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者按:
一個國家如何從無到有,一類領域如何發展至今?一項技術如何更新迭代,一段生活如何被記錄又被遺忘?從國家歷史到個體日常,那些或沉重或輕盈的話題永遠值得被討論。
翻閱書頁,窺見宏大敘事背后的微觀世界。“局部”和“碎片”藏在每一朵花、每一首詩、每一幅畫、每一段歷史里,等待被我們發現、拼湊、珍藏。
【輸入“小史”“簡史”等關鍵詞,系統為你生成以下書單】
詩歌小史
作者:[英]約翰·凱里
廣西師范大學出版社·新民說
內容簡介:
流傳至今的最古老的詩歌講了什么故事?與荷馬齊名的女詩人是誰?歐洲人眼中的李白、蘇軾作品什么樣?
詩歌是用特殊的方式構成的語言,因此它會被人記誦,被人珍惜。本書要講的,就是這些至今沒有被遺忘的作品,主談英美詩歌,兼及歐洲其他地區和東方詩歌。英雄史詩如《吉爾伽美什》《貝奧武甫》,傳奇歌謠如《高文爵士與綠衣騎士》《仙后》,中世紀大師如但丁、彼特拉克,現代主義詩人如華萊士·史蒂文斯、蘭斯頓·休斯……還有各個歷史時期,不可不提的女詩人如畢曉普、普拉斯。他們共同構成了本書璀璨的詩人星圖,他們的故事與創作寫就了四千年詩歌史。
詩人告訴我們,一切都將變為塵土,但這首詩本身不會消亡。
作者簡介:
約翰·凱里(John Carey),英國文學評論家,畢業于牛津大學圣約翰學院,退休后擔任牛津大學英國文學榮譽教授。曾于1982年和2004年兩次擔任布克獎委員會主席,2005年擔任首屆布克國際獎評委會主席。已出版作品《閱讀的至樂》《知識分子與大眾》《藝術有什么用》等。
果園小史
作者:[德] 貝恩德·布魯內爾
譯林出版社
內容簡介:
從古至今,人類的生活都離不開果園的陪伴:它們是崇拜和休息的場所,是藝術家和作家的靈感來源,也是充滿活力的社群中心。更重要的是,它們還是提供食物的地方。隨著人口的擴張,從富人繁茂的花園到田野路邊,果樹不斷生長,為饑餓的人和動物提供食物,同時也改變了風景。
本書細致追溯了果園在人類歷史長河中的起源和發展,不僅涉及不同水果的栽培史,更描摹了豐富多彩的果園文化,包括果園在不同文明的繁榮中所扮演的角色,果園在古代與貴族及民眾的關系,果園如何給藝術家帶來源源不斷的靈感。從中我們可以窺探,千百年來,人類是如何通過塑造以及改變自然來滿足自己的欲望。書中精心排布美圖與文字,引領我們在芬芳怡人的果園里流連徜徉。
作者簡介:
貝恩德·布魯內爾,德國非虛構作家,獨立學者,自由撰稿人,從事文學、科學、歷史跨學科寫作,寫作題材廣泛,已出版作品《家中觀海:水族館畫傳》(2005)、《鳥類狂熱:對鳥兒的非凡熱情》(2017)、《渴望冬日:發現嚴酷季節之美》(2019)等。
花朵小史
作者:[英] 卡西亞·波比
文匯出版社·貝頁
內容簡介:
從《欲望都市》中康乃馨的意義到切爾諾貝利清理工作中向日葵的使用,從亨利八世在愛爾蘭禁止藏紅花染料到現代主義對玫瑰的再發明,這是一場集結神話、宗教、文學、歷史、博物、繪畫的關于花朵的藝術盛宴,探索春夏秋冬四季16種花幾個世紀以來的:花情、花事與花史。
作者以長長的“花莖”般的思維觸角,穿越古希臘神話、維多利亞園藝時代、中世紀、文藝復興時期花卉藝術到近現代園林小徑,探索四季16種花在人類文明中的崛起與衰敗;傳情與表意;演繹與更迭。
作者簡介:
