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史有時竟總是那般驚人地相似,肖克差一點成為八路軍129師386旅旅長。
看到這里,有人會說,這不可能嘛!肖克是紅二方面軍的,129師是紅四方面軍改編的,怎么會有交集呢?這不是拉郎配嗎?
各位讀者朋友,先不著急下結論,筆者慢慢說來:
1936年7月2日,紅二軍團、紅六軍團長征到達四川甘孜地區,與紅四方面軍勝利會師。
根據中革軍委電令:紅二軍團、紅六軍團以及紅三十二軍(紅九軍團),合編組成中國工農紅軍第二方面軍。賀龍任總指揮,任弼時任政治委員,肖克任副總指揮,關向應任副政委。
隨后,紅二方面軍與紅四方面軍一起北上。
紅軍時期的肖克
1936年9月16日,到達甘肅岷州,由于紅四方面軍副總指揮兼紅三十一軍軍長王樹聲病重,再加上三大主力即將會師,準備在甘肅山城堡一帶聚殲胡宗南部主力。
大戰在即,軍中不能一日無將。
朱德總司令親自找肖克談話,讓他接替王樹聲任紅三十一軍軍長。
10月8日,紅軍三大主力在甘肅會寧會師。因部隊行動的輾轉變化,10月20日肖克才趕到紅三十一軍走馬上任。
11月16日至11月21日,肖克率部參加了山城堡戰役,此役,殲滅胡宗南部七十八師二三二旅和二三四旅兩個團,共殲滅和俘虜國民黨軍15000余人,繳獲槍炮無數。
山城堡戰役,紅一方面軍的紅一軍團、紅十五軍團,紅四方面軍的紅四軍、紅三十一軍,是主力作戰部隊。紅二方面軍,作為預備隊,監視、警戒青馬、寧馬。
可以說,肖克趕上了一個好時候,直接參與了山城堡戰役,這可是紅軍時期的最后一戰,意義非同凡響。如果,在紅二方面軍,他只能看著別人吃大餐,自己只能眼饞。
人生的機遇很重要,遇到就要抓住。
為什么這么說呢?這個紅三十一軍可不簡單,是紅四方面軍的五大主力之一。
紅三十一軍,最早編制可追溯至鄂豫皖蘇區的紅四軍第十二師,自成立起就是紅四方面軍的絕對主力。
1931年11月,改編為紅二十五軍第七十三師。1932年秋,隨紅四方面軍撤離鄂豫皖蘇區。
1933年7月,紅四方面軍在川陜蘇區立足站穩以后開始擴軍,以第七十三師為基礎,連同任瑋璋起義部隊擴編成紅三十一軍,軍長王樹聲、政治委員張廣才,全軍一萬余人,兵強馬壯。
1936年10月,肖克接手紅三十一軍時,可謂是精兵良將。軍政委是周純全(開國上將)、參謀長是李聚奎(開國上將)、政治部主任是王新亭(開國上將)。
一個軍的軍政主官,都是開國上將,這個配置絕對是無可比擬的優勢,超強天團。
而且下屬的師長、團長,也都是名將。例如:徐深吉(開國中將)、葉成煥(抗日名將)、聶鳳智(開國中將)、王近山(開國中將)等。
可以說,隨便拉個出來,都能把敵人打得落花流水。
而肖克領導的紅六軍團,與紅四方面軍會師時,只有三個團的兵力,3000余人。
徐總指揮,他非常重視部隊的軍事訓練,嚴格要求部隊按現代軍隊的標準來執行,使紅四方面軍形成了狠、硬、快、猛、活的戰斗作風。他的部下后來遍布各大野戰軍,都帶有明顯的“徐氏作戰風格”。
對于肖克來說,這是難得的一次機會,這么好的一支部隊,如果把握得好,后來必成大器。
