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是一個文化傳播最快、最便捷的大時代,人人都可以成為傳統(tǒng)文化的傳播者。薄維常說,“我最大的幸運是趕上了一個好時代,時代賦予許多機會,成就了很多人,其中也包括我。”
說起薄維,或許有些人感到陌生,但屬于古玩圈子里的人對他或多或少還是有所了解的。薄維,家族四代收藏、薄氏珍寶館館長、藝術設計家、書法家、文物鑒賞家,北京創(chuàng)智時代商學院藝術顧問,在全網(wǎng)各大短視頻自媒體平臺擁有百萬粉絲,成為古玩收藏垂直領域里主流播主,其主打短視頻號“薄氏珍寶”更是他個人形象展示的IP。他制作的短視頻內(nèi)容寓教于樂,帶給觀眾的不只是干貨,更有一份快樂。故此他把快樂收藏當做人生的格言,收藏并快樂著,為大眾收藏愛好者普及民間文物藏品文化。
薄維生于天津,長于天津,打他曾祖父那輩人就開始專業(yè)搞收藏,傳到他父親這代人,更是一生癡迷于古玩收藏。因家庭環(huán)境熏陶,從小耳濡目染,自幼時起便收藏煙殼,到后來醉心于收藏郵票。父親每每收到精美藏品,都會與其家人分享,這讓他和母親也逐漸開始認知古玩。父親對收藏樂此不倦,使得薄維對于老物件有種特殊的感覺。因歷史緣故,文革前期家中宅院里偷偷埋下些許古董,尚在玩童時期的他,時不時便能在院子里挖出歷史悠久的文物,挖寶成為他成長中的一大樂趣,無形之中啟蒙著他對民間文物的感悟。
可以說,薄維的成長一直有古董的陪伴,即便家中一貧如洗,而嗜好收藏古董如命的父親全然不顧家庭的拮據(jù),依舊拿出每月微薄的薪金來購置鐘愛的老古董,從而讓家中的生活變得一發(fā)困難。曾不止一次見到過父母為收藏為柴米油鹽而起爭執(zhí)時,年幼的他心底默默發(fā)誓將來定要出人頭地,改變家中的困境。
在他記事開始,薄維親眼目睹并見證了社會的變遷。國家從計劃經(jīng)濟逐步轉型為市場經(jīng)濟時,他的母親敏銳嗅到了一股潛在的機會。母親一次大膽的練攤,從而改變了一家人的命運。由此薄維父母正式踏上了古玩的江湖道路,成為天津沈陽道與北京潘家園第一批古玩商,為薄維后來專業(yè)從事古玩埋下了伏筆。
求學時期的薄維有幸參與到經(jīng)濟發(fā)展的浪潮中,加上他對古玩的熱愛與悟性,讓他由稚氣未脫的少年成長為潘家園練攤的小伙,再到多年之后成為古玩界的中年收藏家。
北京潘家園古玩市場從無到有,自發(fā)市場一步步成為古玩界的風向標。他的人生夢想在北京啟程,時至今日,他已是從業(yè)古玩收藏33載的老人。他不斷地創(chuàng)造屬于自己的奇跡,跟隨著時代的脈搏起起伏伏。潘家園是他事業(yè)的起點,也注定是事業(yè)未完的終點,至今他仍輾轉與潘家園,為新的生活不斷拼搏著。幾十年間,他和潘家園古玩市場有著太多的故事,在他身上更有著古玩人的堅韌與執(zhí)著,他的職業(yè)生涯中,有小我,更有大我,因為堅守做人的底線,從而為自己贏得了最為寶貴的財富,那便是信譽,誠字值千金,這個誠字不僅體現(xiàn)在他對朋友,更體現(xiàn)在他對客戶上。
古玩行實則是個講故事的地方,古玩人一生都是在跟形形色色的人打交道,聽不同人講故事,并且與不同的人講故事。不過有些人會講故事,有些人不大會講故事罷了,因為神秘,從而多了幾分色彩。薄維是一個擅長講故事的人,憑著自身的學識,讓他練就了一雙火眼真睛,他的誠,從而幫助不少藏友規(guī)避收藏的雷區(qū),挽回了巨大金額的損失。他的誠,同樣也幫助了一些生活面臨危機藏家的實際困難。
古玩兜兜轉轉走向何方,或許在薄維身上可以更為直觀看到想要的答案。當面臨如何平衡收藏與生活的關系時,不少人屬于當局者迷,陷入其間而無法自拔。薄維在《聞物知命》這本圖書中則給出的觀點可謂真知灼見,人生莫要一味的做加法,而應該在適當?shù)臅r候為自己做減法,懷有宏遠的目標歷經(jīng)千辛萬苦努力后仍未實現(xiàn),內(nèi)心自始至終陷于掙扎的泥潭,放不下,不甘心,或許與自己和解才是圓滿的修行。
《聞物知命》是一本詳實記錄薄氏家族四代人收藏史的長篇紀實文學題材的作品,全書洋洋灑灑四三十萬字,以小說的筆鋒來忠實記錄了薄氏家族四代收藏經(jīng)歷,書中有許許多多的見聞是外人無從知曉的收藏軼事,真實可信的內(nèi)容,記錄生活,還原特定時代下社會的原本色彩,給人以人間清醒的閱讀體驗感。
