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魔都又在雞娃這條賽道上卷出了新高度。
近日有一位上海家長發帖稱,在某幼兒園家委會上,園方表示“將從中班開始選拔孩子進理科班”,并分享了班型、課程以及收費標準等。
簡單來說,就是幼兒園會從中班開始選拔孩子進理科班,學習內容是pre-AMC。
啥是AMC?
AMC8是美國初中數學競賽,由美國數學協會(MAA)主辦,面向8年級及以下的學生,年齡不能超過14.5歲。
因為AMC8成績在國際上具有較高的公信力,近兩年備受中國家長們的追捧。尤其是對于想要進入北京、上海等地重點、私立和國際學校的學生來說,一張AMC8的獲獎證書能夠為學生增加不少競爭力。
于是,為了讓孩子們能贏在起跑線上,就有了pre-AMC 這樣一個產物。
據了解,這個AMC理科班的價格為(全天)8800元/月。
果然,割的還是中產的韭菜。畢竟這價格,普通家庭的孩子根本上不起。
幼兒園小學化,是拔苗助長還是提前搶跑
首先我們從人類幼崽的生長路徑來分析一下幼兒園理科預科班這事到底靠不靠譜。
咱們都是從幼兒園階段長起來的,幼兒園的孩子能自理、能社交、能習得一些社會認知、能適應集體生活,就已經很不錯了。
至于能背多少古詩詞、能算多難的算式、刷了幾本題,這并不是幼兒園孩子該完成的KPI。
不過在某紅書上,經常能刷到幼兒園的孩子已經學到了小學四五年級的數學內容,天天嘎嘎刷題;還有的小朋友3歲不僅過了ket,而且考出了卓越成績。
且不說這些帖子到底是真是假,即便是真的,這些小童未來還有十幾年的學習之路,這樣的孩子能否一路制霸,最終考上清北復交、海外藤校,都是未知數。
因為這本身就是一場結果未知的個體教育實驗。
當然,少數牛娃除外。
但不可否認的是,幼兒教育還是要符合“普通”人類的智力發展規律的。
反人類式雞娃的最終結果不是孩子長大后回歸均值、泯然眾人矣;就是孩子到青春期時擺爛、厭學,甚至抑郁。
五六歲的孩子,抽象思維才剛剛萌芽,只有通過一些直觀的游戲化情景,讓孩子親自操作、感知,去獲得經驗,然后才會慢慢形成一些抽象的數學概念。
但大部分孩子還是無法進行抽象的數學學習,或進行抽象的邏輯思維,更不能夠進行系統化的測試、考試、做題等。
三四歲的孩子控筆都成問題,在座位上坐20分鐘就已經達到極限,更不用說系統化的上課、學習和刷題了。
這既不符合客觀規律,也不符合國家政策。
十四屆全國人大常委會第十二次會議在11月8日表決通過了《中華人民共和國學前教育法》。針對學前教育“小學化”問題,學前教育法明確幼兒園不得采用小學化的教育方式。
而在此前,教育部也已多次就幼兒園“小學化”問題發文制止。
但即便如此,很多民辦幼兒園依然游走在邊緣地帶,用各種包裝出來的噱頭瘋狂在灰色區域試探,抓住的正是家長們焦慮、搶跑以及從眾的心理。
02 雞娃切忌功利化
雞娃對應的無非就是應試版的家庭教育。比起面面俱到,“德智體美心”兼具的家庭教育,雞娃更關注的是成績和升學。
說白了,就是教育更功利化,雞娃的目的就是要提升成績,終極目標就是在能力范圍之內考上最好的大學。
但很多時候,所謂雞娃都是一個度的把握:不能過猶不及,也不能放任不管。
當前的公立教育,尤其是小學教育階段推行雙減,主打素質教育和快樂小學。但高考篩選人才的指揮棒,中考的五五分流又是不變的。
所以就造成了當前教育現狀的割裂,家長們為了不輸在起跑線上,或親自上陣自己雞娃;或廣撒毛爺爺送機構雞娃。
再加上現在自媒體異常發達,頂著各種title的教育博主和各路機構每天輸出五花八門的教育理念,著實讓家長們看花了眼,不知道哪些課程、哪些教輔、哪些方法論適合自家娃。
但不知道大家發沒發現一個問題,教育博主們的最佳案例都是自家孩子,但這些孩子大都處于小學階段。
