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作者簡介
趙月明,長白山自然保護管理中心(長白山科學研究院)森林保護工程師,吉林大學生物化學與分子生物學在讀博士,吉林省E類人才,中國人與生物圈國家委員會首批“青年人才計劃”獲得者。主要負責長白山世界地質公園和長白山世界生物圈保護區的科普宣教和對外交流工作,發表論文5篇,參與編寫著作4部,獲得專利3項。
通信作者簡介
孫文燕,中國地質科學院高級工程師,博士研究生,研究方向為地質遺跡調查、評價與保護,地質公園申報、規劃、建設。主持過10余項地質公園信息管理、地質公園申報與科普、地質遺跡調查等項目,作為主要編寫人參與編寫系列國家地質公園管理法規和技術標準文件,指導國家地質公園規劃建設。發表論文20余篇,其中第一作者(通信作者)論文5篇。參與出版地質公園領域科普著作2部(前三作者),獲得福建省科技廳與中國地質學會科普獎。
>天池盛景 視覺中國/供
“龍形蟠大野,云氣撼滄溟。水瀉雙流白,天開萬古青”(〔清〕沈承瑞《長白山》)。2024年, 長白山入選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世界地質公園名錄,它以罕見的地質遺跡、獨特的森林生態系統、豐富的野生動植物資源、悠久的歷史文化,以及健全的旅游服務、科普教育、應急救援等基礎設施為突出優勢入選。
長白山世界地質公園位于中國吉林省東南部,總面積2 723.832平方千米,森林覆蓋率95.56%,以火山、構造侵蝕和流水侵蝕地貌為主。以長白山主峰為中心,分布有巨型復式火山錐、傾斜熔巖臺地和熔巖臺地。長白山世界地質公園擁有保存完整和極具代表性的溫帶原始森林生態系統,因其地質構造的特殊性和地理位置的特定性,呈現出世所罕見的山地植被垂直分布帶,是北半球同緯度帶物種非常豐富的地區之一。這里氣候多變,可謂是“一日觀四季,十里不同天”,形成了獨特的地理景觀和氣象景觀。
長白山火山
——巨型復式火山錐與火山口群
如果有機會來到長白山世界地質公園,不妨仔細觀察那些火山口和熔巖臺地,感受那段悠久而壯麗的地質歷史。長白山不僅是一處自然奇觀,也是一座巨大的自然實驗室,為我們提供了寶貴的科學研究對象。通過對長白山火山的研究,我們可以了解地球的過往,并預測未來可能發生的地質活動。
長白山火山群由數百座火山錐和廣闊的熔巖臺地組成,規模宏大。這里有三個主要的噴發中心:天池、望天鵝和炮臺山。火山活動在這里經歷了三個主要的巖漿噴發階段,即玄武巖造盾、粗面巖筑錐和堿流巖封頂。
長白山的形成受東北亞板塊體系影響,與太平洋板塊的俯沖和東亞大陸裂谷系有著密切關系。長白山火山群形成于板塊內部,是一個巨型層狀復式火山。歷史上,這里經歷了多次噴發,現在處于休眠狀態,依然是一座活火山。
長白山世界地質公園內有380余個火山口,200多座由斯通博里式噴發形成的小型玄武質火山錐,以及夏威夷式噴發形成的小型堿流質火山盾。這些火山不僅在中國,在整個東亞地區都是數目最多、密度最大、火山巖分布最廣的火山群。
長白山火山群的存在對科學研究具有重要意義。它們幫助科學家揭示了中國東部新生代火山的形成機制。研究這些火山的噴發歷史和巖漿活動,可以了解地球內部的動力過程,以及板塊運動如何影響火山活動。
想象一下,數百萬年前,長白山的火山口中巖漿噴涌而出,熔巖流淌,形成了如今我們看到的壯麗景觀。現在的長白山雖看似平靜,而地下仍可能蘊藏著火山的活力。每一個火山錐、每一塊熔巖臺地,都是地球歷史的見證者,記錄著地球上發生過的劇烈變化。
