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于共和國十大元帥,毛主席對他們每人都有一段精彩的評價。如“陳毅是個好同志”,又如“榮臻同志,那可是個厚道人”,而“諸葛一生唯謹慎,呂端大事不糊涂”指的就是葉劍英元帥。
南昌起義的領導人名單,葉劍英并未列入其中,因為他沒有直接參加南昌起義,但他卻是起義的大功臣,這是為何?
葉劍英是廣東省梅縣人,曾在當時中國最進步、最新式的軍事院校——云南講武堂學習,擔任過護衛孫中山先生的海軍陸戰隊營長,他還是黃埔軍校的籌建者和教授部副主任。
南昌起義之時,葉劍英任第四軍參謀長。葉劍英隨師返回武漢后,武漢的形勢日益惡化。1927 年7月15 日,汪精衛悍然舉行 “分共”會議,公開背叛了孫中山的國共合作政策,投靠蔣介石,大肆屠殺共產黨人和革命群眾,這使葉劍英又一次受到了反面教育,更加相信只有共產黨才能救中國。
葉劍英根據黨的指示,繼續當好張發奎、黃琪翔的 “參謀長”,于7月下旬來到九江。在廬山的汪精衛秘密策劃以第二方面軍總指揮張發奎的名義,通知賀龍、葉挺上廬山開會,命令賀、葉部隊到九江南昌之間的德安一帶集結,陰謀以三個軍的兵力進行圍攻。葉劍英及時把汪精衛等人的密謀告訴了賀龍、葉挺,使汪精衛的反動陰謀成為泡影。
這是葉劍英多次在中國革命的關鍵時刻挺身而出的第一次。
南昌起義成功后,張發奎失去了總兵力的三分之二,自知自己的余部1萬多兵力不是賀龍、葉挺的對手,接到汪精衛 “進剿”起義軍的命令后,他左右為難,急忙召集所部高級將領商討兩全之策。葉劍英為幫助起義軍解決追兵之憂,及時獻上“力主不追”的計策。
他對張發奎說:“依我之見,我們還是開往廣東,不追葉、賀為好。”
接著,他分析面臨的局勢,大講“力主不追”的道理:“總指揮早就想南下廣東,重舉總理革命義旗,目前正是極好時機。對我們來說,眼前這步棋擺得很清楚,唐生智說調湘鄂之兵攻打南昌,朱培德說從武漢繞道吉安去指揮部隊。我看,這些都是墻上畫餅,中看不中吃。您想想,那湘鄂之兵,如若調到南昌,尚需時日。朱培德從武漢至吉安也非朝夕便可。這樣一來,幾路兵馬,豈不是空的?真正落在實處的,是總指揮的部隊。總指揮的部隊現在只剩6個團了,若用這 6個團的兵力去追剿葉、賀,不是杯水車薪嗎?”
葉劍英見張發奎心有所動,便繼續說:“依我之見,總指揮照樣發兵,只是虛張聲勢。原來盤踞在廣州的陳銘樞雖與李濟深對立,但他的部隊如今已退回潮汕,廣東仍是李濟深的天下。據可靠情報,葉、賀已指揮部隊南下直取廣東,若葉、賀入粵,李濟深必然要調兵去打。而一打起來,他必定招架不住,到時,我們便可打起援師的旗號,趁機將部隊拉入廣東,坐山觀虎斗,從中漁利。這樣做,即使汪、唐歡心,也不傷我之元氣。比起跟在葉、賀屁股后面打,是兩敗俱傷,要勝一籌。否則徒耗兵力不說,即使追上葉、賀,我們仍無立足之地,談何北伐統一。”
張發奎一聽,覺得葉劍英說的這些正符合他早就想占據廣東的心愿,連連說道:“劍英言之有理。”其實,他要尾追,也并非出于本心,而是想借機南下廣東,擴充實力,別有所圖。再者,葉、賀參加南昌起義,使他的第二方面軍損失過半,自知靠尚存的兵力難操勝券。還有,賀、葉對自己多少還是擁護的,他們成敗與否,對己都是有利也有其弊的。成功了,也許自己仍會有一席之位;失敗了,賀、葉的殘兵敗將仍可憑自己的聲望找回到自己的隊伍里來。
于是,張發奎采納了葉劍英的“妙策”。
也就是說,葉劍英在南昌起義發動前和起義軍撤出南昌城后,利用自己的身份,一是巧妙地化解了賀龍、葉挺的部隊被包圍消滅的風險,二是使起義軍在沒有多少追兵的情況下,打開了南進的道路。就這兩件事,足以說明葉劍英是南昌起義的大功臣,也為他日后成為共和國元帥奠定了基礎。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