卡西亞·波比(Kasia Boddy),英國知名自然、人文寫作作家,現任教于劍橋大學,教授“美國文學”專業課程。已出版作品包括《拳擊:一部文化史》(Boxing: A Cultural History)、《1950年以來的美國短篇小說》(New Penguin Book Of American Short Stories: from Washington Irving to Lydia Davis)和《天竺葵》(geranium)等作品。
美國小史
作者:[美] 詹姆斯·韋斯特·戴維森
新星出版社·新經典
內容簡介:
這本書講述的,是美國何以成為美國的故事。
故事該從哪里講起呢?或許,可以從1492年哥倫布踏上美洲大陸講起,全球化的齒輪自此開始轉動,世界的東半邊和西半邊不再彼此隔絕。也可以從五月花號載著一群“朝圣者”登陸講起,這片陌生的土地被稱為“新英格蘭”,于是“舊歐洲”在“新大陸”開枝散葉,西方文明翻開了新篇。
可是,等等,這些都只是一小群白人的故事。那些在哥倫布抵達之前就世代居住于此的美洲原住民會講述另一個故事,關于侵略和瘟疫、驅逐和殺戮。那些從遙遠非洲被販運而來的黑人也有自己的故事要講,關于劫掠和奴役、壓迫和反抗。開國元勛約翰·亞當斯的妻子阿比蓋爾會告訴你,她的丈夫雖然在那份“人人生而平等”的宣言上簽了字,私下里卻聲稱女性因“柔弱”而不適于承擔投票或是“管理國政”這樣的大事。
故事從來都不止一種講法。“合眾為一”的旗幟下眾聲喧嘩。作者戴維森將所有這些故事編織成一幅雜色斑斕的掛毯,娓娓細述這個國家的輝煌,也毫不諱言它的墮落和失敗。
作者簡介:
詹姆斯·韋斯特·戴維森(James West Davidson),享有國際聲譽的歷史學家,耶魯大學美國史博士,名下有多部歷史專著和教材,多達數百萬美國初中生、高中生和大學生從他撰寫或合著的教科書中學習美國歷史。合著《美國國家》,多年來一直是美國最暢銷的美國歷史書籍之一。合著《偉大心靈》,被美國國家地理學會列入“史上最偉大的100本探險書”名單。
哲學小史
作者:[英] 奈杰爾·沃伯頓
北京日報出版社·理想國
內容簡介:
《哲學小史》是一部生動的哲學入門書。作者在西方2500年的歷史長河中,選取了40個主題,每個主題用3000字左右的故事,介紹了從“提問的人”蘇格拉底到“現代牛虻”彼得?辛格等52位哲學家對人類思想的主要貢獻,并由此反映出西方哲學發展的脈絡與探討的主要問題,如我們應該怎樣生活、上帝是否存在、我們如何認識外部世界、什么是正義、什么是道德等。書中沒有抽象的哲學概念、難懂的哲學理論,而是充滿了哲學家妙趣橫生甚至離奇古怪的人生故事,但并沒有失去哲學的本質,那就是引導我們像哲學家那樣思考、爭論、論證和質疑。
作者在每一章的最后一段文字里,引入另一位學說思想與該篇所介紹的哲學家持不同觀點或者進一步發展該學說的哲學家,把他們的哲學思想逐一串起來,這樣讀者就能清楚感受到哲學主題與思辨方式的變化與傳承,仿佛看到人類思想和絕對精神的自我發展。
作者簡介:
奈杰爾·沃伯頓(Nigel Warburton),英國開放大學(Open University)哲學教授。他從不同角度介紹西方哲學的多部入門著作一直暢銷不衰:闡釋西方哲學主要問題的《哲學的門檻:寫給所有人的簡明西方哲學》出版近20年來不斷再版重印;講解27部西方哲學名著的《從〈理想國〉到〈正義論〉》一書已出版至第四版;介紹哲學思維方法的《從A想到Z》一書已出版第三版。他于2008年創辦的哲學播客網站philosophy bites,專門播放與當代哲學家和學者的訪談,成為英美廣受歡迎的廣播網站之一,下載次數超過1000萬。