左起:左權、彭德懷、朱德、彭雪楓、肖克、鄧小平
可是,上蒼不眷顧他。
1937年7月7日,盧溝橋事件爆發,抗日戰爭開始。7月9日,正在紅軍抗大學習,并任第一大隊大隊長的陳賡,被火速任命為紅三十一軍軍長。
看到這里,讓人非常唏噓,這就意味著陳賡接手紅三十一軍,成為改編后的掌舵人。
果然不出所料,1937年8月25日,中共中央革命軍事委員會宣布命令:中國工農紅軍改編為國民革命軍第八路軍,紅四方面軍改編為八路軍129師,下屬的紅三十一軍改編為八路軍129師386旅。
肖克與129師386旅,這支八路軍勁旅失之交臂了,也失去了與這支英雄部隊續寫傳奇的機會。
筆者認為,中央軍委和毛主席,讓陳賡任386旅旅長,有以下四點原因:
一是陳賡曾經在紅四方面軍工作過。
1931年10月,陳賡從上海來到鄂豫皖蘇區工作,先后任紅四軍第十三師三十八團團長,紅十二師師長。1932年9月,陳賡在一次戰斗中負傷。10月,陳賡離開鄂豫皖蘇區,前往上海治療腿傷。
正是由于陳賡在紅四方面工作過,與他們都很熟悉。而且紅三十一軍的前身,就是紅十二師,也是屬于自己的老部隊,熟人不少,便于開展工作。
紅軍時期的陳賡
二是陳賡能駕馭紅四方面軍的將領。
先看一下386旅的配置:
386旅,旅長陳賡、副旅長陳再道(后改為許世友)、政訓處主任王新亭、參謀長李聚奎。
771團團長徐深吉,政訓處主任吳富善,副團長韓東山,參謀長黃新友。
772團團長葉成煥,政訓處主任謝富治,副團長王近山,參謀長孫繼先。
以上這個名單,只有陳賡這樣的老資歷和性格,才能駕馭。
抗日戰爭時期的陳賡
三是將領的配置問題。
八路軍三個主力師,分別下屬兩個旅:
115師,343旅旅長陳光,344旅旅長徐海東。
120師,358旅旅長盧冬生(不久改為張宗遜),359旅旅長陳伯鈞(不久改為王震)。
129師,385旅旅長王宏坤,386旅旅長陳賡。
從以上名單可以看出,六個主力旅的旅長要合理配置,保證每個師都要有挑大梁的人。
四是軍事能力的問題。
陳賡,畢業于黃埔一期,黃埔三杰之一。參加過東征戰役,也救過校長的命,不然歷史就要改寫了。隨后,被黨組織派往蘇聯學習。歸國后,參加過上海工人第三次武裝起義、南昌起義。
長征途中,他率領的中央紅軍干部團,多次在危難時刻解救危局。長征到達陜北后,任紅一師師長,參加過直羅鎮戰役,以及紅軍的東征戰役、西征戰役。
陳賡的軍事才能,是有目共睹的,能扛起386旅這面大旗。
在華北抗日戰場的陳賡
那么,問題來了。如果讓肖克任386旅旅長,也能像陳賡一樣,把386旅帶得這么好嗎?
對于這個問題,筆者需要打個問號,答案是不一定。為什么呢?
一是沒有做帥才的才能。
以肖克的資歷,其實可以的。但在軍事才能上,是有點欠缺的。
他參加過南昌起義、湘南起義,跟隨朱老總、陳老總上了井岡山。
在井岡山時期,是紅四軍的主力干將之一。參加過井岡山革命根據地、中央革命根據地的創建。
1932年8月,肖克調任湘贛軍區,擔任紅八軍軍長。在這個時間,擔任軍級干部的開國上將恐怕沒幾個。可以說,肖克的起點是很高的。
1933年6月,肖克任紅六軍團軍團長。在1933年,當時擔任軍團長的都有誰呢?
