲明來看,他主要看好珀杜的商業、政治經驗以及對自己的忠誠。特朗普說:“作為財富500強的首席執行官,戴維擁有40年的國際商業生涯,并曾在美國參議院任職,他帶來寶貴的專業知識,以幫助我們建立與中國的關系。他曾在新加坡和香港生活過,職業生涯的大部分時間都在亞洲和中國工作。在美國參議院,他曾在軍事委員會任職,擔任有權力的海上力量小組委員會主席。他還曾在外交關系委員會任職,是唯一在這兩個委員會都擔任過職務的共和黨人。他將在實施我的戰略以維護該地區的和平以及與中國領導人建立富有成效的工作關系方面發揮重要作用。戴維一直是我忠實的支持者和朋友,我期待著在他的新職位上與他共事!”
預計柏杜的提名審核在參議院不會受到阻礙。駐華大使不負責制定政策,更多是中美高層間的聯絡者,傳達信息和執行總統指示。而他任期內能夠扮演何種角色,有何作為,完全取決于特朗普。
40年從商經歷:曾在中國香港、新加坡工作生活
作為財富500強企業的高管,珀杜擁有40年的國際商業經驗,其職業生涯大部分時間都在中國及亞洲其他地區工作,并曾在新加坡和香港生活。2002年至2003年期間,珀杜曾短暫擔任美國北卡羅來納州紡織品制造商Pillowtex Corporation公司的CEO九個月。2005年,該公司的債權人對珀杜提起訴訟,他們對珀杜的領導能力不滿,聲稱他獲得了不應得到的經濟補償。珀杜在作證時說,他之所以受雇于該公司,至少部分是為了通過將生產業務外包到海外來削減成本。在整個職業生涯中,珀杜擅長尋找低成本的生產設施和勞動力,并且通常是在亞洲。
在那次作證中,當被問及“外包經驗”,珀杜回答道,“是的,我的大部分職業生涯都在做這件事。”他隨后列出了自己的職業經歷,比如幫助制鞋公司發展從亞洲進口鞋子的能力,特別是從中國大陸、臺灣地區和韓國等地。他曾在新加坡為Gitano公司工作,也在香港為美國消費品公司莎莉公司(Sara Lee)工作,采購是他在這兩個地方的主要職責。珀杜表示,在莎莉公司,他“從頭開始”建立起了亞洲業務。
具有諷刺意味的是,珀杜在競選參議員時一直以“創造就業機會”為競選口號,認為中國等國家造成了美國制造業崗位的流失。
作為參議員的從政生涯:主張更新對中國的認知,對華長期和全面競爭
珀杜于2014年正式競選美國參議員,步入美國政壇。雖然珀杜當時并沒有太多的從政經驗,但特朗普團隊將他的商業技能視為實現平衡預算和稅收改革的關鍵。在對華關系上,珀杜曾在貿易、人權、宗教信仰自由等問題上多次抨擊中國。在擔任參議員期間,珀杜十分關注中美科技競爭。他聲稱,中國的科技崛起對美國構成了包括軍事、經濟和意識形態在內的全方位“威脅”。他主張美國提高自身創新能力,并進一步限制中國的科技發展。此外,珀杜擔任參議員期間,長期關注臺灣問題,并曾在2018年“竄訪”臺灣,會見當時的臺灣地區領導人蔡英文。珀杜還支持國防撥款法案中支持臺灣的條款,并多次支持臺灣參與國際組織。以下是2018-19年珀杜對華態度的表現:
(1)訪華后撰文:中美關系不能是“零和博弈”,可以達成“雙贏”協議
2018年5月,珀杜曾和其他幾位參議員訪問中國,會見了中國的一些商界和政界高層。訪問結束后,他們共同在福克斯新聞(Fox News)上發布文章,呼吁美國應該“清醒過來,更致力于與中國競爭”。文章提到,他們訪華的一個重要收獲是,關稅并非中美關系唯一要討論的問題。一個多世紀以來,美國一直是世界經濟的主導力量,但中國正在迎頭趕上。它已不再是五年前的那個國家。中國擁有超過4億的中產階級,已經走過了發展中國家的時代,如今是世界第二大經濟和軍事強國。