而初高中學霸的家長則很少有人做教育博主,在網上分享自己的雞娃心得。即便有人分享,也會被家長們嘲諷是拖拉機經驗,已經過時了。
也就是說,所謂的這些看似成功的雞娃模板,這些讓你照著抄的“作業”未必都是“績優”的。
說白了,教育孩子這條路徑咱們還得自己走,我們可以博采眾長、可以兼收并蓄,但更需要因材施教,懂得取舍。
而且,教育并不是一場百米沖刺,而是“細水長流”的馬拉松;不要讓孩子還沒到終點就累趴下了。
另外雞娃別太微觀,也別太功利。
前兩天家庭聚會,聽到某個親戚說:這些年給孩子補課、上興趣班的錢,都花了上百萬了,大學只考了普通本科,今年大學畢業剛工作,月薪3000塊,就租房還要花掉1000塊。
用親戚自己的話說:雞娃雞了20年,雞到最后,歸來月薪3000塊。這些年補課的錢,都夠買半套房子了。
這背后折射出的正是社會運轉的底層邏輯變了:
增量時代,人才是稀缺的、機會是不缺的,讀書的回報率確實很高;
但存量時代,經濟增長由高速疾馳轉向低速緩升,“普通”人才不再稀缺、良機反而難覓蹤影。
03 時代變了
我們用數字直觀對比一下,近20年的時代變遷:
20年前的2004年,高校畢業生人數只有280萬人,即便是一個普通本科的畢業生,都是妥妥的天之驕子。
然而如今這一數字卻膨漲了4倍之多,飆升至1179萬。并且這一數字還在一路攀升,預計2025年高校畢業生將再創新高,達到1222萬人,同比增加43萬人。
反觀2004年的中國GDP增速為10.11%,而2023年的GDP增速僅為5.2%,下降了近一半。
人才的供給量大幅暴增,但人才的需求量卻在經濟狂飆了三四十年后不增反降,學歷貶值已成為不爭的事實。
不稀缺的東西自然要降價,才有可能以價換量,這是一個再簡單不過的經濟學原理。
而伴隨著學歷的貶值以及人口的斷崖式下跌,當下的雞娃大概率是不會持久的。
畢竟,沒日沒夜地學習、考試,累死累活20年下來,可能最后連份像樣的工作都找不到,更別說走上人生巔峰了。
前段時間,三聯生活周刊發布了一篇文章,采訪了幾位“高考天花板”的清北金融系學生,在今年的求職季不得不面對“就業降級”。
各大投行、券商紛紛開啟裁員降薪潮,公司各方面都有很大的降級:項目質量不高、新人缺少鍛煉和成長的機會、收入水平只有以前的三分之一……
還有一些頂流名校生專注考公考編:
從斯坦福大學畢業的應用物理博士上岸安徽省鄉鎮公務員;
從哈佛大學畢業的博士上岸杭州市余杭區教育局;
從英國曼徹斯特大學畢業的海歸碩士去當城管。
頂流學校畢業生尚且遭逢求職困境,那么更多的雙非二本畢業生,甚至是專科生則更是翻身困難。
所以,過往這條靠學歷賺錢的路徑依賴已經不成立了。它的邊際效益已經不是遞減,而是直接打骨折,甚至是打到灰飛煙滅。
因為投入產出比太低了,而且還伴隨著極大的風險性,和高新科技初創企業的種子輪投資無異。
再退一步講,孩子將來的社會階層大部分都是由父母的社會階層決定的。別指望孩子通過學習逆襲,因為通過“只學習”改變命運的年代已經過去了。
如果你只想在單一路徑上讓娃“出人頭地”,那沒有出路,只能可勁兒的卷。
但如果豁達一些,跳出這些規訓家長和孩子的單一評價體系,支持孩子在適合他的軌道上發力,“雞娃”也就不存在了。
畢竟有的孩子耐雞,有的不耐雞。而親子關系,教育方式以及孩子本身的智商水平都是雞娃這條路上的可變參數。
任何一個參數的細微變化,可能都將影響最終的雞娃“產出”。
正所謂,雞娃如炒房,地段(起跑線)雖然重要,但最終決定價值的還是房屋質量(孩子自身素質)。
如果你的孩子是一匹馬,那就讓他奔跑;如果他是一只鳥,那就讓他飛翔。別試圖讓馬飛上天,也別逼著鳥去賽跑。
所以未來的雞娃也要進化,要把思路和格局打開,摒棄功利化思維,或許反而能收獲“花開”。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