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憑什么?就憑他是我兒子?”杜義德一句話,擲地有聲,硬是把“拼爹”這件事懟得啞口無言。
杜義德是誰?抗日戰爭、解放戰爭里的一員猛將,打仗不要命,帶兵極嚴苛,還在上甘嶺戰役中留下赫赫戰功。可在家里,這位“鐵血將軍”同樣雷厲風行,把七個孩子全當兵帶,硬生生把家過成了軍營。長子杜軍是個聰明人,自小吃苦耐勞,最后成了海軍的高考狀元。按理說,杜義德只要動動嘴,兒子前途無量,可他偏偏不走尋常路,處處跟“后門文化”作對。
【為什么會這樣呢,我認為有以下幾個原因】
1. “軍人后代”也得從頭干起,別想走捷徑
杜軍參軍時,有人問杜義德,要不要把他安排到司令部機關?杜義德一句“讓他到基層去”,直接把兒子踢進了苦哈哈的驅逐艦支隊。這還不算,杜軍從站崗喂豬到蓋房子,啥累活臟活都干過,還被木頭砸掉幾顆牙。等到海軍領導知道他是杜義德的兒子,想給個交代,杜義德又甩出經典臺詞“憑什么?就憑他是我兒子?”
這事兒怎么看?在那個“關系社會”里,杜義德的做法不但罕見,還顯得格格不入。他不是不知道自己的一句話能讓孩子少吃幾年苦,但他偏要用“吃苦”來當家規。這種不徇私的原則,確實讓孩子們受了不少罪,但也讓他們在軍中站穩了腳跟。
2. “榜樣教育”比講道理管用
杜義德不只是嘴上說得硬,自己更是說到做到。杜軍回憶父親時,說他軍衣、皮鞋永遠整潔,頭發一絲不亂,走路比年輕人還快。老戰友來家里玩,調侃他“把家搞成了軍營”。杜義德非但不否認,還覺得特自豪。
這種“榜樣教育”有多管用?杜軍后來當了航海長,技術比賽拿獎,弟弟杜偉更是跑到老山前線蹲貓耳洞,吃潮濕、爛襠、潰瘍的苦頭,還能硬撐著守陣地。杜義德的孩子們,沒一個是靠關系提拔的,全憑真本事上位——這在那個年代,堪稱一股清流。
3. 忠誠與家國之間的“鐵面抉擇”
杜義德的“鐵面無私”,其實是他一生信仰的延續。他從年輕時就把“忠誠于軍隊和黨”當成唯一信條,對誰都一視同仁。兒子轉業的事就是典型。杜軍因為被頂掉了出國深造的機會,想讓父親幫忙“走走門子”。杜義德直接拒絕,還勸他“年輕人機會多”。換句話說,兒子的事兒他不想摻和,哪怕最后兒子脫下了軍裝。
可這真是鐵面無情嗎?未必。杜義德其實對孩子們有著極高的期待,他希望他們像自己一樣,把一輩子獻給軍隊。這種“理想主義”看似偉大,但也有點不近人情——“忠誠”在他心里永遠排,家人只能排。
杜義德這一生,鐵骨錚錚,既是名將,也是嚴格到近乎苛刻的父親。他的做法,有人說不近人情,也有人說無比高尚。可無論怎么看,這種“鐵腕家教”在那個年代的軍人家庭里,是個絕對的異類。或許正是這種少見的原則性,才讓他的一家子都能立住腳跟,走得更遠。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