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沒有我蔣中正,哪有他何應欽”
蔣介石說的沒錯,何應欽遇上蔣介石后開始青云直上,而隨著蔣的坐大,何更是一路攀升,由此被人稱為“福將”。
1935年4月,國民政府根據重新制訂的軍銜等級,給高級將領頒授軍銜,何應欽在八名陸軍一級上將中排名在閻錫山、馮玉祥、張學良三人之后,從名單中可以看出,蔣介石對其的器重可見一斑。
當然,何應欽之所以能得到老蔣的青睞,其實也有他的不尋常之處,那就是他處理事情比較柔和,尤其擅長平衡之術,幾乎沒做出極端出格的事情。
然而令人意想不到的是,就是這么一位具有文人氣息的人,居然崩潰密謀要廢掉蔣介石,而且動過兩次心思,這是怎么回事?
何應欽比蔣介石小三歲,兩人相識于黃埔軍校,那時老蔣擔任校長,而何應欽加入蔣介石的創校行列,擔任總教官一職。
由于老蔣脾氣不好,而何應欽卻性格溫和,于是大家叫他倆一是“嚴父”,一個是“慈母”。
北伐戰爭期間,何應欽一直效力于蔣介石的嫡系部隊。1925年,在鎮壓陳炯明叛亂 的戰斗中,何應欽救了蔣介石一命,由此蔣對何便有了“生我者父母知我者鮑叔”之感,兩人結下深厚情誼。
不久之后,何應欽擔任第一師師長,后又任第一軍軍長。蔣介石制造“中山艦”事件時,何應欽和第一軍堅決支持,并做好后盾。
軍閥混戰時期,何應欽又按蔣介石的意圖,指揮國民革命軍先后打敗了李宗仁、白崇禧、馮玉祥等軍閥,深受老蔣器重和賞識。
只不過在后來“圍剿”蘇區作戰中,何應欽接二連三吃了敗仗,導致蔣介石大發雷霆。
不過,這么多年風風雨雨,何應欽還是功大于過,而且聽話還有指揮才干,由此老蔣一直對他寄予希望,并且一路提拔,直至陸軍總司令、國防部長。
那么,當何應欽位極人臣后,其實第一個對他有戒備心的就是蔣介石了,因為史料他最信任的黃埔軍人都是由何應欽來統帥心里會產生一種恐懼感。尤其是蔣對何的政治態度不是很了解,一直懷疑何有野心。
其實何應欽也心知肚明老蔣的心思,他便想找個機會將其廢除,當然要不露痕跡否則定會滿盤皆輸。
很快機會來了,1936年12月,“西安事變”爆發,表面主張動武營救蔣介石的何應欽,可謂做足了表面功課。他自任討逆軍總司令,率大軍進逼潼關,儼然一副要豁出命去救駕的姿態。
其實何應欽內心有自己的小算盤,他要么逼張學良和楊虎城狗急跳墻殺了老蔣,要么逼他們把蔣交給中共,借中共之手除之后患。
然而道高一尺魔高一丈,何應欽的小把戲早就被人識破,甚至宋美齡給蔣介石的信中也說“南京城內戲中有戲?!?/p>
結果可想而知,后來西安事變和平解決,但蔣介石對何應欽的這次“越位”一直懷恨在心。只不過當時形勢緊迫,容不得時間對付而已,所以何應欽也算逃過一劫。
不過從此之后,老蔣就一步步削弱何應欽兵權,對他的器重也逐漸不復存在。
1944年11月20日,老蔣罷免了何應欽40年的軍政部部長職務,由陳誠繼續接任。
不過,老蔣為了穩定人心,立馬給何應欽一顆定心丸,任命他為中國戰區中國陸軍總司令兼參謀總長,主要是整訓軍隊接受美援裝備。
然而到了國共內戰時期,何應欽基本被老蔣棄之敝履,成了沒有屬于自己的部隊的“擺設”。
可想而知,何應欽內心極度不爽,自己苦心經營那么多年的政治堡壘,一下子轟然倒塌,他不甘心,想要東山再起,還別說,機會來了。
1948年5月,陳誠由于在東北失敗,回南京后主動請辭參謀總長之職,而彼時的白崇禧也因坐鎮武漢,無暇分身,于是國防部長之職也空缺出來。最終蔣介石又拉下臉面請何應欽出山,而何也順水推舟出任了國防部長一職。
其實何應欽非常清楚,彼時的老蔣是迫不得已“提拔”自己,而并非真的賞識自己的才干。
不過何應欽分析的沒錯,老蔣就是將他死馬當活馬醫,而隨著遼沈戰役和淮海戰役相繼結束,蔣介石也被迫下野,李宗仁成為“代總統”,何應欽也從國防部長位置下來,擔任了行政院長,成了夾在李宗仁的桂系和蔣介石之間的夾心餅干。
不過,這又讓何應欽看到了機會,于是他開始了第二次密謀廢蔣的行動。
當時李宗仁對于蔣介石仍在幕后操縱一切非常憤慨,于是便躲到廣西桂林不出山。
而何應欽則希望李宗仁早日到廣州上任,以此向老蔣施壓,那么何就可能能把大權要出來一部分。
于是何應欽連連發了五封電報給李宗仁,但對方壓根不予理會。
后來何應欽沒辦法,便請閻錫山出面到桂林當面請李宗仁。
彼時的閻錫山雖然也是日落西山,但畢竟與李宗仁還是多年老友,李宗仁也給了他這個面子說,上任可以,但蔣必須做出一定承諾,決不能再無限制地干預政府決策。
何應欽一聽立馬招辦,按照自己的理解,順著李宗仁思路,開出六個條件,便以自己名義發給老蔣。而老蔣當時也急于把李宗仁推到前臺應付中共的和談,想都不想一口應承下來。
不過,很多人看出這六個條件中有一條特別突兀,甚至不合乎道理。那就是最后一條:擬請蔣先生出國考察,并設法爭取外援。
這不就是想置蔣介石于死地嗎?而其實何應欽就是這么想的,他甚至已經提前安排了一批特務,準備待蔣介石去美國要外援時,趁機下手。
然而這一次,何應欽的如意算盤再次落空,其實遠在在溪口的老蔣架,仍然對軍隊保持著牢牢控制,而中央軍嫡系十四兵團宋希濂依舊聽命于老蔣,導致將領根本不聽何應欽的調遣。而他提出的六條,表明看老蔣全部答應做出讓步,其實全部都不算數。
就這樣,廣東全省被解放軍解放,何應欽難辭其咎,不得不被迫辭職。
此后,何應欽也淪落到了臺灣,幾乎是從一開始就備受老蔣冷落,當時他的頭銜是“戰略顧問委員會主任委員”的閑職,其政壇之路可謂一落千丈。
1952年10月,蔣介石連任國民黨總裁,在重新選 舉出的三十二名中央委員和十名中央常委中,均沒有何應欽的名字,反而陳誠名列其中,無疑說明何應 欽已經被驅逐出權力和決策的中心。
1987年初,何應欽病逝于臺北榮民醫院,享年99歲。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