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清玄曾說:養孩子就像種植物一樣,山坡地種竹筍、香蕉,沙地種西瓜和哈密瓜,爛泥巴里種芋頭。
教育也是如此。
不同階層的家庭,有不同的教育方式。
富人可以砸錢雞娃,給孩子最優質的教育資源。
對于普通家庭來說,最好的雞娃方式就是:干活、閱讀、會玩、堅持善良。
01
干活
看過哈佛大學的一項研究,他們對456位少年進行長達75年的追蹤調查。
最后得出一個結論:做家務的孩子,將來更有出息。
不僅如此,愛做家務的和不愛做家務的孩子,成年之后的就業率15:1,犯罪率為1:10。
同時,愛做家務的孩子,心理疾病患病率也低。
以前,我對此結論有點持懷疑態度。
如今,我卻很相信一個道理:能干活的孩子,一定不會差。
身邊有太多家長把大事小事都攬在自己身上,不管是洗襪子、洗衣服,還是收拾書包、整理房間,都不讓孩子插手。
不讓孩子做家務的理由很簡單:你專心讀書就行,其他的事情你不用管。
孩子們每天衣來伸手,飯來張口,從沒洗過盤子,甚至不會系鞋帶。
這些父母養出的孩子,缺少獨立性、自覺性,容易導致“巨嬰”和“媽寶”等不健康人格出現,
過度負責的父母,自以為是在對孩子好,實際上是在毀掉孩子。
諾貝爾物理學獎獲得者朱棣文,談起過母親的教育方式。
他母親教育孩子的方法很簡單——就是讓孩子多做家務。
洗衣做飯,打掃衛生,清理庭院,菜市場買菜,去河邊提水……
童年時的朱棣文,不知做了多少。
但恰恰是這些勞動,讓他的動手能力和觀察能力遠超同齡人。
他說:很難想象那些只會念書,連煎蛋、煮蛋都不會的孩子,會懂得怎么做實驗。
只會等待被投喂的金絲雀,永遠無法成為翱翔天際的雄鷹。
我們常說,一屋不掃,何以掃天下。
一個孩子如果連自己的小事都不能負責,以后又怎么有能力負責自己的人生。
02
1703年,作家笛福因批評時政被捕入獄,留下家中7個年幼的孩子。
他申請到一筆救濟金,抽出一部分錢購置書籍給孩子看。
他在給朋友的信中解釋:“如果我不能用錢充實孩子的錢包,那至少得用書充實他們的頭腦。世上只有讀書的債一旦欠下,便永遠無法償還。”
書,是一個人的立身之本。
讓孩子愛上閱讀,養成讀書習慣,必將成為父母這一生最劃算的教育。
錢學森的兒子錢永剛曾這樣說:“父親教會了我要愛讀書、低調做人。他認為孩子在基礎教育要盡可能地多看書。”
在錢學森看來,閱讀比成績更加重要。
有一次,錢永剛因為考試成績沒有滿分,被老師叫去訓話。
錢學森得知這件事后,不僅沒說什么,反而笑一笑走了。
錢永剛自己卻很不服輸,經過半學期的努力,每一門都是滿分。
錢學森卻不以為然。
錢學森從不要求孩子拿滿分,不會以分數作為衡量孩子的唯一標準,而是只抓閱讀,只要求多讀書。
二年級暑假,錢學森帶來一本《十萬個為什么》并要求錢永剛每天讀七十頁,不懂可以問他。
在這樣的家風熏陶下,錢永剛也養成了閱讀習慣,一有零花錢就買書來看。
作家林清玄說:“一個聞得到書香,聽得到平靜的家庭,能夠喚醒人內心的種子;反之,這粒種子會在喧囂中獨自腐爛。”
往小里說,當孩子喜歡上看書,對文筆會有極大的幫助;
往大里說,看書可以開拓孩子的眼界、培養心性、塑造人格。
無論日后去哪里,他翻閱過的書,讀過的文字,都會時時滋養著他的人生。
03
會玩
有時候,我很心疼現在的小孩。
他們不是被關在家里寫作業,要么就是在培訓班苦練,過得孤獨又壓抑。
我們以前,雖然學習條件遠遠比不上他們,但我們過得松弛且快樂。
上學課間時,我們一群男生就蜂擁出去。
有些人趴在地上打彈珠,不顧褲子上的灰塵,也不怕頭頂的烈日。
有些人則玩起水滸傳、游戲王的卡牌,放在地上,把手掌拍得通紅。
女孩們喜歡跳皮筋、踢毽子、跳房子、丟手絹。
放學回家的路上,我們成群結伴走在一起,你追我趕,你掐我拍,有時,看到一根筆直的木棍就像撿到寶一樣。
周末呢,我們去池塘里捉泥鰍,到河邊抓小蝦,爬樹上掏鳥窩,爸媽的斥責、學業的壓力一股腦都拋在腦后。
一位心理醫生說:其實過去的孩子也同樣有壓力,但他們往往有發泄的出口,去外面跑一圈,和小伙伴們打打鬧鬧,什么不開心都煙消云散了。
玩是每個孩子的天性,被允許玩耍的孩子,內心才會盈溢著幸福。
一味地圈養,不去戶外運動、不去自然里玩耍游戲,孩子如何不病不瘋?
