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什么是紅衛兵?
所謂紅衛兵,是指在文化大革命極“左”思潮支配下,由大學、中學的學生自發成立的群眾組織,也指其成員。廣義的紅衛兵,泛指所有佩戴“紅衛兵”袖標的各種團體,包括工人、農民、軍事院校的學員和機關、文藝團體的工作人員等。
紅衛兵的典型著裝是,頭戴綠軍帽、身著綠軍裝、腰束武裝帶、左臂佩紅袖標、手握紅寶書。
后來,小學和初中低年級學生也模仿紅衛兵成立了“紅小兵”組織。在著裝上也模仿紅衛兵,只是袖標上寫著“紅小兵”三字。
紅衛兵的宗旨是,打倒“走資本主義道路的當權派”、“資產階級反動權威”和“資產階級保皇派”。
他們常常高喊“革命無罪,造反有理”等口號,到處張貼大字報,搞大批斗;揪斗各類想要打倒的各級當權者和權威專家,沖擊各級黨政機關;到處搞“大串連”,”到處“破四舊”、“抄家”,等等,過程中常常伴隨著“打砸搶”行為。
紅衛兵運動給黨、國家和人民帶來了嚴重內亂,造成了極大的破壞和負面影響。尤其是在“破四舊”運動中,對文物書畫的破壞是巨大的,難以挽回的,令人痛心疾首。
二、第一個紅衛兵組織產生在哪兒
全國第一個紅衛兵組織,于1966年5月29日在清華大學附屬中學成立。這個紅衛兵組織的成立與張貼大字報有關。
《五一六通知》發布之后,清華大學附屬中學的學生們受到影響,也在學校里張貼了一張大字報。不過,卻受到校方的阻止。當時學生們非常苦惱,認為學校干擾那場特殊運動的進行。
5月29日,恰好是星期天,這天晚上,清華大學附屬中學的七八位高年級學生,在圓明園遺址的一個小山坡上聚集討論,一致決定使用“紅衛兵”的名字來署名大字報。恰在6月1日,中央人民廣播電臺向全國廣播了北大聶元梓等人的大字報。清華附中的學生們深受鼓舞,于是,6月2日,清華大學附屬中學就張貼出了100多人簽名的“紅衛兵”的大字報,支持聶元梓。
清華大學附屬中學的紅衛兵,也得到了北京很多學生的支持與紅衛兵的署名。6月8日,人大附中、北京四中的一批學生前往清華大學附中,支援紅衛兵。當天晚上,共青團派出工作組進駐清華大學。6月9日,工作組宣布支持清華大學附中的紅衛兵,那些反對紅衛兵的校領導都“靠邊站”。因為一些校園事務,紅衛兵與工作組產生了矛盾,于是開始反擊工作組。他們先后張貼了三篇大字報,分別是《論無產階級的革命造反精神萬歲》、《再論無產階級的革命造反精神萬歲》、《三論無產階級的革命造反精神萬歲》。這些大字報被《人民日報》、《紅旗》等主流媒體全文轉載。于是,紅衛兵口號逐漸被人們所熟知,紅衛兵運動也逐漸由校園走向了社會。
1966年9月之后,清華附中的紅衛兵運動被大學生所取代。清華大學的學生們成立了新的紅衛兵組織,叫“井岡山兵團”,負責人之一就是名噪一時的紅衛兵五大頭目之一的蒯大富。
此后局勢迅速發展,全國大、中學校學生紛紛起來造反,反對學校黨委或支部的領導,反對工作組,很多學校的教學工作陷入癱瘓或基本癱瘓,校領導受到公開批判。
三、紅衛兵的結局如何?
紅衛兵組織不斷發展壯大,經歷了3次高潮。尤其是毛澤東八次接見紅衛兵后,發展更為迅猛,估計全國投入文革運動的“紅衛兵”多達1000萬人以上。
1966年10月,紅衛兵作為一個新興的政治勢力,登上了歷史舞臺,發揮了沖鋒陷陣的先鋒作用。1967年,學生被要求復課鬧革命,加之工宣隊、軍宣隊相繼進駐學校等單位系統,紅衛兵活動逐漸停息。1968年,造反派實行大聯合。隨著紅衛兵代表大會的召開,作為“文革”中一個政治組織的紅衛兵被不斷邊緣化,逐漸退出了“文革”舞臺的中心。
1979年10月,紅衛兵組織被中共中央宣布正式解散。各地結束紅衛兵組織活動的同時,紅小兵活動也結束。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