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寫到了萬國造裝備的話題,有朋友用志愿軍來舉例子了:萬國造武器有什么不好的,當年志愿軍不就是用萬國造武器打敗了以美國為首的17國聯軍嗎?那反過來說,像印度軍隊這種用萬國造武器的軍隊不也沒啥大毛病嗎?
這句話看似有點道理,可仔細一想問題卻出來了——志愿軍是什么軍隊?人類歷史上這樣的軍隊能找出幾支來?志愿軍能做到的,別國軍隊能做到嗎?你印度軍隊才算老幾!
且不說別的,整個步兵師建制的部隊在沒有制空權情況下14小時內攻擊前進72.5公里誰能做到?
幾十萬大軍在“一把炒面一把雪”的極度艱難后勤條件下堅持進攻作戰,有誰能做到?
在沒有一輛坦克、一架飛機的支援下,僅憑少數火炮和輕步兵(注:蘇械武器是從第四次戰役后期開始使用的)將世界上最現代化的軍隊擊退幾百公里,誰能做到?
就說說印度軍隊,自其獨立建國以來,最輝煌的戰績無非就是打打巴基斯坦。而巴基斯坦軍隊與印度軍隊本都是英印軍隊分化來的,在水平半斤八兩的前提下,自然是體量大的占優勢。
別說與志愿軍比了,就是將當年與志愿軍對戰的17國聯軍擺出來,估計印軍也就能欺負欺負菲律賓、盧森堡軍隊之流了,打打土耳其這樣的部隊恐怕都很費勁,更別說自己的宗主國軍隊和美軍、法軍了。
志愿軍繳獲美軍夜視槍
實際上有的人之所以認為中國軍隊行,那么別國軍隊也行,其實是過于低估了志愿軍在朝鮮戰爭“打怪”的難度了;同時這些人的邏輯也有問題,用咱們老百姓的話就是:聽不懂別人說話。
志愿軍能用萬國造兵器打敗美國聯軍,能在一把炒面一把雪的艱難情況下獲得戰爭的勝利,主要意思不是說因為萬國造武器好,我們才打贏了;更不是說一把炒面一把雪本身就很好,而是突出了志愿軍在這種不利條件下還能打贏的不易。
請注意,無論是萬國造武器也好,還是一把炒面一把雪也罷,其實都是不利條件,而非有利因素。
舉個例子理解下:張三在幾天沒吃飯的情況下,用一根棍子打跑了幾十個拿著大砍刀的流氓,這個事實重點突出的是張三的牛逼,而非幾天沒吃飯和這根棍子本身就很好。反過來說,你帶著幾十個人拿著大刀打敗了一個拿棍子的人,還值得強調嗎?
如果你沒有張三的實力,自己也專門去餓幾天,然后還拿著棍子去單挑幾十個持械流氓,那么不被痛扁一頓才怪。
就以志愿軍用萬國造武器來說,大家以為我們真的就愿意用這種武器去跟武裝到牙齒的美國聯軍血拼嗎?不,我們不愿意,而且是非常不愿意,因為這意味著作戰的犧牲會很大,更可能在犧牲大的同時還打不贏。
我們當時計劃的是等蘇聯武器到位后再出兵,或者先派出部分主力在平壤以北阻擊住聯軍的攻勢站穩腳跟,待部隊換裝后再反攻。而在這一過程中,設想的是蘇聯出空軍掩護。
但聯軍機械化行軍速度極快,我們根本就等不及蘇聯武器的整建制換裝,而關鍵時刻蘇聯又在空軍出兵的問題上拖拖拉拉。眼看著美國聯軍已經快要抵達鴨綠江了,作戰窗口即將關閉,我們才不得不用裝備著萬國造武器的部隊出國迎敵。
請注意,我們當時對美軍的技術裝備之強悍不是不清楚,而是為了抓住戰機不得已而為之。
當時志愿軍武器的復雜程度到了什么地步?
