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月10日晚,第六屆海南島國際電影節在三亞閉幕。
“金椰獎”頒獎典禮上,首執導筒的董子健,憑借《我的朋友安德烈》獲得了兩個獎項;最佳影片則由格魯吉亞與荷蘭共同制作的喜劇電影《神來電》獲得。
據悉,本屆電影節截止到11月,共收到來自117個國家和地區的4330部影片報名,其中劇情長片901部、紀錄長片396部、短片3033部。
同時,本次海南島國際電影節在全島20多家影院展映了100余部影片,開展了賀歲之夜、“海納圓桌對談”、蘇菲·瑪索、曹郁、呂克·貝松的大師班等活動,并首次舉辦了“青椰計劃”創投訓練營。
主競賽單元“金椰獎”共設故事長片、紀錄長片和短片三個類別,共10項大獎,由國內外電影專業人士組成評審委員會進行評審。
12月10日下午16時30分,閉幕式紅毯開啟。
《開始的槍》《我的朋友安德烈》等劇組,葛優、吉娜·愛麗絲、趙雅芝、葉童、李夢、董子健、周依然、徐嬌、任敏、奚美娟、張一山、鄭希怡等演員,及評委團悉數亮相。
劇情長片評委:(左起)王景春、張譯、奧利維爾·米加頓、徐帆、呂克·貝松、勞拉·西塔雷拉,保羅·卡尼拉
頒獎典禮上,由演員張新成現場用英文主持開幕儀式,歌手李汶翰獻唱了《雄獅少年》主題曲《無名的人》,拉開了帷幕。
頒獎過程中,張新成再次登臺,演唱了《這個殺手不太冷》英文主題曲《Shape of my heart》,致敬坐在臺下的,本次電影故事長片評委之一,法國導演呂克·貝松。
獲獎名單上,利蒂希亞·多施憑借《狗的審判》獲得最佳導演獎,最佳女演員由普麗提·帕尼格拉希憑借《女孩終究是女孩》獲得,最佳男演員則由阿爾貝特·梅爾馬憑借《穿巖破云》獲得。
趙雅芝與葉童合體的“新白娘子CP”一起為“最佳男演員”頒獎,趙雅芝笑稱葉童曾拿過兩次最佳女演員獎,還差一個最佳男演員獎,葉童感謝道芝姐也是她心目中的最佳女演員。
董子健兩次登臺代表《我的朋友安德烈》領取了最佳視效獎和最佳華語貢獻獎。他發表領獎感言時說:“希望有能力,有機會,繼續做出更多的貢獻,愿華語電影越來越好。”
獲得最佳影片的,是格魯吉亞與荷蘭的合拍片《神來電》,一部喜劇電影,塔圖·科特迪什維利執導。在今年8月的第77屆洛迦諾國際電影節上,獲得了當代電影人單元“金豹獎”最佳影片。整部電影畫面相當不俗,配樂扣人心弦,故事從一對兄弟將撿到的一堆“十字架”改造成“霓虹十字架”并推銷給第比利斯的居民們,開啟了一場冒險的靈魂之旅。
“甲方乙方”CP葛優、徐帆為榮獲最佳評委會大獎的《78天》頒獎,該片是一部塞爾維亞電影。
附:“金椰獎”完全獲獎名單
最佳影片:《神來電》
評委會大獎:《78天》
最佳導演:利蒂希亞·多施(《狗的審判》)
最佳編劇:魯思·貝卡爾特和萊昂納多·范·迪杰爾(《保持沉默的朱莉》)
最佳女演員:普麗提·帕尼格拉希(《女孩終究是女孩》)
最佳男演員:阿爾貝特·梅爾馬(《穿巖破云》)
最佳華語貢獻:《我的朋友安德烈》
最佳紀錄片:《搖曳的影子》
最佳視效:《我的朋友安德烈》
最佳短片:《人類之聲》
從獲獎名單就可以看到,“金椰獎”主競賽單元作品多元,匯聚了海內外不少佳作,陣容不俗。不過,對于國內觀眾而言,最關注的,還是《我的朋友安德烈》。
這是一部由董子健自導自編,并與劉昊然一同主演的電影。本次海影節,是《我的朋友安德烈》首次與中國觀眾見面,同時也獲得了金椰獎最佳影片提名。
之所以備受關注,是因為,這是董子健第一次做導演的作品。本片改編自雙雪濤的同名小說,該小說在豆瓣上獲得了8.9分的高分。影片講述了兩個性格迥異的少年的成長故事:李默與安德烈因足球結為知己,但一場意外使安德烈從李默的記憶中消失。多年后,兩人重逢,卻發現各自的生活早已發生巨大變化。
