革命時期,戰士們以苦為榮懷壯志,出生入死鑄深情,締結了一個又一個感人心脾的血肉故事,今天要講的,是開國上將中“三楊”中的兩位——楊得志和楊勇。
抗日戰爭時期,日軍針對楊得志部設下陷阱,楊得志不慎中計,深陷重重包圍,血戰待援,可高層們卻遲遲難以下定決心。
日軍勢大,首長們擔心救不到楊得志部不說,自己派出去救援的部隊也會成為他們的嘴邊肉,何況附近的幾位將領也都是一臉猶豫,擔心自己的部隊受損。
就在大家決定讓楊得志部自行突圍的時候,楊勇怒氣沖沖的站了出來:“楊得志是冀魯豫的英雄,他的部隊更是八路軍的榜樣,怎么能如此寒了戰士們的心,你們不救我去救,大不了一起倒在那......”
一、楊得志和楊勇
楊得志是湖南醴陵人,而楊勇是湖南瀏陽人,醴陵和瀏陽兩地相隔不遠,兩人算得上半個老鄉,但他們并非一開始就認識。
楊得志1911年出生,原名楊敬堂,1928年加入紅軍,開始了革命的一生,而楊勇也差不多,1913年出生,1930年加入紅軍隊伍,兩人參軍的時候都是17歲。
剛剛加入紅軍的時候,他們都是毛主席麾下的紅一軍團,楊勇加入紅軍后不久,楊得志就已經是紅一方面軍第一師的一個連干部了,所以兩人直到這時候還沒有什么交集。
之后幾年間,紅軍先后經歷了五次反“圍剿”,并在第五次反“圍剿”失敗后,開始了兩萬五千里的長征之路,兩人的職務也不斷提升,相繼成為紅軍團的團級干部。
長征期間,楊得志率領的紅一團是辟路先鋒,作為紅一軍的先頭部隊探路,楊勇的主力團也是多次參與戰斗,先后參加了金沙江、大渡河、土城以及四渡赤水等著名戰役。
抵達陜北后,兩人終于第一次見面了,當時黨中央召集干部開會,要求團級以上干部出席,楊勇是紅10團的政委,而楊得志在部隊抵達陜北的時候再次升遷,成為紅一師副師長。
巧的是,開會的時候,楊勇正巧就坐在楊得志身后,會議期間,楊得志作為紅一師代表講話,一口湖南口音讓楊勇倍感親切,會后,楊勇找上楊得志:“老哥,你家是湖南哪里人?”
楊得志一聽,眼前這個瘦高的人也是一口純正湖南口音,一把抓住楊勇的手:“我是醴陵人,你呢?”“我是瀏陽的,那咱倆離得挺近啊,幾十里的路程!”
楊得志哈哈一笑,一把上前抱住楊勇:“老鄉啊!咱們算是半個老鄉??!”一番深入交流后,楊得志才知道眼前這人是紅10團的政委楊勇,一聽是本家,更激動了。
得知楊勇比自己小兩歲,他便開始“小勇、小勇”的叫,一點也不生分,楊勇也是一口一個“老楊哥”,兩人關系迅速增進。
分開之后,楊勇找自己的團長聊起這件事,團長聽后一驚:“楊得志,那個紅一師的副師長?他可是個人物,長征時號稱‘英雄團’的紅一團,就是他率領的!”楊勇對楊得志這才有了更深的認識。
二、平型關大捷
七七事變之后,日本加快了侵華的腳步,任誰都知道,國共兩黨再不合作,等日軍侵蝕了半個中國,有了自己的戰爭根據地,真的就無力回天了。
此時全國抗日統一戰線形成,蔣介石也因為西安事變的發生,不得不捏著鼻子與共產黨合作抗日,然而初期在與日軍的交鋒中,國共兩黨并沒有討到絲毫好處。
事實上,第二次世界大戰時期的日本確實不愧于世界第二軍事國家,僅次于德國,雖然有自封的嫌疑,但日本士兵無論是軍事素質還是槍法準度都比國民黨精銳還要高一截。