就火炮和槍械而言,就產自世界上24個國家98家兵工廠,其品種和型號多達110種。僅步槍口徑從6.5mm到11.43mm多達13種,各種槍械的型號更是多達幾十種。
其中有的武器人家兵工廠都已經停產了,有的彈藥打光了就算沒了,而且就算不停產,當時這些兵工廠也不會將武器彈藥賣給新中國的。
在解放戰爭中,雖然戰役的規模很大,但烈度尚談不上很高,遼沈戰役這樣百萬人參戰的大戰,解放軍共計消耗各類炮彈156190發。而我們知道,在幾年后的上甘嶺戰役中,美軍打2個連級的志愿軍陣地就打出了190多萬發炮彈。
有什么武器就打什么仗,這是人民軍隊建軍以來的宗旨。武器裝備不好是事實,但我們不會因為武器裝備不好就連仗也不敢打了。
但打仗可不是光憑一股蠻勁,而是要動腦子的。萬國造武器對我們作戰很不利,但我們就要盡可能發揮人的主觀能動性,將這種不利因素降到最低,同時盡可能發揮出現有武器的威力。
武器型號雜怎么辦?那就在軍、師建制內盡可能調換武器裝備,如40軍以美械為主,38軍以日械為主,盡可能減少后勤供應時的麻煩。
彈藥數量少,難以保障怎么辦?全面清理國內庫存,優先供應朝鮮戰場,國內軍工廠全力開動,使用遺留部件和原料生產可以制造的彈藥。同時國內其他部隊的彈藥也盡可能收集,供應朝鮮作戰部隊。
同時還盡可能調撥武器裝備,加強志愿軍部隊的裝備配置。
以當時的39軍來說,全軍有日式步槍7320支、國造步槍1512支、美式步槍2408支、美式沖鋒槍3058支、捷克式輕機槍790挺、美式輕機槍168挺、英式輕機槍117挺、美式重機槍155挺、日式重機槍7挺、60毫米迫擊炮260門、81/82毫米迫擊炮97門、120/107毫米迫擊炮24門、國產6管火箭炮9門、92式步兵炮36門、日式山炮24門、美式山炮12門。
這個裝備配置基本上做到了師有山炮營,團有步兵炮連和重迫擊炮連,營有重機槍連和中口徑迫擊炮,而步兵連有60毫米迫擊炮,同時輕機槍裝備到班,每個班還有2到3支沖鋒槍可用。
這個裝備配置雖然在重武器上遠比不上美軍,但在營以下單位的裝備差距卻大大縮小了。
但是上述武器絕大多數都是外購,在激烈的朝鮮戰爭中,武器的損耗是極為驚人的。
據統計,在前五次戰役中,志愿軍平均每月武器損耗率如下:步槍12%,沖鋒槍21%,輕機槍24.3%,重機槍17.1%,60毫米迫擊炮19.2%,火箭筒15.3%,輕迫擊炮15%,山炮30%,高射機槍30%。
而彈藥的消耗更不是國內戰爭中可比的,由于彈藥消耗大,而且難以運輸到位,第四次戰役時不少志愿軍的迫擊炮手都干起了步兵的活兒,而即便是步兵打起子彈來都沒有美軍打炮彈那么放得開。
因此在1951年2月20日,國內調集全國庫存撥給志愿軍沖鋒槍彈180萬發、美式卡賓槍彈70萬發、99式7.7毫米子彈100萬發,美制7.62毫米自動步槍彈580萬發,美制7.62毫米重機彈270萬發,79重機彈692萬發,60毫米迫擊炮彈35萬發、82毫米迫擊炮彈25萬發。
為了盡可能供給前線,國內有的美械部隊的槍械中僅剩個位數的子彈。
抗美援朝前三次戰役就是在這種極端困難條件下憑借靈活的戰術和志愿軍將士的拼死血戰打贏的,而在第四次戰役開始后連續作戰幾個月的部隊愣是在編制嚴重不足,彈藥嚴重短缺,后勤嚴重困難的情況下堅持了下來。
要換了別的軍隊,光是沒有制空權一項恐怕就得崩潰,更別說連子彈都沒得打了。
不過好在此時蘇械武器開始列裝志愿軍部隊,首先是輕武器列裝,隨后是重武器逐步到位。志愿軍以整建制或部分建制地換裝蘇式武器,同時通過進口彈藥和國內制造彈藥,這才基本保證了運動戰結束后,陣地戰時期的武器彈藥供應。
蘇式武器是人民軍隊第一次整建制地換裝制式武器,其意義是非常重大的。不僅僅體現在保證了戰爭的需求,更是人民軍隊走向正規化的關鍵一步。
而在尸山血海中殺出來的人民軍隊明白,萬國造武器靠不住,而單純依賴某一個國家進口的武器也靠不住,我們必須要有自己獨立的軍工體系。
在一窮二白的大背景下,我們首先是建立和改進現有的軍工體系,先做到自己能夠仿制武器裝備,以最短時間內建立能夠自主供給的體系來,然后則是真正的獨立自主,研發我們自己的武器裝備。
1949年,人民解放軍百萬雄師過大江的時候還是萬國造武器,10年之后的國慶閱兵中,我們自己制造的59式坦克已經開上了閱兵場,其他一系列國產武器也都陸續裝備部隊,新中國自己的國防軍工體系已經初見成效。
時至今日,我們的軍工體系已經擺脫了仿造的窠臼,走出了自己的道路。這恐怕是很多國家所想不到的,畢竟他們封鎖了我們多少年,卻沒想到反倒將中國軍工逼出來了。
而我們再回到開頭志愿軍用萬國造武器的問題,當年的我們是頂著敵人的炮彈殺出一條血路來的,不夸張地說,已經將人類軍隊的能力發揮到了極限。我們可以,不代表別的軍隊行,甚至像印軍這種殖民時代發展而來的軍隊,有什么資格跟志愿軍比?
而到了今天,中國軍隊早已摘掉了萬國造的帽子,而印度軍隊還是萬國造大戶。又有什么資格說:當年你們志愿軍用萬國造打敗了17國聯軍,所以印軍也能創造奇跡呢?
說一句難聽的,印軍的能力給志愿軍提鞋都不配,志愿軍能做到的,印軍哪怕做到了十分之一,也不至于在1962年戰爭中敗得那么慘,在解放軍口中落下個能打的部隊也只相當于國軍二流部隊的水準的評價了。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