藝術小史
作者:[英] 夏洛特·馬林斯
上海三聯書店·理想國
內容簡介:
一本包羅萬象、契合當下的藝術入門書。藝術史研究者夏洛特·馬林斯以娓娓道來的講述,帶領讀者穿行于遼闊多樣的藝術世界,領略從10萬年前至今的藝術魔法。
從洞穴繪畫的起源,到秦始皇打造兵馬俑的創舉;從印象派、立體主義等流派輪番登場,到當代藝術百花齊放,成為強大的社會變革力量;從沙龍展的出現,到大型博物館和連鎖畫廊的興起……在歷史長河中,見證藝術的誕生、交融與演變,掌握藝術新動向。
通過本書既能一睹米開朗琪羅、葛飾北齋、莫奈、杜尚等大師的風采,解鎖數百件名作背后的奧秘,也能發現那些常被藝術史忽視的創作者和作品,以多元視角重新品味藝術之美:從古希臘黑繪大師,到拜占庭佚名藝術家;從首位宮廷女畫家,到“游擊隊女孩”的街頭海報;從影響畢加索的非洲面具,到碧昂絲的盧浮宮音樂短片……藝術的故事不斷更新,誰將成為未來的講述者?
作者簡介:
夏洛特·馬林斯(Charlotte Mullins),藝術史學者、藝術評論家、BBC藝術節目評論員。先后就讀于倫敦大學考陶爾德藝術學院、曼徹斯特大學、薩塞克斯大學。曾任《藝術評論》(Art Review)、《維多利亞與阿爾伯特博物館館刊》(V&A Magazine)、《藝術季刊》(Art Quarterly)等藝術刊物的編輯,并多次擔任藝術獎項的評委。二十余年來,馬林斯發表了大量關于當代藝術、建筑、設計和藝術史的文章。出版過《當代藝術的人物畫創作》《女性主義藝術小史》等十余本關于視覺藝術的著作。
圖畫書小史
作者:阿甲
江蘇鳳凰美術出版社
內容簡介:
全書以英美圖畫書發展為主線,兼顧歐亞其他國家和地區,并比照中國原創發展狀況,介紹了世界圖畫書史上堪稱里程碑的事件和作品,以及重大作品背后的故事和創作者的個人歷程。阿甲用文字為這些大咖級創作者繪制了一幅幅畫像,嘗試將作品清晰還原到創作的歷史背景中,讓讀者的閱讀體驗更為輕松、真切。
作者簡介:
阿甲,兒童閱讀推廣人,畢業于上海復旦大學法律系,2022年艾瑞·卡爾“橋梁獎”榮譽得主,是無書不讀的大書蟲,也是一個可愛女孩的爸爸。他從事過多種職業,因為醉心于“為孩子們做點兒事情”而投身到整日與孩子們一起“瘋瘋癲癲”的事業里。2000年與蘿卜探長等共同創辦兒童網站“紅泥巴村:獻給孩子們的網絡童話”,2002年共同創辦“紅泥巴讀書俱樂部”,積極推廣兒童文學和兒童閱讀活動。歷任國家圖書館文津獎評委,著有《圖畫書小史》,翻譯專著《圖畫書為什么重要:二十一位世界頂級插畫家訪談集》等,并翻譯過《我的爸爸是超人》《邋遢老師和整潔老師》《彩虹世界》《稀奇古怪動物島》等近200種圖畫書作品。
希臘小史
作者:晏紹祥
北京大學出版社
內容簡介:
《希臘小史》系作者在喜馬拉雅音頻課程“世界歷史大師課”的基礎上修訂而成,以30個章節串聯起古代希臘從新石器時代到希臘化時代末期的歷史,涉及從施里曼發掘特洛伊到“克利奧帕特拉的鼻子”,尾聲談到希臘在中世紀和近現代的發展和古希臘史對今天的意義。