他們強大的實力下,是無數資金的投入和彈藥的消耗,對此,共產黨沒有那么富裕,最開始的兩個月里,國共兩軍節節敗退,這也讓日軍更加狂妄,號稱“再有三個月便能滅亡中國。”
中國地域遼闊,別說三個月,就是三年也未必能全面占領各個城市鄉鎮,日本的意思是三個月攻陷南京政府和延安,徹底擊潰兩黨,為了遏制日軍的囂張氣焰,我軍發起了一次蓄謀已久的戰役——平型關戰役。
當時我黨投入的部隊是改編后的115師,115師擴編后,楊得志和楊勇都在該師里擔任職務,楊得志是685團的團長,楊勇是686團副團長,
115師部領導制定了一個“化整為零,分開殲滅”的方針,這也是紅軍最擅長的戰術,楊得志率部率先出擊,直取日軍前段敵人,隨后,楊勇率部緊跟其后,截住支援而來的中部敵人,阻止他們支援。
這場戰斗,兩支部隊在沒有任何通訊手段的情況下,楊得志和楊勇卻能默契配合“你殲敵,我阻擊”,打破了日軍不可戰勝的傳言,增長了國內抗日的決心,也讓日本|“三個月攻陷中國的計劃徹底泡湯。”
這次戰斗結束后,因為楊得志部和楊勇部損失不小,被調到山西東南部恢復,他們這段時間經常一起訓練,二楊的感情愈發深厚。
三、深陷重圍
隨著時間的推移,抗日戰爭逐漸走向中后期,此時,日本法西斯已經占領了諸多沿海城市,徹底封鎖了中國與國際的聯系,阻斷了國際可能到來的支援。
同時,為了阻擋日軍侵略的腳步,楊得志和楊勇此時也已經各奔東西,黨中央安排楊勇前往魯西地區抵御日軍推進的腳步,而楊得志則被安排了一個重要任務——開辟敵后根據地。
楊得志穿插到敵后開辟了冀魯豫軍區,得到了當地人民的擁護和愛戴,他一邊進行群眾工作,一邊積極抗日,同日軍作戰,而冀魯豫根據地也在他的帶領下發展得非常迅速。
日軍對楊得志可謂恨透了心,平型關的時候,就是楊得志部率先發起進攻,殲滅了日軍的先頭部隊,之后更是在冀魯豫地區給日軍帶來了極大的麻煩,于是他們針對楊得志部隊設了一個陷阱。
用一支小股部隊吸引楊得志進入日軍的包圍圈,隨后日軍立刻展開圍堵,計劃進行的很順利,楊得志陷入重重包圍,消息傳到上面,大家猶豫不決,不知道該不該實施營救、如何營救或是誰來營救?
最終,大家商議之后決定讓楊得志的冀魯豫軍自己想辦法突圍,楊勇卻不干了,表示自己愿意冒險前往,打電話上報領導后,不等上級同意,就帶著部隊出發。
另一邊,楊得志面對閃現數不盡的日軍,心灰意冷,都已經做好戰死沙場的準備了,關鍵時候,楊勇及時趕到,率部從日軍包圍圈較為薄弱的地方殺了進來。
正常來看,楊勇的部隊是絕對打不過日軍的,但日軍軍官沒想到竟然真的有人來支援,心里起疑,擔心后面有八路軍的大部隊,竟然放緩了攻勢,楊勇和楊得志抓住機會,竟然沖出了包圍圈。
結語
這次戰斗也使得兩人關系更加緊密,抗美援朝時期,繼彭老總和鄧華之后,楊得志擔任志愿軍總指揮,但不久他就因中央命令要求回國,離開前,他推薦楊勇擔任第四任志愿軍總指揮,也因為這次推薦,楊勇有了在1955年授銜上將的資本。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