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萬卷書后面是行萬里路,我們都知道,培養一個優秀的孩子不能靠“死讀書”。
光靠課本培養的是“學習機器”,而教育孩子除了學習以外,更重要的是人品和格局。
窮有窮的養法,富有富的養法。
但人品和格局是每個父母都應該教會孩子的。
哈佛唯一的女校長福斯特在一次演講中說過,孩子光學習是不行的,還需要去“玩”。
一個人的生活廣度越廣,他的格局就越大,未來的成就也會越高。
她每年都會帶孩子去一個新地方,探索不同的生活和文化,開闊孩子的眼界,拓寬孩子的人生寬度。
2024年就剩10幾天了,馬上也要迎來寒假,除了花大價錢帶孩子去假期旅游,沒時間沒閑錢的父母可以帶孩子去哪里?
哈佛女校長推薦了3個地方:博物館、圖書館和大自然。
圖書館,讀萬卷書
研究表明,閱讀的目的在于腦力的發展,孩子閱讀時,他的腦細胞在飛速成長。
那有些人會說,買書讓孩子在家里看就好了,為什么要大老遠跑去圖書館呢?
圖書館自帶5個增益“BUFF”,是家庭讀書角沒法比的。
1、圖書館獨有的閱讀氛圍
有些孩子愛閱讀,在家拿本書也能自己看。
有些孩子不愛看書,在家和書根本不挨邊。
而在圖書館,有大大小小的同齡人,還有很多舒適的角落。
在環境的影響下,不愛看書的孩子可能都不自覺的拿起一本書翻閱一下。
2、圖書館藏書多、種類多,孩子可以接觸到更多的書。
現在很多城市都有省圖、市圖或者區圖,也有專門的青少年區,甚至低幼繪本區。
配套設施也很完善,各種特色椅子,色彩溫馨的閱讀區。
還會有暢銷書的展板,有些還有圖書管理員的推薦書。
孩子接觸的書籍不再是父母精心挑選后的,可能有一些父母也不知道但很有意思的書。
3、可以隨意借閱,沒有購買壓力
圖書館是免費的,孩子可以對自己感興趣的書隨意翻閱,然后還回去。
還可以辦借書證,把書帶回去反復閱讀。
這對普通家庭來說可以節省一大筆購書開支。
也不用擔心買太多書家里無處安放。
4、圖書館有各類活動
比如讀書會、自然科普課堂、閱讀沙龍等,還有圖書館志愿者等。
這些是鍛煉孩子社交,拓寬知識面,培養語言表達能力的好時機。
而且大多數是免費的,偶爾會收個材料費,多帶孩子參加,好處多多。
5、培養孩子的責任意識
辦理借閱證,孩子就要遵守按時歸還的契約,培養孩子的責任感。
讓孩子自主借閱也是可以鍛煉孩子的自主能力。
博物館,歷史的見證者
中華文化上下5000年,博物館有著豐富的文化內涵,是一個記載歷史的地方。
當然,如果帶著孩子“走馬觀花”,去哪都差不多。
見過最智慧的家長,每次帶孩子去不同的博物館之前都會帶孩子先做功課。
沒錯,就像旅游之前先做攻略一樣。
先對博物館的展覽活動進行一些了解,做一些功課準備。
比如所處的歷史朝代、大概有哪些文物……
然后就是給參觀增加一些主動性和趣味性。
這位家長帶孩子在博物館進行“尋寶活動”,找到事先最感興趣的1-3件文物,去仔細觀察和思考,和了解文物背后的故事。
帶著問題去參觀,帶著目的去參觀。會讓孩子更積極主動,收獲也會更多。
戶外,大自然的饋贈
有位朋友說:“每次寒暑假帶孩子回老家鄉下,孩子的視力就變好,一開學回城里視力就下降。”
大自然對孩子來說,就是一個寶藏庫。
比起高樓大廈的房子,燈光閃爍的室內,戶外才是孩子最好的游樂場。
自然的陽光,路邊的野花野草,不同時刻天空云彩的變化,聽聽鳥叫,聞聞花香……
視覺、聽覺、嗅覺、觸覺多維的天然課堂,大自然是最好的課堂。
不要把孩子養成【自然缺失體】,忽視了自然觀察能力的培養。
- 去公園散步;
- 去登山放風;
- 去觀察植物生長;
- 去拾秋;
- 去溪澗嬉戲;
- 體驗種菜、農耕等活動;
讓孩子在自然中去感受、去思考、去挑戰。
孩子的生活不能只有學習,父母培養孩子也不能只看成績。
給孩子一個更開闊的天地,更多的可能。
教會孩子去體驗生活,去熱愛生活。
于時間的洪流里,發現自己的興趣和愛好。
面對新奇事物時,有自己的思考和總結。
遇到困難痛苦時,也能在大自然里放松。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