紅一軍團長:林 彪(開國元帥)
紅二軍團長:賀 龍(開國元帥)
紅三軍團長:彭德懷(開國元帥)
紅五軍團長:董振堂(犧牲)
紅六軍團長:肖 克(開國上將)
紅七軍團長:尋淮洲(犧牲)
紅八軍團、紅九軍團、紅十軍團,是1934年才成立的。紅十五軍團,是1935年9月才成立的。
如此可見,肖克的這個履歷多么深厚,可以碾壓開國大將。
王震、肖克
據此按理說,他應該是斗爭經驗豐富,指揮部隊帶兵有方。可是,紅六軍團發展的不怎么樣。
紅六軍團從1933年6月成立,到1936年10月肖克離開紅六軍團,一直徘徊在3000余人左右。
當時紅六軍團領導班子的配置是:軍團長肖克,政治委員王震,參謀長李達,政治部主任張子意,下屬的紅十八師政治委員是甘泗淇。
王震,我軍著名的虎將。李達,我軍著名的軍事高參。張子意、甘泗淇,我軍著名的政工干部。
這樣的紅軍隊伍干部配置,絕對屬于天花板級別的,放眼整個紅軍都沒有,而且都是我軍的名將,為什么戰績平平,部隊發展不起來?
原因很簡單:軍事主官不給力,其他人有勁使不上。
肖克、甘泗淇
抗日戰爭時期,紅六軍團改編為359旅,在王震的率領下,發展的兵強馬壯,與386旅一樣出名。
正如電視劇《亮劍》所說:一個部隊軍事主官的性格和氣質,決定了這支部隊的氣魄。
如果這支部隊的軍事主官有魄力、有敢打敢拼的氣勢,那這個部隊打起仗來,就像狼一樣嗷嗷叫。
如果這支部隊的軍事主官平庸,那這支部隊也就沒有特點,也就是我們平常說的這句古話(將熊熊一窩,兵熊熊一個)。
舉個例子,對照一下:
1947年6月,徐向前從延安來到晉冀魯豫軍區。
此時,劉鄧率晉冀魯豫野戰軍主力挺進大別山,由徐向前主持晉冀魯豫軍區工作,并指揮山西戰場的作戰,專門對付晉綏軍。
而留給徐向前的只有當地五萬余地方武裝,這些新擴充組建起來的部隊不僅缺乏大規模的正規戰經驗,更缺乏對城市攻堅作戰的經驗,武器裝備也十分落后。
徐向前上任以后,全面整訓部隊,并實施在實際戰斗中錘煉部隊、提高戰斗力的治軍、練兵方法,短短一年時間內,先后組建了晉冀魯豫野戰軍第八縱隊、第十三縱隊、第十五縱隊,部隊發展到八萬余人,兵強馬壯。
這三個縱隊,在1949年2月組成解放軍第十八兵團,成為了解放全中國的一支主力兵團。太原戰役后,第十八兵團歸一野建制,參與了解放大西北的作戰,爾后又翻越秦嶺,解放成都,參與解放大西南的作戰。
這樣對比下來,一目了然。
因此,肖克適合做副手,服從指揮,聽從命令,撐不起一片天。
二是處理不好同志之間的關系。
1、沒有全局觀念
在1936年1月6日的芷江便水戰斗中,紅二、紅六軍團一起聯合作戰。
因敵情突然變化,肖克卻率領紅六軍團先行撤退。
而且并沒有及時通知賀老總指揮的紅二軍團,致使二軍團孤軍作戰,四面都是敵人。
在戰斗中,紅四師參謀長金承忠、十一團團長覃耀楚先后壯烈犧牲。迫不得已,紅二軍團各部隊,只能交替掩護撤出戰斗。
便水戰斗是紅二軍團、紅六軍團長征以來所打得最激烈的一場戰斗,敵我雙方傷亡都在千人左右。
由于紅二軍團、紅六軍團在戰術上配合不力,戰略上不夠協調,又未能及時切斷便水渡口,導致敵人越打越多,四面八方撲上來,預定殲敵計劃最后落空。
這次戰斗之后,任弼時在肖克當面拍了桌子。賀龍則說:這人不老實,靠不住。