在收藏道路上,薄維一直屬于頗頗順利的古玩贏家,善用智慧接住破天富貴而不浮躁,更能夠耐得住古玩人的寂寞,讓經(jīng)歷沉淀為個人的文化涵養(yǎng)。從九十年代奇思妙想做文創(chuàng),再到后來創(chuàng)辦小提琴廠,風光時,為歐美古董商成批的采購傳統(tǒng)藝術工藝品,低谷時,遭朋友與團隊一次次背叛。利益面前,往往最考驗一個人心。而書中金哥這般人物的存在,讓我們感受到不一樣的人性光輝。隨著時代變遷,潘家園古玩市場也在時代中激蕩,薄維在大時代下披荊斬棘,不斷改變思維,放棄在潘家園實體店鋪經(jīng)營,從而轉型為古玩教育與收藏文化的推廣。從先前圖文自媒體,他抓住了一波信息流。而后迎來短視頻崛起的歷史節(jié)點,他再一次抓住機會,入局短視頻平臺,突破層層困難,堅持自己最初的發(fā)心,從而讓自己在短視頻年代始終穩(wěn)步發(fā)展,其秘訣靠的就是一個誠信。
依靠短視頻自媒體,再一次成就了薄維,他的影響力不僅在圈里赫赫有名,更為圈外人所知。互聯(lián)網(wǎng)技術將他在收藏界推向了一個全新的高度,他自始至終緊守道德的底線,從未敢逾越,他深知水能載舟亦能覆舟,花無百日紅,沒有誠信永遠是走不遠的。
為賦能“薄氏珍寶”品牌的發(fā)展,他頗為良苦用心。開展粉絲線下見面交流會,在線上平臺為粉絲免費鑒寶,偶有直播時加價百分之十收藏讓愛好者撿漏,保真、低價是他為自己定下的規(guī)矩,也是他直播間的流量密碼,這一切都是以誠信為根基。
作為傳統(tǒng)文化的傳播者,薄維邀請著名詞作家車行為其譜寫致敬家族收藏文化的歌曲。歷時兩年時間,車行終于為他送上了一份滿意的答卷,一首京腔京韻的歌曲《薄氏珍寶心中藏》猶如春日一聲驚雷問世了。時隔一年后,《薄氏珍寶心中藏》的音樂短片被創(chuàng)作出來,得以有機會與眾人相見,這是承載著家族信譽和個人信仰的作品,傳遞出他對收藏的態(tài)度。
時值知天命的年紀,為了彌補心中那份未入黨的缺憾,他選擇去延安黨校接收黨建教育,用紅色知識來洗禮余生。
薄氏珍寶館藏品約有一萬余件,其中不乏國寶級的珍貴藏品,諸如西周青銅盤、清掐絲琺瑯紫檀紅珊瑚樹、清和田玉八臂觀音、白發(fā)石、民國時期一對鹿角椅、民國紅豆杉家具一套等,有九件藏品入選《民藏國寶檔案》,數(shù)件藏品先后入選中國郵票題材。館中每一件藏品都有不為人知的故事,《聞物知命》這本書為讀者講述了若干藏品的傳奇。憑借豐富的收藏,在全聯(lián)民間商會評選“癸卯中華古玩大典”中,薄維有幸入選中國古玩名人錄人才榜。
古玩人向來重視參展機會,凡重大展會,薄維幾乎都不會錯過。每次參展,他必然精心準備幾月時間。展位必做精裝特展,一次次豪賭,讓他成為了贏家。然而卻有一次一無所獲,那年他在上海參展,剛剛布展完畢,電話一頭卻傳來母親去世的消息。《聞物知命》一書精心挑選了薄維幾次參展的經(jīng)歷進行分享,也讓讀者更為直觀看到他做事執(zhí)著,不怕失敗,敢闖敢干的一面。
他的個人事跡見諸多媒體報道,中國日報網(wǎng)、千龍網(wǎng)、央廣網(wǎng)以及地方電視臺等百家媒體都曾報道過他的傳奇收藏故事。在2023年,薄維還得到了中央電視臺的采訪,他和央視主持人對話時,再次講到“快樂收藏”理念,藏珍品,交真友,快樂收藏,振興民藏。
2024年12月,一部關于記錄薄氏家族四代收藏心路歷程的圖書《聞物知命》由中國文史出版社出版發(fā)行,同月21號至25日恰逢潘家園古玩市場重大展會,這次展會必然少不了薄維的參與。雖然薄維已在潘家園沒有了古玩店,但在此處每周都有他的身影穿梭于其間,重金尋寶,成為一件件藏品的新主人。薄維在繁忙的拍攝之際,籌備了百余件精美藏品參展,其中包括薄氏家族四代珍藏的老物件,如宋代汝窯鳳戲水洗、宋代官窯水洗,以及家傳戰(zhàn)漢高古精美玉器,聯(lián)合國發(fā)行的薄氏珍寶紀念郵票等。這次參展算得上他對自己50歲的一次獻禮。在此次展會中,將重點亮相《聞物知命》一書,薄維邀請圖書作者一同參加展會,重點推廣與簽售《聞物知命》圖書,其圖書百分之九十的收益將無償捐獻給北京市希望公益基金會,支持公益事業(yè)的發(fā)展。
薄氏珍寶33年家傳館藏全球首展選擇北京潘家園為第一站,隨后薄維還計劃前往美國等國家進行海外展出薄氏珍寶館的珍貴藏品,用古玩講好中國的故事,是他余生要做好的一件大事。
《聞物知命》講述古玩里的人生,薄維為您打開不一樣的世界,聆聽古玩人的聲音,這是一個時代下集體共同文化印記。(文/王晨百)
特別聲明:以上內(nèi)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nèi))為自媒體平臺“網(wǎng)易號”用戶上傳并發(fā)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