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命最后一段路,是不是可以更有尊嚴?除了「瓊瑤式」的自我決斷,還有沒有更好的方式?
《超越百歲》這本書給出了肯定的答案——健康長壽。
作者:蝎子號。如果喜歡藍橡樹的文章,請記得要把我們“設為星標”哦!
點擊卡片,預約精彩直播
人到中年,我目睹數位長輩臨終前的失能、失智,讓我對自己的晚年增添了不少擔憂。
老齡化、少子化、老后破產的現實,更是讓70后、80后的晚年充滿不確定性。我不得不去思考:等我老到生活不能自理,毫無尊嚴的生命是否有必要延續?
直到我最近看了一本書——《超越百歲》,副標題是長壽的科學與藝術,這本書顛覆了我對長壽的想象,它強調我們自理到生命最后一刻的可能性,消除大多數人臨終階段軟弱無能的假設。
如果最樂觀的預計是我們能“健康地活到死”,為了實現這個目標,現在我們能做什么?
點擊圖片,開始購書
本書作者是彼得·阿提亞博士,曾是一名外科醫生,畢業于約翰·霍普金斯大學,胰腺癌方面的專家。經歷了太多絕望的病例后,他決定離開醫院。
他打了個比方:外科醫生就像試圖接住頂樓掉下雞蛋的那個人,十之八九都是徒勞,他要跑到樓頂抓住那個拋雞蛋的人。
彼得·阿提亞博士
阿提亞博士本人有家族遺傳心臟病史,曾一度體重超標;另一方面他也是馬拉松、游泳運動員、健身達人、生酮飲食實踐者。
學科背景和自身經歷,讓阿提亞博士順理成章地走上了探索長壽的道路。
醫學3.0時代的到來
正式討論長壽問題前,阿提亞博士提出了「醫學3.0」時代的概念。即——
醫學2.0時代,強調診斷后的治療。人們研究出各種治療方式,抗生素、外科手術等等,革命性地延長了人類的壽命。
從急性死亡進入到慢性死亡,醫學邁入3.0時代,“治未病”的重要性凸顯出來了。
當人類不再擔心天花奪去自己的生命時,心臟病、癌癥、癡呆、糖尿病等慢性疾病,成為人類的新“瘟疫”,讓延長的生命不再美好。醫學3.0時代,需要預見到疾病發生并進行干預,“抓住在樓頂拋雞蛋的那個人。”
阿提亞博士打了一個比方。
在醫學2.0時代,診斷糖尿病的方式是一個平均血糖水平的范圍,高于此標準就診斷患病,臨界狀態就建議通過生活習慣改善控制。
“像對待感冒或骨折一樣對待2型糖尿病,是極其荒謬且貽害無窮的。”阿提亞博士說,“這種疾病并不是非黑即白,要么患有這種疾病,要么沒有。”
事實上,2型糖尿病屬于代謝功能障礙的范疇,它在突破那個神奇的血糖檢測閾值之前,問題就已經發生了。
同樣,對冠狀動脈粥樣硬化(心血管疾病),另一個健康殺手的診斷也是如此。醫生在對一個二十多歲車禍住院的患者檢查的過程中,在男孩的血管中發現了斑塊,這是冠狀動脈粥樣硬化的開端。雖然引爆時間在20-30年之后,但「定時炸彈」在年輕時已經埋下。
“(疾病)干預的最佳時機是在雞蛋開始掉落前。”這些疾病并不是突然發生的,而是有一種緩慢的致病過程,“在疾病發展進程中及時阻止它們,就是醫學3.0時代對疾病治療的基本理念。”阿提亞博士說。
“身心健康地活到死”
《超越百歲》的英文名是Outlive,作者傳遞了雙重含義:活得更長和活得更好。
更長,是醫學2.0時代的成就;更好,應該是醫學3.0時代的目標。
我婆婆今年88歲,她80歲出頭時摔了一跤,做了髖關節置換手術。85歲時,被診斷為壓縮性骨折,身體里打進幾個釘子,術后第二天就起床了。現在,她住在一家收費高昂的養護院,有24小時照護。
