潛身窮巷性清真,忽祿輕官耐得貧①。
體道清玄②六行備,性高寡欲一良臣。
殷民阜利益于世③,操翰成章魏賦新。
瘟疫斷殤④箕山志⑤,七人多半入黃塵⑥。
【注釋】①徐干以病辭官;“潛身窮巷,頤志保真”,雖“并日而食”,過著極貧寒清苦的生活,卻從不悲愁。曹操又任命他為上艾長,他仍稱疾不就。②清虛玄妙躬行正道。③認為“賢者”僅只是品德端正還不夠,要“殷民阜利,使萬物無不盡其極”,“立功立事益于世”,才能稱得上“明哲”,要求讀書人應有匡時濟世的抱負,真正做一些有益于人民的事。徐干的這些見解,在當時很有進步意義。④建安二十二年(217年)春,瘟疫流行,徐干亦染疾而卒。⑤曹丕論及徐干時說:“觀古今文人類不護細行,鮮能以名節(jié)自立,而偉長獨懷文抱質,恬淡寡欲,有箕山之志,可謂彬彬君子矣!”⑥建安二十二年(217年)冬天,北方爆發(fā)史上最嚴重的疫情,除孔融、阮瑀早死外,建安七子之中剩下的五人竟然全部死于這次疫情。
【人物成語典故】殷民阜利建安諸子 徐陳喪 憂慮國事,憐恤百姓
【人物簡介】
徐干(170年-217年),北海郡劇縣(今山東省壽光市)人,東漢末年杰出文學家、哲學家。建安七子之一。自幼勤 奮好學,15歲前就已能“誦文數十萬言”。由于他“發(fā)憤忘食,下帷專思,以夜繼日”,在20歲前便能“五經悉載于口,博覽傳記,言則成章,操翰成文”。
其少年時,正值漢靈帝末年,宦官專權,朝政腐敗,而徐干卻專志于學。當時的州郡牧慕徐干才名“禮命蹊躇,連武欲致之”。他“輕官忽祿,不耽世榮”。曹操曾任他為司空軍謀祭酒參軍、五官將文學,他以病辭官;“潛身窮巷,頤志保真”,雖“并日而食”,過著極貧寒清苦的生活,卻從不悲愁。曹操又任命他為上艾長,他仍稱疾不就。建安中,看到曹操平定北方,中國統(tǒng)一有望,即應召為司空軍謀祭酒掾屬,轉五官將文學,歷五、六年,以疾辭歸。“身窮窮巷,頤志保真”,雖“并日而食”,亦“不以為戚”。
徐干不僅是一位淡泊名利的隱士,更是一位深諳道家思想的哲學家。他崇尚清虛玄妙,躬行正道,認為人生的最高境界在于體道而行,達到心靈與自然的和諧統(tǒng)一。在他的哲學體系中,“六行”是至關重要的概念,即孝、悌、忠、信、禮、義,這六種德行是為人處世的根本,也是實現(xiàn)社會和諧與個人修養(yǎng)的關鍵。徐干身體力行,將這六行貫穿于自己的言行舉止之中,成為了當時士人的楷模。
曹丕論及徐干時說:“觀古今文人類不護細行,鮮能以名節(jié)自立,而偉長獨懷文抱質,恬淡寡欲,有箕山之志,可謂彬彬君子矣!”
徐干以詩、辭賦、政論著稱,其的《玄猿賦》《漏卮賦》《橘賦》《圓扇賦》等,曾被曹丕評為“雖張衡、蔡邕不過也”。徐干的存世之作,只有散文集《中論》。這本書比較全面地反映了他的哲學思想及其文章風貌,其著作《中論》對歷朝歷代的統(tǒng)治者和文化學者影響深遠
瘟疫斷殤,箕山之志,建安二十二年(217年),一場突如其來的瘟疫席卷北方大地,無數生靈涂炭,其中就包括徐干這位才華橫溢的文學家。在生命的最后時刻,徐干依然保持著那份恬淡與從容,他的離世,不僅是文學界的一大損失,更是時代之痛。曹丕在追憶徐干時深情地說:“觀古今文人類不護細行,鮮能以名節(jié)自立,而偉長獨懷文抱質,恬淡寡欲,有箕山之志,可謂彬彬君子矣!”這是對徐干高尚品德與卓越才華的最高贊譽。
若水先生
【作者簡介】孫克攀,字若水,號泉一。善烹飪,喜旅游,樂詩詞,演周易,思幽靜,好品茗。
責任編輯:張偉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fā)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