全書的核心,是古典時代希臘城邦及其成就。在簡要說明希臘青銅時代的文明之后,轉入城邦開始萌芽的荷馬時代,隨后是古風時代一系列的變革所造成的城邦制度及其特點,再歷經希波戰爭進入內部極盛的伯里克利時代,雅典民主政治成為古典時代的中心內容。希臘人的文化成就,從文學、史學、藝術到哲學、科學和競技體育等,一一述及。全書語言生動,內容簡明扼要,再配上百余幅直接反映希臘人生活的圖片,是了解古希臘史的基本入門讀物。
作者簡介:
晏紹祥,歷史學博士,首都師范大學歷史學院教授、博士生導師,主要從事世界古代史,尤其是古典世界歷史、古典傳統在西方世界的演變等領域的研究,著有《古典民主與共和傳統》《古典歷史研究史》《古代希臘民主政治》等。
法國小史
作者:呂一民
北京大學出版社
內容簡介:
《法國小史》以30個章節串聯起法蘭西跨越2000多年的歷史。從公元前600年馬賽利亞城(馬賽的前身)誕生到2024年巴黎奧運會舉辦,從法蘭克王國創立者克洛維、圣女貞德、“阿維尼翁之囚”教皇、“太陽王”路易十四、“科西嘉怪物”拿破侖、“老虎總理”克雷孟梭、“永遠的將軍”戴高樂,到大革命的群眾、“五月風暴”的學生、罷工運動的工人,成百上千的人物、事件交織締造了法蘭西波瀾壯闊的歷史。這是一部章節安排精巧周密、內容豐富有趣,能夠幫助大眾讀者拓寬視野、了解世界的歷史入門讀物。
作者簡介:
呂一民,浙江大學歷史學院教授兼浙江大學公眾史學研究中心主任、中國法國史研究會副會長。主要從事法國近現代史研究,著有《法國通史》《法蘭西的興衰:從立國到當今》《20世紀法國知識分子的歷程》《良知與擔當:20世紀法國知識分子史》《法國知識分子史》,譯有《知識分子的鴉片》《自由的聲音:大革命后的法國知識分子》等。主持國家社科基金重大項目“法蘭西第三共和國殖民擴張史料整理與研究”。曾作為訪問教授或高級訪問學者赴巴黎政治學院、索邦大學、法國社會科學高等研究院訪學。2020年10月當選為法國海外科學院通訊院士。
耶魯音樂小史
作者:[英] 羅伯特·菲利普
貴州人民出版社·輕讀文庫
內容簡介:
從史前到現今,人類一直在創造音樂。所有文化都有自己的音樂,音樂也是世界上所有文化的共同特征。本書作者羅伯特·菲利普放眼歐洲、南美、亞洲、非洲等地,用40篇短小精悍的論述文,結合人類社會變遷的大事件,全方位、多角度探索了音樂的非凡歷史。從遠古吟唱、骨笛悠悠到音樂節上人頭攢動、鑼鼓喧天;從圣歌、歌劇到爵士與嘻哈;從巴赫、貝多芬到鮑勃·迪倫、披頭士,這本音樂小史揭示了音樂的奇跡,以及為什么它在全世界都被珍視。
作者簡介:
羅伯特·菲利普(Robert Philip),曾是英國開放大學的高級音樂講師,現在是英國廣播公司電臺的知名主持人。他曾寫作出版了深受好評的The Classical Music Lover's Companion to Orchestral Music 一書。他的 作品Performing Music in the Age of Recording 入圍了2005年美國唱片收藏協會古典音樂類最佳研究獎。
運動小史
作者:[美] 比爾·海斯
中國工人出版社·萬川
內容簡介:
跑步、游泳、摔跤、拳擊、舉重、散步、瑜伽……比爾·海斯通過追溯這些不同運動形式的起源,記錄了它們如何隨著時間的推移而演變,將他自己個人的運動經歷與從古至今的運動的文化和科學史聯系起來,剖析人類運動的動態變化,為我們提供了一種新的方式來了解運動在21世紀在我們生活中的地位。