長白山天池——三江之源
>長白山天池 王繼超/攝
長白山天池不僅是中國和朝鮮界湖,也是自然界一大奇觀。這個火山口湖被16座高山環繞,猶如一塊鑲嵌在群山中的藍寶石。天池是中國境內面積最大、海拔最高的火山口湖,湖面海拔達到2 194米。
天池平均水深為204米,最深處可達373米,湖水總蓄水量達到20.4億立方米。這個湖泊的形成可以追溯到5 ~ 6萬年前的天文峰期噴發,當時的火山噴發后,積水逐漸匯集,形成了天池。后來,在千年大噴發中,天池的湖水再次注入,清澈碧藍的湖水如同一塊天然寶石,令人驚嘆。
天池不僅是一個自然景觀,也是一個重要的地質遺跡。作為一個典型的破火山口湖,天池記錄了長白山火山噴發和演化歷史。科學家們通過研究天池及其周邊的地質結構,能夠了解火山的形成和演變過程。
此外,天池周圍山峰林立,云霧繚繞,景色變幻莫測,每一刻都有不同的美景。站在湖邊,你可以看到遠處的山峰在云霧中若隱若現,仿佛置身仙境。這種自然美學和欣賞價值,使天池成為游客和攝影愛好者的理想目的地。
從天池流出的乘槎河是天池唯一的出水口,也是中國松花江、圖們江和鴨綠江三大水系的源頭,因此被稱為“三江之源”。站在乘槎河邊,可以感受到這條河流的壯麗和它所孕育的生命。乘槎河不僅是地理上的奇觀,更是長白山地區生態系統的重要組成部分。
長白瀑布——自然的樂章
在天池北側,有一處令人嘆為觀止的景觀——長白瀑布。瀑布位于長約1 250米的乘槎河盡頭,水流從高高的斷崖處飛瀉而下,形成了一個落差達68米的壯觀瀑布。水流奔騰而下,如同銀河從天而降,浪花四濺,煙霧繚繞,宛如一幅絕美畫卷。
長白瀑布的形成與這里的地質構造有著密切關系。乘槎河的水流流經此處時,被一條橫向延伸的斷裂截斷,沿著斷裂面從高處跌落到低處。這種地貌使得水流如同萬馬奔騰,形成了“銀河落下千堆雪,白浪飛流萬縷煙”的壯麗景象。
站在瀑布前,可以感受到水流的巨大力量和大自然的波瀾壯闊。瀑布的水霧在陽光的照射下,有時會形成美麗的彩虹,讓人感受到大自然的神奇與美妙。無論是在炎熱的夏季還是寒冷的冬季,長白瀑布都有不同的魅力。夏天,瀑布水量充沛,水流聲陣陣,令人心曠神怡;冬天,瀑布結冰,形成冰瀑,晶瑩剔透,宛如仙境。
長白瀑布不僅是自然的杰作,也是地質學重要的研究對象。通過研究瀑布的形成和周圍的地質結構,科學家們得以了解地球內部的動力過程,以及斷層和水流對地貌的影響。
>長白瀑布 宿光明/攝
聚龍溫泉群——地熱的恩賜
長白山世界地質公園范圍有數十個地下熱水溢出點構成的溫泉群,其中最具代表性的是聚龍泉。聚龍泉是一個高熱火山自溢溫泉,在大約1 000多平方米的范圍內有47個泉眼。這里的泉水溫度平均為70℃,最熱可達82℃,每天涌出的熱水總量達6 500噸。泉水的pH 值在7.5 ~ 7.7之間,含有硫化氫和偏硅酸等多種物質,具有很高的康養價值。
聚龍溫泉不僅是一個自然奇觀,也是科學研究的寶貴資源。溫泉水的溫度和化學成分的變化,是監測長白山火山活動的重要指標。通過研究這些變化,科學家們得以預測火山活動,確保周圍居民和游客的安全。此外,溫泉的康養價值也吸引了大量游客前來體驗和療養。
到了冬季,周圍群山被厚厚的白雪覆蓋,而聚龍泉的溫泉群依舊熱氣騰騰,煙霧繚繞。溫泉的熱氣與冰雪的冷冽形成鮮明對比,周圍的霧凇景象更是美不勝收。這種奇特的自然景觀,讓人們在寒冷的冬季也能感受到大自然的溫暖和神奇。
