習慣喝茶的朋友都知道,絕大部分的武夷山巖茶,是裝在小包袋里的。包袋上有個小撕口,但你沿著撕口撕的話,要么撕不開、要么撕得狠難看,有時還會撕豁邊(上海話),好好的茶葉撒一地。起先以為是我喝茶年份不夠手藝不精,后來看到廣州足球大佬彭偉國也撕得不成形(圖三),就明白這是個普遍的問題。
各么喝慣巖茶的胡建人沒這個困擾么?
還真沒有,因為他們都是用剪刀的。不能直接剪開,要在背面剪開一個橫口,從正面看還是個完整的茶袋(圖四)。胡建人以此作為一個暗號,來區分喝茶有沒有入門:如果你連基本的茶袋背后剪橫口都不會,那你離喝懂巖茶還遠著呢。
我也學著用剪刀,但問題來了:我經常出差,而且經常沒有托運行李,剪刀不能上飛機,那我到了目的地之后,就要到處找剪刀。剪茶袋通常用的是鶴嘴茶剪,別的剪刀拿來剪茶袋,頗有張飛繡花的笨拙感。
就沒辦法了么?想起以前的小罐茶,為什么武夷山的好茶都不做小罐的?
請教武夷山巖茶非遺傳人林文利老師(圖五),林老師平易近人,對我們這些巖茶小白一直非常耐心,他非常坦白地告訴我:武夷山確實都認小包袋,覺得不會剪口的人是外行,并且認為小罐茶是裝不好的茶葉的。
我問他,有沒有可能做一批裝在小罐子里的巖茶,一是不用剪小包袋,二是放出差行李里不會被壓壞茶葉,三是我有時不想喝一整泡,就泡一半也方便。
林老師說技術上沒有問題,鈦合金的罐子是非常成熟的食品用材質,但運費會增加,畢竟罐子比袋子重,盒子也重。
我收到第一批出品一看,wow!烤漆木盒(圖六)大氣、精美、好看,買櫝還珠都行。一盒里有十個小罐,我就拿了幾罐在行李里,帶著出差了。
帶著去新開業的中國第一貴酒店:北京前門文華東方(圖八、九)。在這個四合院場景中,打開一罐茶泡了喝,看地圖都看出了批閱奏章感。
還帶著去了澳門摩珀斯酒店(圖十、十一),在超現代風格的建筑里,這個小罐子也絲毫不違和,完美體現中西合壁的視覺審美。
昨天在杭州西湖國賓館,早晨的冬日暖陽中,小罐巖茶被眾多糕點簇擁,絕對有首長派頭。
我出差帶茶的一大困擾就此解決了,相信也有不少朋友有這需求。武夷山巖茶非遺傳人林文利老師特制了一批,有肉桂、老叢水仙、大紅袍三種,都是烤漆木盒包裝,內有十個小罐。
對樂于試新的朋友,到年底為止都有特別優惠;三種茶一起買“三罐齊發”(最后一張圖),是有更大的優惠力度,希望借此讓更多人解決出差帶茶的困擾。
走,上山吃齋喝茶去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