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黃百韜,華野怎么付出了這么大的代價?這事兒值得掰扯清楚。
淮海戰役中的階段,華東野戰軍圍殲黃百韜兵團,結果用了兩周時間,付出了近五萬人的重大傷亡,才換來全殲14萬國民黨軍的戰果。敵我傷亡比不到3:1,怎么看都不像“以少勝多”的經典戰例。尤其是黃百韜的兵團,主力不足、臨時拼湊,怎么還打得這么難?難怪有人拿這個來說粟裕指揮水平不如林彪,但事實真是這樣嗎?
【為什么會這樣呢,我認為有以下幾個原因】
1. 黃百韜不是個“軟柿子”
別看黃百韜手下的部隊是雜牌,但他這個人不簡單。廣東梅縣人,沒上過黃埔軍校,卻靠自己的本事在蔣介石的體系里混成了能獨當一面的兵團司令。他治軍很嚴厲,部隊凝聚力強,關鍵時刻能咬牙死戰。這點從碾莊圩最后一戰就能看出來,黃百韜帶著兵團被圍,明明知道幾乎沒有援軍,他還是堅持到最后一刻,直到自殺殉國。換個人,沒準早就投降了。這樣的“硬骨頭”,哪怕手下是雜牌軍,也沒那么好打。
再看他的部隊。雖然是臨時拼湊,但核心的二十五軍一直跟著黃百韜,戰斗力保持得不錯,其他幾個軍雖然名義上是雜牌,但沒有經歷過嚴重的戰斗減員,兵員比較齊整。相比之下,遼西決戰里的廖耀湘兵團,主力部隊已經被林彪的東北野戰軍“啃”了兩年,幾乎全靠補員和重建部隊在打仗,連新一軍、新六軍這樣的精銳都早已元氣大傷。這么一對比,黃百韜的兵團看似“七拼八湊”,實則還真算得上“神完氣足”。
2. 粟裕的戰術沒完全施展開
粟裕本人的軍事水平毋庸置疑,但淮海戰役的階段確實有不少客觀限制。黃百韜的兵團是“運動防御”,一路小步快跑,隨時尋找有利地形固守,這讓華野的追擊節奏被打亂。粟裕一貫擅長的“圍而殲之”戰術,面對這樣的對手效果就差了點。再加上淮海戰役剛開始,華野的后勤保障還沒完全到位,圍攻戰役又耗費了太多時間和資源,部隊疲勞、彈藥不足,戰斗力自然大打折扣。
遼西決戰的情況完全不同。廖耀湘兵團想的是快速突圍,根本沒想著死守,結果一路被林彪的部隊分割、包圍,最后各自為戰,被逐個擊破。黃百韜不一樣,他的防御有條不紊,甚至還主動出擊,這就讓華野遇到了很大麻煩。
3. 華野的基礎條件不如東野
這點不能不提。東北野戰軍打遼沈戰役之前,基本已經控制了整個東北平原,后勤保障充足,兵力可以集中調配。而華東野戰軍的情況完全不同,他們的根據地被國民黨軍隊切割得七零八落,后勤壓力非常大,戰斗力也因此受到了影響。再加上地形復雜,黃百韜兵團從徐州突圍到碾莊圩一帶,沿途的地形都是易守難攻的“好地方”。
更重要的一點是,粟裕的戰役目標更復雜。遼沈戰役時,東野可以集中全力對付廖耀湘兵團,而淮海戰役中,粟裕不僅要圍殲黃百韜,還得防備杜聿明和邱清泉的增援部隊,兵力分散,壓力更大。
粟裕打黃百韜難,林彪打廖耀湘輕松,這不是指揮水平的差距,而是戰場條件和對手狀態的差別。黃百韜的兵團雖然是雜牌,但戰斗力保持得不錯;廖耀湘的兵團雖然是主力,但早已被東野“削”得差不多了。粟裕面對的是一個準備充分、防御堅決的對手,而林彪面對的是一個急于突圍、陣腳大亂的敵人,這就是問題的關鍵所在。淮海戰役的最終勝利,已經足以證明粟裕的能力,無需再多爭論。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