▲2019年9月2日,美國國會參議院“美中工作小組”共同主席、參議員戴恩斯(右)和參議員珀杜(左)一行與中方在北京舉行會談。
珀杜等人在文章中認為,美國對中國過時的看法可能使美國失去機會,甚至導致危險地誤判或自滿。文章稱,中國最大的優勢之一是其制定未來數十年發展規劃的能力,這一點在中國創新經濟的發展中尤為明顯。他們舉例說,中國在5G等創新經濟領域正開始與美國競爭,在某些情況下甚至超過美國。而在軍事方面,中國正在將南海的人工島嶼軍事化,并在外國港口建造軍事基地,還正在建造現代化的軍艦、衛星等武器。中國的軍事預算也已飆升,僅次于美國。
鑒于此,珀杜等人認為美國必須從現在起就采取行動,以保持競爭力。美國必須借鑒中國的戰略策略,開始從“幾十年”而非“下一季度”的層面思考未來如何發展。在中美貿易關系方面,珀杜等人認為,其首要任務應該是互惠,美國應在知識產權、不公平貿易行為以及對國內行為者的監管方面讓中國“承擔責任”。另外,珀杜等人也主張對中國出口到美國的汽車等商品加征關稅。
最后,珀杜等人尤其強調了中美關系不能是“零和游戲”。中美之間的長期穩定取決于雙方是否有能力和平地開發其全部潛力,雙方應該尋求能為兩國帶來“雙贏”解決方案的協議。文章最后,珀杜等人督促美國必須立即行動起來,制定一項長期戰略來制衡中國,應對中國日益增長的經濟和地緣政治影響力。否則,美國可能只能屈居第二。
(2)主張美國強化海上力量,牽制中國
2019年1月,珀杜當選參議院軍事委員會海權小組委員會主席,該委員會負責監督和引導美國海軍的發展。珀杜重視“海權”競爭,同年,他對美國《防務新聞》表示,美國的海陸空三軍如今處于歷史最低點,與此同時,美國面臨著來自中國、朝鮮、俄羅斯和伊朗的復雜“威脅”。他認為,強大的海軍對于阻止侵略、投射力量和支持盟友十分重要。
2016年,珀杜曾在參議院質問美國官員,美國的潛艇艦隊規模是否能與中國匹敵。2018年,珀杜前往日本、臺灣地區和新加坡,吹噓美國軍方在保障“自由貿易”和“自由航行”方面發揮的作用。2017年4月,珀杜與時任美國太平洋司令部司令哈里斯對話時稱,中國在15年內投入了比美國多處六倍的海上軍事力量,對美國海軍構成威脅。他呼吁美國海軍擴軍備戰,發展航母和核潛艇來“應對中國”。珀杜在南海問題上對中國也多有指摘,認為美國應該積極在南海牽制中國的行動。
(3)美國與中國“脫鉤”將是“巨大錯誤”
2019年12月,珀杜在美國智庫戰略與國際研究中心(CSIS)舉辦的有關中國力量的研討會上發表主旨演講。他表示,中美面臨兩個選擇,一是卷入軍備競賽,滑向冷戰;二是作為兩個經濟大國共存,既競爭又合作。珀杜說,第一個選項是美國以及全世界都不能承受的選擇,與中國“脫鉤”將是“巨大的錯誤”。
珀杜認為,美國的第二個選擇是與中國保持接觸,但應不同于上世界80、90年代的方式。他說,美國在1980年代以及1990年代,希望通過與中國接觸和幫助中國富裕來改變中國,這一想法“太天真也太傲慢”。珀杜認為,在與中國接觸的同時,美國可以在被誤導的地方進行回擊,他用南海問題、貿易問題以及人文交流等舉例闡述了自己的觀點。
珀杜還表示,中美作為兩個經濟大國,有責任為世界團結起來,做美國在過去70年里幾乎獨立完成的事情,即幫助世界其他國家的經濟發展。此外,在恐怖主義和難民問題等方面,中美也應該合作。
來源:中美聚焦
免責聲明
本文僅代表原作者觀點,不代表走出去智庫立場。
延展閱讀
▌地緣政治風險:
▌出口管制與制裁:
▌跨境數據監管:
▌全球科技競爭:
▌品牌聲譽管理: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