護工感慨:“以前在我們老家,沒有這樣的老人。”她的意思很明白,一旦無法生活自理,很少有人能得到我婆婆這樣的護理,大部分也就自生自滅了。
我婆婆是醫學2.0時代的奇跡!在這個養護院中,類似的奇跡多得是。她鄰床阿姨60出頭,腦梗后便像植物一樣活著,醒來機會渺茫。而大多數80+老人臥床不起,吃喝拉撒都在床上。
大家好像默認一個事實——人在真正死亡之前,會有一個漫長的、漸進的,直到無法自理的過程,短則數月,長則數年,所謂的“邊緣十年”。
很多人會說:我并不怕死亡,怕的是走向死亡的過程,想要表達的或許就是對“邊緣死亡”的害怕,而醫學2.0時代的奇跡,可能讓這條路變得更長,更不堪。
前段時間,作家瓊瑤留下一封遺書,引起很多人共鳴,由于目睹丈夫去世前失智、插管、昏迷的慘狀,毫無尊嚴走向死亡,她決定在自己能做決定時給生命畫下休止符。
「 邊緣十年」是唯一的道路嗎?阿提亞博士提出一個「健康壽命」的概念。
所謂“健康壽命”,是與平均水平相比,在幾十年時間里,延緩或防止慢性病的發作。身體機能的衰退無可避免,但我們可以通過調整生活習慣,擁有一個更健康的晚年。
無論多大的保險金額,可以承擔多少年臥病在床的風險,都比不上當你到了80歲,甚至90歲,能為自己準備一頓飯、獨立行走、去樓下咖啡館喝一杯咖啡、自己洗澡,有自己的社交圈,依然頭腦清晰帶來的快樂。
身心不健全地活到100歲,是任何人都不愿意發生的。失能、失智對整個家庭來說都是毀滅性的打擊。
這是一個觀念性的改變。
富足危機,
被忽視的“代謝綜合征”
作者將危害健康長壽的四大疾病命名為“四騎士”,包括:代謝功能障礙、心血管疾病、癌癥和阿爾茲海默癥。后三者我們已經很熟悉了,但“代謝綜合征”是什么?書中提出了五個定義標準——
1.高血壓(>130/85) 2.高甘油三酯(>150mg/dL) 3.低高密度脂蛋白膽固醇(男性<40mg/dL,女性<50mg/dL) 4.向心性肥胖(男性腰圍>40英寸,女性腰圍>35英寸) 5.空腹血糖升高(>110mg/dL)
阿提亞博士說:“對于一個新陳代謝健康的人來說,營養物質會被處理并送到合適的目的地,但當一個人新陳代謝不健康時,過剩的卡路里就會對他的身體造成日積月累的損害。”
值得注意的是,盡管在美國糖尿病在導致死亡的原因中,只排在第七、第八位,從數字上看它并沒有資格成為“騎士疾病”。但是,“糖尿病患者患心血管疾病(幾乎6倍)以及癌癥(高達12倍)、阿爾茲海默癥(5倍)和其他癡呆癥的風險更大。”作者說,“這就是我長期關注代謝疾病流行情況的原因。”
最簡單的解釋可能是,人類沒有比現在更容易獲取熱量,我們如此渴望甜甜圈、漢堡和薯條。但人類古老的基因無法適應20世紀以來的現代飲食,一場富足危機就此發生。進化不再是我們的朋友,環境變化比基因組變化要快得多。
要想獲得“健康長壽”的基石,就要抓住拋下“代謝功能障礙”這個雞蛋的人。
書中也介紹了心血管疾病、癌癥和阿爾茲海默癥的發生、發展和治療現狀。比起代謝功能障礙,我們對這三位“騎士”能做的可能更少一些。
比如,對心血管疾病(冠狀動脈粥樣硬化)成因的研究還有不小爭議。遺傳因素不容忽視,阿提亞博士的家族就有多起心源性猝死的案例,但關注膽固醇數據,調整飲食方式(低甘油三酯),以及戒煙和控制血壓,是沒有商量余地的做法。
再比如,癌癥被認為主要是一種基因病,早期篩查可能是目前唯一能將它扼殺在襁褓中做法,但隨之而來的公共衛生投入,又讓這些建議飽受爭議。
說到基因,有些人會質疑,既然人類進化是趨利避害的,為什么健康長壽基因沒有完全復制下來?