董子健說,自己在拍攝《刺殺小說家》之前看到了雙雪濤的這本小說,讀完后感觸頗深。他覺得生活中的離別總比重逢要多,希望能在自己的故事里讓李默和安德烈重逢。
電影中,導演董子健通過一場奔喪的公路之旅,采用雙線敘事手法,讓人物在時空中交融。故事中有時代的車輪,有東北工業的輝煌與沒落,有少年之間的友誼,球場上的彼此守護,以及永遠到不了的“新加坡”。
12月8日,董子健在映后交流會上分享道:“人從出生之后其實一直在面臨著失去與分別,逐漸學會與失去與分別相處,也是人生的重要部分。相信只要做到回憶不回頭,一直往前走,就一定能找到屬于自己的那片陽光。”
談到與好朋友劉昊然的合作感受,董子健表示:“劉昊然給了我非常大的支持,他不僅是我的朋友,也是優秀的青年演員,感謝他給我這個新人導演機會。”
但該片可能會兩極分化,喜歡的人會很喜歡,不喜歡的人會特別不喜歡。從畫面、敘事手法上,它都不是一部常規商業片——雖然是當紅小生主演。
本次電影節上,舉辦了三個“大師班”:曹郁的《我的光影世界》,呂克·貝松的《從編劇出發談電影制作三重奏》及蘇菲·瑪索的《人生與銀幕:以勇敢之心表達藝術》。
以“詩意的寫實主義”著稱的曹郁分享了他對電影的理解:“電影是一種夢的藝術,我認為在所有藝術形式中,沒有比電影更像夢的了。”
他認為“沒有所謂真實的電影”,即使是紀錄片也需要經過選擇和剪輯。電影的魅力在于它能夠捕捉并再現那些超越現實的瞬間。“我希望觀眾從頭到尾看到的就是一個夢,整個過程就是一個夢。”這些觀念深刻地影響了他的創作方法,逐漸形成了他獨特的“詩意的寫實主義”影像風格。
蘇菲·瑪索與導演李睿珺、陳劍瑩對談,談到演員與導演的不同身份。她說,自己從來不看自己演的電影,演完就過去了,自己看的話會“難受”。
蘇菲·瑪索還提到自己印象深刻的中國導演是張藝謀和賈樟柯,張藝謀是卓越的藝術家,賈樟柯多次入圍戛納,她通過賈樟柯的電影去了解中國。
值得一提的是,在本次海南島國際電影節的開幕式上,蘇菲·瑪索為張藝謀頒發了終身成就獎。張藝謀激動地說:“從在電影學院上學開始,蘇菲·瑪索就一直是他的女神。”張藝謀還表示:“這個獎不代表終身,是一個新的起點。”
12月10日上午,呂克·貝松在他的“大師班”上,開頭,就分享了一個小故事:
呂克·貝松曾把自己的劇本給一家合作的法國公司,對方說寫得太好了,快拍吧,但是呂克·貝松覺得自己寫得并不是特別好,所以他換了一個名不見經傳的作者名字做署名,再次遞交,結果片商說本子不行,拍不了。“這個行業有些人很糟糕,像一坨屎。”因而,呂克·貝松如此吐槽。
當觀眾與呂克·貝松談及電影空間不斷被短視頻、流媒體壓縮,社會關注度降低時,呂克·貝松回答,我們只有不斷地嘗試去做好劇本,制作好電影。大家可以吃快餐,但也可以吃米其林三星的餐廳。當然一些快餐也很好吃,但我們要瞄準的是五星級酒店的品質,不要以快餐的標準來定義電影。
談及AI進入電影行業,為創作者賦能的方向,呂克·貝松說,AI是一個工具,但它沒有辦法創造,它不可能寫出《狗神》這樣的劇本,也不可能寫出《碧海藍天》的劇本,因為AI基于現有的東西再創作。AI很有意思,但它的信息是關于過去的,沒有新的東西。
關于海南島是否能吸引呂克·貝松前來拍攝電影,他回答,還是得看想要講述什么樣的故事。
從這幾年呂克·貝松在中國的動作頻頻可以看出,距離他執導一部以中國為背景的電影的那一天,可能不會太遠了。
撰稿 | 月姝
策劃 | 文娛春秋編輯部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