心理學家約翰·蒙尼曾做過一個試驗。
他將幾十只小猴子分為兩組,一組可以在籠內追逐嬉戲,而另一組全部被單獨隔離開,每只小猴子關在不同的籠子里,不允許有跟同伴玩耍嬉鬧的機會。
結果,這些被剝奪了玩耍機會的小猴子成年后,在性格、行為習慣上,顯得比其他猴子更加孤僻、木訥,有時還會表現得敏感、易怒、暴躁。
這個著名的試驗,給了教育家們極大的啟發:玩耍對于孩子來說,具有非常重要的意義。
旺盛的生命力,是童年最好的模樣。
玩,從來不是一件壞事。
孩子可以玩出個性,玩出創造力,玩出競爭力。
學會玩,便學會了自洽。
玩得好,更能在這自我表達的時代里嶄露頭角。
04
堅持善良
蔡元培在《中國人的修養》中寫道:決定孩子一生的不是學習成績,而是健全的人格修養。
教育,是一場關于成為人的競賽,而非單單拼分數的競賽。
很早之前,有位媽媽在網上分享了自己的故事。
她的兒子英語成績很好,是班里的英語課代表。
有一天,兒子突然悶悶不樂地向媽媽訴苦:“班主任老是讓我給同學講題,不僅耽誤我的學習時間,而且我教會他,他成績就超過我了。”
聽到這里,媽媽心里咯噔一聲。
她突然意識到,自己平時的教育可能出了問題。
一直以來,自己都只告訴孩子該如何成功,卻忘了教會他怎么做人。
想到這里,這位媽媽做了一個大膽的決定——帶兒子去鄉村支教。
讓兒子親眼看一看鄉村的小學,親自輔導那些英語基礎薄弱的孩子。
媽媽鄭重地對兒子說:“并不是所有人都能像你一樣,一出生就衣食無憂;在祖國的偏遠角落,還有那么多跟你一樣大的孩子,他們可能也想學好英語,但并沒有專業的英語老師去教他們。”
正是這次經歷,讓兒子開始改變。
后來當媽媽再一次問起兒子長大后想做什么時,兒子回答道:“我英語好,我想做一名外交官。同時我也想讓鄉村更多的孩子跟我一樣,都學好英語,有機會實現他們的夢想。”
教育的終極目的,是培養出快樂、溫暖、人格健全的人,而不是一個自私、無情的利己主義者。
即使孩子從小成績名列前茅,進名校名企,卻對父母不孝不敬,對他人冷漠自私,這樣教育、這樣的結果未必是我們所期望的。
喜歡一句話:給孩子最高級的教育,是教會他做人。
從事什么職業,無貴賤之分;成為怎樣的人,卻有高下之別。
花有萬種花,我們允許孩子擇其所愛,走他想走的路。
但在為人上,我們一定要逼孩子成為一個善良的人。
前段時間,多地學校不再上晚自習,開始推行雙休。
一些朋友聊起這個時,就談到了一個觀點:以后“雞娃”的熱潮會慢慢退去。
我卻有不一樣的看法,社會競爭只會越強,“雞娃”會一直都在。
但是,如何雞娃,卻看為人父母的智慧。
能干活、愛閱讀、玩得好、堅持善良,這樣的孩子未來一定不會差。
點個贊吧,與父母們共勉。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