作者簡介:
[美] 比爾·海斯(Bill Hayes),作家、攝影家,古根海姆獎(非虛構類)獲得者,常為《紐約時報》撰稿。他的作品經常出現在《華爾街日報》《紐約書評》《紐約時報》《衛報》。著有《不眠之城》(Insomniac City)、《解剖學家》(The Anatomist)、《血液的故事》(Five Quarts: A Personal and Natural History of Blood)、《睡魔:一個失眠者的自述》(Sleep Demons: An Insomniac’s Memoir)等。
酸奶小史
作者:[美] 瓊·赫什
中國工人出版社·萬川
內容簡介:
在公元前1萬年就出現在人類的飲食中,千年以來一直大受歡迎,直到今天仍然是廚房里的基本食物——酸奶,世界上古老的發酵食品之一,滿足了上述的全部條件。酸奶具有廣泛的文化認同、可持續發展面貌以及多種多樣的食用選擇或用途。
從新石器時代最早的酸奶覺醒到如今的酸奶現象,本書以迷人的視角追溯了酸奶的豐富歷史,深入研究了酸奶的營養特性,分析了世界范圍內的消費,探討了酸奶的新發展。
作者簡介:
[美]瓊·赫什(June Hersh),作家、家庭廚師。著有《記憶中的食譜》《為幸存歡呼》等,常為《威徹斯特雜志》撰稿。
名畫中金融史
作者:劉曉樂
中信出版集團·墨菲
內容簡介:
繪畫是人類凝固的歷史,是無聲的語言,是民族文化的重要載體。在繪畫藝術發展與變革的同時,金融的內涵與形式也在隨著時代的步伐而逐漸變化,由最初簡單的物物交換的媒介,變成了決定上層建筑的經濟基礎,成為跨時空價值交換的手段,影響著社會的發展。而從歷史與地理的角度出發,藝術的發展也離不開經濟、金融的影響。
本書以此為出發點,以世界名畫為切入點,通過“名畫賞析+歷史故事+金融視角”的跨界融合,講述了貨幣與金融簡史、金融機構的產生與金融體系的形成、金融制度的建立與金融危機等內容,用跨界的視角闡述金融的演變和應用,揭示了金融發展的邏輯,以期給我們當下的金融生活帶來啟示。
作者簡介:
劉曉樂,美國伊利諾伊州立大學芝加哥分校公共管理碩士、寧夏大學工商管理碩士。從事銀行工作25年,先后在財務會計、產品開發、金融理財、信貸管理等不同崗位接受過銀行文化的洗禮,負責過近千億元資金的投資與管理,對金融的歷史與發展有獨特的理解與認知,撰寫的與金融領域相關的論文多次獲得國家及地方獎項。
芯片簡史
作者:汪波
浙江教育出版社·湛廬文化
內容簡介:
· 一本聚焦熱門話題、熱門行業的實力之作,完整呈現芯片發明和發展的60多年歷程。
· 芯片的發展史,就是一部創新史與叛逆史——詳細講述一群叛逆者突破傳統、不斷創新的故事。
· 一部跨越專業人士與大眾藩籬的科技創新史,了解芯片發展歷程以及看清未來發展趨勢的絕佳商業圖書。
作者簡介:
汪波,資深芯片研究專家,科普作家。早年留學法國,獲法國里昂國立應用科學學院集成電路碩士學位和利摩日大學高頻微電子學博士學位,分別在華為公司、法國里昂納米國家實驗室和北京大學深圳研究生院從事過集成電路設計的教學與科研工作,積累了二十余年經驗。作品《芯片簡史》獲得了第十九屆“文津圖書獎”(科普類),即將出版科普圖書《時間之問》 和《時間之問· 少年版》。
- End -
成為更好的人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