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錯,都是我的錯。”
12月16日凌晨兩點,極越CEO夏一平深夜發布朋友圈寫道。
過去一周,極越汽車以如此慘烈的方式,吸引各方看客圍觀。幾乎從來沒有任何一家車企的倒塌如此迅猛而不體面,但大廈傾塌從來不是一夜間。今年,我們已經見證太多造車新勢力的倒下:先是年初高合汽車的平地一聲雷,威馬汽車緊隨其后地傳出燒光410億、多名高管被查的消息,12月,張勇卸任哪吒CEO,當天,方運舟發布全員信表示:創業十年的哪吒汽車,正站在鳳凰涅槃的十字路口。
從2020年到2024年,中國破產、倒閉、停擺的車企多達20余家,不僅有上述造車新勢力,也有名氣頗大的廣汽三菱、眾泰汽車等傳統車企。
每一次崩盤,都猶如一顆巨石投入新能源車企的浪潮之中,泛起的層層漣漪,讓大眾重新審視這一行業。
“世界并不需要那么多平庸的品牌。”智米科技CEO、iCAR汽車首席產品官的蘇峻博士表示。長城汽車魏建軍更多次表示:“品牌倒閉,遠比降價更加背刺消費者。”“汽車行業的內卷后遺癥,還要持續六七年時間,這種殺傷力是毀滅性的。”“超出常規的降本,逼得一些廠家偷工減料,甚至造假。一旦引發質量危機,最終還是由消費者買單。”他甚至公開呼吁,中國的汽車行業應該搞一次集體審計,來看看誰有問題,審計費全由長城來出。
汽車產業的“繁榮泡沫”該被徹底戳破了,如果任由企業為了噱頭而造車,放逐企業惡性競爭持續下去,將必然出現劣幣驅逐良幣的現象,對更多車企甚至是整個行業造成傷害。
從這個角度看,又有一批企業正在死掉,對中國汽車行業來說或許是最好的消息。因為淘汰,也是進化。以更宏大的視角來看全球汽車產業變化,這可能是一個汽車強國的必經之路。
蒙眼狂奔下,被自己絆倒
最近,長安汽車總裁王俊在的演講中的觀點,引起行業熱烈討論。
他表示,不完全統計,今年前10個月國內汽車均價下滑6.5%,其中燃油車均價下滑5.5%;國內共有98款新能源車上市,但是只有10款月銷量超過1萬輛;中國71個乘用車品牌僅3家盈利,預計未來80%以上中國品牌將面臨關停并轉。
新的經濟周期開啟后,很多商業邏輯發生變化,但在運籌帷幄的商業模式都是紙上談兵,盈利手段才是生存之道。這句話雖然夸張,但對于現在的汽車市場就是句真理。汽車是一個向規模要利潤的行業,利潤的持續下滑像一顆隱形的定時炸彈,時刻威脅著企業的生存和發展,沒有利潤,戰略、組織、管理體系上暴露出的一系列問題,都能造成企業的雪崩。
這在今年倒閉的企業身上尤為明顯。極越算有核心技術傍身,極越01和極越07智能化、機械素質、性價比都算高,但資金層面完全入不敷出,還爆出在招標時經常走關系,有以高于市場價10倍的價格采購的情況。最諷刺的是到了今年年底,公司CFO劉吉寧直接人間蒸發了,帶著賬本跑到新加坡去了。
高合也一樣,賣車全靠各種花活兒加持,飛翼一樣的車門,中控屏可像機械臂一樣伸縮出來,整車可以隨音樂展示燈光秀,但這些功能不是高合自研,而是付錢給零部件供應商配合測試和整合進整車,但賣不出去車也沒有新的融資,根本就形成不了良性的研發運作體系,高合要倒閉時,最直接的體現就是對供應商的付款,供應商根本催不到錢,到后面不付款已經理直氣壯了。
哪吒雖然旗下有6款產品,但沒有爆品、智駕競爭力不足等缺陷,讓哪吒連年虧損,最終從工廠停工停產到拖欠員工工資,從拖欠供應商款項到裁員……最后,張勇的“下課”將哪吒推向了失敗的邊緣。
這些失敗的原因,其實每個車企都會看到自己的影子。
尤其在“內卷式”惡性競爭之下,國內車企的同質化現象實在太嚴重。無論是從造型還是從配置來看,都在逐步趨同。但不少新能源車企缺乏核心技術與穩定市場份額的支撐,盲目擴張,燒錢造車,其本質卻疑似圈錢,真正踏實做技術研發與產品優化的企業屈指可數。
浪費著錢,消耗著資源,辜負著消費者的信任……它們倒下去,總比茍延殘喘強。
“死”掉90%?