阿提亞博士的解釋是,早在長壽基因表達之前,原始人就已經完成了繁衍任務——進化才不在乎人類的長壽與否。
四、運動,最強效的長壽藥
好消息是,現在思考如何“身心健康地活到死”,完全來得及。
慢性病的發展是以年計,當指標突破那個數值時,此前漫長的20年、30年之中,我們有很多戰術去延緩、甚至中斷病程的發展。
其中,運動就是最強效的長壽藥。
1.心肺功能與健康長壽
在討論健康問題時,心肺功能是出現頻率最高的詞匯之一,心肺功能好表現為一個人身體的耐力持久,精力更旺盛。上了年紀的人走幾步路、爬幾個臺階就呼哧帶喘、精神萎靡、精力不足,其實就是心肺功能在下降了。
保持運動習慣的人,即便到了七八十歲,依然精神矍鑠,精力充沛,可以完成很多工作。《美國醫學會雜志》的作者總結:“心肺功能與長期死亡率呈負相關,而且沒有觀察到益處的上限。”
通過運動來提升心肺功能,可以讓人健康長壽,早已為人所知,跑步、游泳、自行車、高強度間歇訓練(HIIT)等訓練都是有效提升心肺功能的運動方式。
最大攝氧量各年齡標準:最大攝氧量是衡量心肺功能水平的一項重要指標
2.力量訓練
力量訓練可以讓你擁有更多、更強壯的肌肉,從而有助于支撐和保護身體,保持代謝健康,因為肌肉能夠有效消耗能量。
此外,肌肉保護關節和骨骼,維持人的身體平衡,避免很多麻煩,尤其是跌倒風險。跌倒是導致老年人死亡和殘疾的一個主要但經常被忽視的原因。
以長壽為目的的力量訓練,衡量標準不是審美意義上的,你要練一塊多大的肱二頭肌,或者漂亮的馬甲線。
衡量力量的一個重要標志是——你能搬運多少重物。背包負重徒步是一種訓練實用方式。此外,握力訓練、拉伸運動,在書中也被提及。
3.預防運動損傷
運動對健康的長壽的益處為人所知,但為什么沒有更多人堅持下來?某個因素就是:受傷。老年人往往運動較少,或者不運動,是因為他們可能根本無法運動!他們在生命的某個階段受了傷,就再也沒有振作起來,造成身體的持續衰退。
因此,無論采取何種運動,第一條戒律就是:不要受傷。做到這一點,穩定性是關鍵要素,通過調整呼吸、髖關節鉸鏈等運動可以增強穩定性。
關于如何訓練,以及避免受傷,阿提亞博士在書中給出更具體的建議,這里就不展開了。
總之,運動不僅能延緩實際死亡,還能預防認知和身體的衰退。跑步或者游泳,舉鐵還是瑜伽都有益身心,比起表現出色追求極限,更重要的是堅持。
“我們不再為某個特定的項目訓練,而是要成為一名完全不同的運動員——一名終身運動員。”阿提亞博士寫道。
關于飲食營養,
我們確定的信息還太少
一方面談及健康飲食很容易陷入流派之爭,另一方面,阿提亞博士對于改善飲食是否能延長健康壽命的理論,持有懷疑態度。
即便如此,他依然認為,大多數人需要通過改變他們的飲食模式來調控代謝健康。
原則很簡單:不要攝入太多或者太少熱量、攝入足夠的蛋白質和脂肪、獲取所需的維生素和礦物質,避免大腸桿菌等病原體或汞鉛毒素。
至于,紅肉是不是致癌?碳水是不是有害?少吃是不是能長壽?牛油果是不是智商稅?這些在「相親相愛一家門」群里流傳的養生信息,事實上從未被營養學家們搞明白過,也可能永遠也都搞不明白。
總之,不要過度考慮營養問題了,放下糾結出去運動一下吧!
睡眠,是大腦最好的良藥
最后再淺談一下睡眠。
在馬修·沃克的著作中,對睡眠的功能和意義已經做出了全面的闡釋。
阿提亞博士在《超越百歲》的睡眠篇章,引用了馬修·沃克的許多觀點——睡眠與健康長壽之間具有強關聯性,包括認知健康、心血管疾病、代謝功能障礙,都與睡眠不足有關,預防阿爾茲海默癥重要支柱之一,就是改善老年人的睡眠。
所以不要熬夜,好好睡覺。“生前何必久睡,死后自會長眠”,可是你的不眠不休很大程度上加速了那一天的到來。
結語
《超越百歲》這本書,重新定義我們晚年的可能性——告別失能失智,一直生活自理直到生命的最后一刻,并消除了大多數人生命最后階段變得軟弱無能的假設。
說到這里,我對此書的解讀才進行到一半。
在本書的副標題“長壽的科學與藝術”中,我們談論了太久科學。那些體檢數據和行之有效的手法,的確能延長人的健康壽命,讓血糖、脂蛋白水平長期呈現「完美」狀態。
但問題是,我們的為什么要長壽?為什么要健康地活到死?答案可能就藏在「藝術」那部分。良好的關系、和諧的家庭、生活的意義、精神的支柱,這一切某種程度上可能比所有科學闡述都更重要。
在《品格之路》中,作者布魯克斯對“簡歷美德”和“道德美德”做出關鍵區分,“簡歷美德”是指我們在簡歷上列出的品質,比如學位、工作、成就等。而“道德美德”指的是當我們離開人世時,我們的朋友和家人對我們的評價。
在內心深處我們知道,如果人世間沒有所愛之人,眷戀之事,長壽之旅就會沒有清晰的目標和意義。無法讓人對漫長苦悶的老年充滿期待,健康長壽也就無從談起。
點擊卡片,預約精彩直播
以上內容包含廣告
長按復制ID, 添加好友, 申請加入
高中群管家微信號: guanjia0040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