> 聚龍溫泉群 宿光明/攝
火山碎屑峽谷——大自然的力量
在長白山壯麗的熔巖臺地上,隱藏著兩條極具特色的峽谷——錦江峽谷和鴨綠江峽谷。它們的形成可以追溯到一千年前的一次巨大的火山爆發,當時產生的大量火山碎屑流狀堆積物填充了原有的溝谷和凹地。隨著時間的推移,這些堆積物在流水沿著節理和裂隙的侵蝕下,形成了如今罕見的火山碎屑峽谷地貌。
錦江峽谷位于長白山火山口西約20千米的熔巖臺地上,峽谷的平均寬度為100米,最寬處可達300米,平均谷深87米,最深處達到160米。峽谷最壯觀的部分延綿達4 000米,兩壁由千年大噴發形成的火山碎屑流堆積物、浮巖和火山灰構成。在流水沿節理和裂隙的切割,以及各種剝蝕作用的共同作用下,形成了這條罕見的“V”字型深切峽谷。峽谷底部和兩側是浩瀚的原始森林,古樹參天,巨石錯落,呈現出一種原始而壯麗的景象。峽谷中的火山碎屑構成了形態各異的微地貌景觀,千姿百態,令人嘆為觀止。鴨綠江峽谷則位于長白山南坡的原始森林中。峽谷全長約1 000米,寬200余米,深170余米。沿著江水逆流而上,峽谷兩側矗立著奇峰怪石,各種形態的“石柱”和“石林”在谷中拔地而起。
鴨綠江峽谷的形成過程與錦江峽谷相似,兩壁的火山碎屑物由于差異侵蝕和溶液的膠結作用,形成了堅硬的微地貌景觀。這些獨特的地質景觀展現了大自然的鬼斧神工。
無論是錦江峽谷還是鴨綠江峽谷,它們都展示了大自然的力量和美麗。在這里,可以感受到地球歷史的滄桑巨變,體驗大自然的壯麗與奇妙。每一處景觀、每一個細節,都訴說著一千年前那次火山爆發的故事,以及流水和時間如何雕刻出今天的壯麗峽谷。
>錦江大峽谷 王繼超/攝
谷底森林——生命的奇跡
谷底森林是長白山的一大奇觀,位于一個陡峭而深邃的U 型谷中。這個溝谷是由谷底的凝灰巖垮塌而形成的,三壁陡峭直立,深度達百米。溝谷長約2 500 ~ 3 000米,寬200 ~ 300米,兩壁高達70米。二道白河沿著溝谷流動,切割出了如“一線天”等景觀。
谷底森林所在區域發育于冰場期的熔結凝灰巖中。關于谷底垮塌的原因,存在多種爭論。第一種觀點認為是二道白河的溯源侵蝕,加上柱狀節理的垮塌,使得溝谷不斷擴大并向火山口方向發展;第二種觀點認為是冰川作用,末次冰川在此處切割挖蝕所成;第三種觀點則認為是下部存在的熔巖通道垮塌,整體陷落形成了谷底。
無論何種原因,這里都形成了一個獨特的生態系統。谷底被茂密的植被覆蓋,森林參天。在這里,可以看到巨石錯落有致的景象,還有大量的樹包石現象。這些樹木頑強地生長在石頭上,展示了植物的強大生存能力和神奇的自然法則。
谷底森林不僅是一個自然奇觀,也是一個展現大自然力量的地方。站在谷底,可以感受到大自然的偉力和它的創造力。無論是高聳的森林,還是獨特的地質結構,都讓人嘆為觀止。漫步在這個森林中,會發現每一棵樹、每一塊石頭,都在訴說著大自然的故事。
這里不僅適合科學家研究地質和生態,也吸引了許多游客前來探險和觀賞。如果有機會來到長白山,一定不要錯過這片神奇的谷底森林。站在溝谷邊緣,俯瞰深谷中的森林,會感受到一種心靈的震撼和敬畏。
>谷底森林 宿光明/攝
植被垂直分布帶——資源的寶庫
長白山獨特的地質構造和地理位置,造就了其火山錐體顯著的山地植被垂直分布帶。在垂直高差超過2 000米、水平距離50千米的范圍內,長白山濃縮了從北半球溫帶到北極圈2 000千米的生態景觀和植被類型,成為數千物種繁衍生息的樂園。