即使已經倒下這么多家,中國汽車品牌依然是太多了。
如今,中國有100多個汽車品牌,一個成熟的市場是容不下這么多的品牌的,歐洲和美國的輕型車市場,都是不到15個集團,30~40個品牌。最后的結果一定是大部分都會被淘汰出局,即使在單一的汽車集團內部也會出現淘汰賽,將資源集中在最有競爭力的幾個品牌。
2022年,長安朱華榮認為,未來5年內,中國市場上的中國品牌,存活下來的可能只有5家。2024年,何小鵬在小鵬汽車成立十周年之夜說,未來十年中國汽車主流品牌只有7家能活下來。同濟大學汽車學院教授、汽車安全技術研究所所長朱西產也表示到2027年會淘汰90%左右的車企品牌。明年就會出現大量的倒閉,到最后留下來的一定是個位數,是在國際上可以跟豐田、大眾匹敵的幾家。
誰能最終拿到諾亞方舟的船票?
沒人敢下定論。畢竟當下的中國汽車市場正在經歷最快速的技術迭代和顛覆中。上汽集團曾經那么厲害,高峰時期營收近萬億,銷售700萬多輛,沒幾年工夫就迎來巨變。就在大家以為新勢力三足鼎立的時候,問界卻在去年底突然崛起,曾經沒有存在感的零跑也在迅速攀升,變成繼理想和問界之后第三個月銷量破4萬臺的造車新勢力。小米汽車是今年3月底才上市的,10月份的銷量已經突破2萬臺,成長速度超過所有車企。
追根溯源,會勝出的企業基本是兩類:要么是技術一騎絕塵,建立了遠高于其他企業的護城河;要么是技術領先一點,再利用成本優勢通過價格戰將競爭者淘汰出局。
出海也可能會成為救贖。之前,不少國內車企都把海外市場當成是自己的退路。但是隨著出口量的增加,必然會導致這些國家和中國貿易關系之間的緊張。在這個貿易保護主義抬頭的時代,國與國之間的貿易關系也有可能在一夜之間就發生改變。
惡性內卷可休矣
能笑到的企業是誰還無法下定論,但可以肯定的是,接下來的汽車產業,必須破除“內卷式”惡性競爭的現狀。
若干年前,東南亞市場中國摩托車企業“自相殘殺”式壓價“內卷”,有的廠家不惜犧牲產品本身質量和用戶體驗。這種“內卷”的后果是價格更貴的日本摩托勝出,中國品牌就此出局。
中國汽車,絕不能再步當年摩托車行業過度依賴價格戰最終后繼乏力的后塵。
除了魏建軍的反復呼吁,廣汽集團董事長曾慶洪在2024中國汽車重慶論壇上說道,“內卷下去不是辦法。企業的目標是什么?是盈利。而盈利的目的是什么?是為國家和社會做貢獻,繳稅、創造就業機會。但如今,行業裁員裁得多少?廣汽集團也裁員裁了不少。這樣下去,對社會、對國家又會怎樣?
”同一時間,吉利控股集團董事長李書福也表明了自己的態度,“如果市場環境成熟、法規完善且執行嚴格,競爭透明公平,那么這種內卷現象反而能促進行業進步。反之,則可能帶來負面影響。
”近期,2024年中央經濟工作會議在北京舉行,會議部署了2025年經濟工作,其中明確綜合整治“內卷式”競爭,規范地方政府和企業行為。這不是中央會議第一次提及“內卷式”競爭。今年7月30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召開會議分析研究經濟形勢和經濟工作,首次提出“要強化行業自律,防止‘內卷式’惡性競爭”。
從“防止”到“綜合整治”,從強調行業自律到規范地方政府和企業行為,可以看到中央層面在“內卷式”惡性競爭的措辭更進一步,所規制的對象也愈發清晰,預計接下來將有更具體措施陸續出臺。
在不久的將來,汽車行業內的“無序內卷”“惡性競爭”必然會踩下重剎,經歷了這種刮骨療傷的方式,消費者才能真正享受到新能源汽車帶來的便利和優勢,汽車產業才能重新步入良性健康的發展局面。
而只有這樣,“極越們”的倒下,才更有意義。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