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 AI by Asteroid33
周末閑聊聊。
我可能是被算法擊中了,經常刷到“子女教育”的貼子。
有一類貼子挺特別的,和經濟大環境緊密相關:
留子破產
人在國外好好留學呢,突然家書 萬里傳:
家里破產了。
已經沒法給孩子提供學費 一切得靠自己了。
留學生就很迷茫,不知道何去何從。
比如:
“英國留子最后一年,家里破產了”。
“去年家里生意出現變故,已經成功申請了分期付款。但家里也交不上第一期8萬人民幣學費。 我現在打滿了20小時的工,但還是湊不夠這第一期學費。打工和上學實在是精力不太夠了。如果休學,可能就再也回不來了。”
又比如“人在留學,家里做工程的破產了”
“這幾年開始,父親的工程款一直被拖欠,爸爸靠銀行貸款繼續給工程墊款,還有給我付學費。 家里前幾年投資的房產,現在月供也供不起了。”
有個小感覺,這幾年做工程的人,被甲方欠款、破產的人非常之多。
是典型破產群體之一。
二
除了留子破產,我之前職場上的領導,分享了一個她的觀察:
有一部分中產娃讀國際學校,讀不下去了。
像北京國際學校學費20-30萬/年,有很多中產家庭在讀。
現在有一批中產家庭出現了財務狀況:
失業了、破產了。
孩子半路就不得不轉校。
甚至因為生源流失,一些國際學校也有了關停風險。
前領導說——
換學校對孩子容易形成心理創傷。
尤其是國際學校轉到 公立學校, 孩子面對卷學習的壓力,很容易 格格不入,抑郁 ...
倒不如,一開始就堅定地走公立教育。
有的讀者會覺得——
中產送娃上國際學校,本就是不應該的,純屬是打腫臉充胖子了。
但我還挺理解。
在北京這種地方,很難解決本地戶口;
如果家庭經濟不錯,國際學校是一種很現實的考慮方案。
前幾年的大環境好 ,家長們對自己的持續工作,持續收入有信心。
所以在前幾年視角下做出的安排,是合理思考。
只是,哪能料想到現如今種種呢?
前領導是過來人了,她建議:
如果要考慮國際學校,最好就是提前準備出500萬+資金。
而不是指望著“用自己每年的工資來交學費”。
教育路線定了就不要輕易變換。要是 萬一失業,扛風險能力很脆弱,連帶著娃也會受累。
我迅速在腦海里開始DIY方案:
這筆錢,如果 能 每年獲息 20萬左右, 或者能覆蓋一部分娃的教育經費。
可以少動用本金。
但可惜,這幾年無風險收益在不斷退潮。
三
說起教育。
我目前想的是,我不會雞娃。
好多讀者是 過來人,用大家鐵一般的經驗和我分享:
“等娃上了學,家長都破防了。只要不是天才,為了跟上進度必需雞的。” “我家整個小學都沒有雞娃,今年升了初一,大環境逼得為了有高中上不得不雞娃,感覺自己比娃還不適應。”
人在江湖,身不由己。
我自己有一種強烈的困惑:
卷學習,卷試卷,學到的這些東西,在一生中的份量究竟有多大呢?
這是真心提問,不是反問質疑。
我困惑的地方還挺多,還有一個是關于經濟因素的。
如果家庭有兩個方案:
A方案:
家長們燃燒自己全部經費,去培養一個孩子。
送留學、送國際學校、送去各種培養、上各種輔導班
等孩子畢業了,家長們告訴孩子: 家庭已經沒有余糧。
B方案:
家長們用適宜輕量的費用,培養一個孩子。
差不多就得了,學業失敗就失敗吧,外面的眼神就隨他們去吧。
每年仍然能節省出一部分錢,儲蓄起來,投資收息...
再規劃著勻到一家人的整個人生中使用。
哪種又更加合適?
我自己目前的想法是: 相比于學歷上的精進,不如好好發現娃 自己感興趣的技能。
哪怕他對打螺絲感興趣也是可以的。
他能賺份口糧就OK。
如果可以,我盡量給他灌輸一些基本的理財觀念。
一輩子能有現金流,能好好生活下去就挺好,平平淡淡就好。
但是,我能避免社會潛意識的裹挾么?
又或者——社會潛意識本就是正確的,合理的。
錯的是我?
PS.
同學和我說了新時代四大孝子標準:
不鼻炎,不整牙,不近視,不打生長激素。
小小年紀就為父母省大錢了
哈哈哈。
其實新生人口已經是斷崖式下降了。
2018年時: 新出生人口是1500多萬人;
但是到了2022年,2023年: 新出生人口已經只有900多萬。
競爭烈度下降了約40%。
希望大環境變化后,大家養娃,負擔小一些,更自主自在一些~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