2、肖克與賀龍的關系
關于肖和賀的關系,肖克在他的回憶錄里寫到:
我在南昌起義及二、六軍團會師前軍內通報及中外報刊上看到他的革命活動情況,深為敬佩。會師之后,兩軍團在研究軍事、政治和群眾工作,等等,交往甚多,為了便于工作,統一指揮,他與任弼時、關向應常要我住到二軍團。
抗戰初期我們又在一起工作一年多,關系是好的。雖然我們在個人性格、作風、愛好有不同,有時還發生不悅,但在大的方針政策和軍事行動是合作得好的。現在還要分開,而且要離開 120師,對賀及120師的戰友,深有惜別之意。
從上述這段文字可以看出:肖和賀的關系不是很好,相處的不是很融洽,甚至有些隔閡。
3、錯殺高志遠
1938年11月25日,中央軍委決定組建八路軍冀熱察挺進軍,在河北、熱河、察哈爾接壤的一帶建立抗日根據地,發展抗日武裝,牽制日軍一部分兵力。
八路軍冀熱察挺進軍和冀熱察區黨委領導班子如下:
八路軍冀熱察挺進軍
冀熱察挺進軍司令員兼政治委員:肖克
冀熱察挺進軍參謀長:程世才
冀熱察挺進軍政治部主任:伍晉南
冀熱察區黨委
冀熱察區黨委委員:馬輝之、肖克、吳德、姚依林、張明遠、李運昌、李楚離
冀熱察區黨委書記:馬輝之
在此基礎上,成立冀熱察軍政委員會,統一領導冀熱察地區的黨、政、軍等一切工作 。八路軍冀熱察挺進軍和冀熱察區黨委,都受冀熱察軍政委員會的統一領導。
冀熱察軍政委員會
冀熱察軍政委員會委員:肖克、宋時輪、鄧華、伍晉南、馬輝之
冀熱察軍政委員會書記:肖克
從以上干部任命,可以看出,肖克是絕對的一把手,中央給予了一個戰略區的高級配置。
然而,事與愿違,本來是派肖克去打開冀熱察地區抗日局面的。
但不幸的是,兩年時間內,不僅沒有發展起來冀熱察抗日根據地,反而丟掉了原來的冀東抗日根據地,生存都是問題,最后不得不撤銷冀熱察挺進軍建制,編入晉察冀軍區。
高志遠
最主要的原因是錯殺了冀東抗日將領高志遠。
關于是否處理高志遠的問題上,宋時輪、鄧華與肖克產生分歧。
據當年冀東抗日聯軍排長王俊昌介紹:“宋時輪與鄧華因為板城會議上不支持肖克的意見,特別是宋司令堅持不能殺高志遠,肖克他倆還差點動起槍來。最后因為肖克是從延安派來的,權力和職務都比宋司令大點,就把宋司令解除軍職,鄧華則要求帶一部分隊伍到雁北開辟地區去了。”
宋時輪迫不得已,于1940年初回到了延安。1940年3月,鄧華被任命為晉察冀軍區第五軍分區司令員兼政治委員。
宋時輪、鄧華等人的離開,基本可以說標志著全盤皆輸。冀東地區,原本就屬于八路軍第四縱隊的,應該團結領導班子,共謀抗日斗爭大業,而不是拆臺散伙。
宋、鄧二人的離開,徹底削弱了冀熱察地區抗日斗爭的領導力,對冀熱察地區干部抗日斗爭的信心也是一種損傷,只有擰成一股繩,才能干成大事。人心不穩,何以成器!奈何,奈何!
從以上事情就可以看出,團結就是力量,和同志們處理好關系,才是革命事業興旺的前提。
人際關系的處理很重要,不僅能團結班子,也能提高部隊的戰斗力,形成一種良好的氛圍。
結束語:
以上可以看出,即使把386旅讓肖克帶,也許就和冀熱察挺進軍是一樣的結局。
筆者非常佩服教員的高瞻遠矚,知人善用,合理用將。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