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西青銅博物館的臨展“巴從西南來”正在展出,展期從2024年11月29日——2025年3月16日,展品是158件從西南地區來的文物,雖缺乏國寶重器,但也勾勒出了巴文化的輪廓。
因為對巴國展做公益講解,故將學習心得匯集成文,請大家斧正。
一、巴族起源
重慶中國三峽博物館曾經辦展叫“神秘的巴國”,說其神秘,是因為歷史典籍記錄少,考古發現的資料也相對缺乏,對巴人、巴國、巴文化的研究尚待加強。
關于巴國的歷史記錄主要來自于兩本書,一是南朝宋范曄的《后漢書》,另一本是東晉常璩的《華陽國志》,其他文獻僅有零星片語。
《后漢書?南蠻西南夷列傳》記錄了巴族的起源,和他們的第一位英雄祖先——廩lǐn君。
巴郡南郡蠻,本有五姓:巴氏,樊氏,瞫shěn氏,相氏,鄭氏。皆出于武落鐘離山。其山有赤黑二穴,巴氏之子生于赤穴,四姓之子皆生黑穴。未有君長,俱事鬼神,乃共擲劍于石穴,約能中者,奉以為君。巴氏子務相乃獨中之,眾皆嘆。又令各乘土船,約能浮者,當以為君。余姓悉沈,唯務相獨浮。因共立之,是為廩君。
乃乘土船,從夷水至鹽陽。鹽水有神女,謂廩君曰:“此地廣大,魚鹽所出,愿留共居。”廩君不許。鹽神暮輒來取宿,旦即化為蟲,與諸蟲群飛,掩蔽日光,天地晦冥。積十余日,廩君伺其便,因射殺之,天乃開明。
廩lǐn君于是君乎夷城,四姓皆臣之。廩君死,魂魄世為白虎。巴氏以虎飲人血,遂以人祠焉。
《后漢書》講了一個英雄君主的故事,很有神話色彩,他是擲劍的高手,又善于制船。巴人來自于“武落鐘離山”,這座山位于湖北省西部的宜昌市長陽土家族自治縣,這里的清江東流入長江,一般認為以廩君為首領的巴人部族就起源于湖北西部的清江流域。
考古發現也支持巴文化從清江流域、三峽地區起源,在這里發現的夏商時期的遺址有香爐石、路家河、中堡島、朝天嘴遺址。
1、圜huán底釜fǔ
商代,出土于湖北宜昌市路家河遺址,是巴人的典型炊具,它的底部是球形的,這樣的炊具形制簡單,手工制成,適合于山地,用石塊做支腳或者吊起來加熱均可,很方便實用。
圜huán底釜fǔ在香爐石、路家河遺址出土的陶器中都是最多的一類,是代表性的器物。考古學上以陶器區分人群,例如晉陜高地使用的炊器主要是鬲lì。
2、尖底杯
制鹽的工具。圜huán底器和尖底器是巴文化典型特征的陶器。
3、卜骨
巴族重巫,占卜是很重要的活動,一般使用龜腹甲或者動物的肩胛骨,目前在巴文化遺址出土的卜骨上還沒有發現文字。
在湖北宜昌市香爐石遺址還出土了奇特少見的占卜工具——魚鰓骨,大片的魚鰓骨使用方式和龜甲一樣,鉆孔灼燒出兆紋,以作占卜,這樣的方式很少見,只知道吉林長春也出土過魚鰓骨卜骨。
在陜西南部漢中市發現的商代寶山文化和城洋銅器群,很多學者認為屬于巴文化。
早期巴文化的政治中心在湖北西部和陜西南部,晚期(戰國時期)巴文化的中心在四川東部的重慶一帶。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