從海拔720米到2 700米之間,長白山展示了四個獨特的植被垂直分布帶:最下層是針闊葉混交林帶,這里樹木茂密,高大挺拔,春夏時節綠意盎然,秋季則被五彩斑斕的葉子裝點得如同畫卷;往上是針葉林帶,這里的森林以針葉樹為主,四季常綠,給人一種寧靜祥和的感覺;再往上是岳樺林帶,又稱矮曲林帶,在這個海拔區間,樹木開始變得矮小而彎曲,形成了一片獨特的景觀。岳樺林帶的春夏充滿生機,而秋天則被金黃色的岳樺葉子點綴,顯得格外美麗;最高的植被帶是苔原帶,又稱低矮灌木林帶,這片區域的植物低矮而稀疏,但在它們的周圍卻展現出一種粗獷而獨特的美,苔原帶的夏天,苔蘚和地衣覆蓋著地面,形成一片綠色的地毯;而冬季,這里則被厚厚的積雪覆蓋,顯得靜謐而神秘。
長白山的生態景觀隨著海拔和季節的變化而變化,形成了一幅多姿多彩的自然畫卷。春夏時節,山野間翠綠和墨綠交織,充滿了生機;秋季,紅、綠、黃等顏色交替,仿佛給大地披上了一層濃艷的彩妝;冬季的長白山,則是一片銀裝素裹,冰雪覆蓋下的景色別有一番韻味。
四季變換,景色美不勝收。無論是在春夏的綠意盎然中漫步,還是在秋季的五彩斑斕中徜徉,亦或是在冬季的雪景中靜靜觀賞,長白山都能讓人感受到大自然的壯麗和美妙。它不僅是一個自然景觀的寶庫,也是一個生物多樣性的典范,展示了大自然的無窮魅力。
>長白山原始森林 宿光明/攝
歷史文化——歲月的痕跡
長白山不僅是一座自然奇觀,也是56個民族中滿族的發祥之地,被滿族及其先民奉為神山。滿語稱“果勒敏珊延阿林”,意思是“長白山”。歷史上,長白山被稱為“不咸山”。《山海經·大荒北經》記載:“東北海之外……大荒之中,有山名曰不咸,有肅慎氏之國。”清朝康熙十六年(1677年),康熙皇帝下令:“長白山發祥重地,奇跡甚多,山靈宜加封號,永著祀典。”自此,清朝對長白山實行了長達200余年的封禁政策,使得這里長年鮮有人涉足,朝廷對這里的地形、地名知之甚少。
1908年,奉天候補知縣劉建封率隊首次全面踏勘長白山,尋找圖們江、鴨綠江和松花江的源頭,揭開了長白山的神秘面紗。他繪制了第一張《長白山江岡全圖》,并撰寫了第一部長白山文化專著《長白山江岡志略》,將長白山的地形、地貌、歷史、文化完整地展現給世人。
長白山作為中華民族“多元一體”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擁有深厚的歷史文化底蘊。這里保存有中國東北地區唯一的山祭遺存——“長白山神廟遺址”。這種山祭遺存見證了滿族對長白山的崇拜和祭祀傳統,是研究滿族文化的重要資料。除此之外,長白山還有體現森工精神的“森林號子”,這種勞動號子展示了東北林區工人們在艱苦環境中的工作生活方式和精神面貌。女真八大部落之一的訥殷部遺址“訥殷古城”也位于此處,這座古城見證了女真族的興衰和變遷,是了解東北地區歷史的重要遺址。
長白山世界地質公園以其獨特的自然景觀、豐富的生物多樣性和深厚的文化資源,成為了人們探索自然奧秘、體驗民族文化的理想之地。這里的每一座山峰、每一條河流都訴說著地球演化的故事,每一片森林、每一片草地都展現著生命的奇跡。讓我們珍惜這片神山圣水,保護好這份大自然的饋贈,讓長白山的美麗成為永恒。
>訥殷古城 王繼超/攝
作者: 趙月明 孫文燕 張榮杰 孫宏起 孫小宇
編輯: 張佳楠
排版: 張佳楠
審核: 刁淑娟
官網: https://kpwhbjb.cgl.org.cn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