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上唯一不變的,就是變化。
今年的塔克拉瑪干沙漠,變化尤其劇烈。
各種令人不可思議的奇跡,在塔克拉瑪干沙漠接連出現,每一件,都是令人矚目的新聞大事件。
這些完美契合新聞定義的事件,不得不讓人們重塑對塔克拉瑪干沙漠的認識。
重塑的進程,也讓塔克拉瑪干沙漠一點一點撕去“死亡之海”的歷史標簽,以奇跡創造者的全新“人設”,登上熱搜。
面對帶著全新“人設”闖入移動互聯時代的奇跡制造者,我們不禁要問,塔克拉瑪干沙漠化腐朽為神奇的魔力,到底出自哪里?
新疆的地形,三山夾兩盆。
其中一盆,“裝”著塔克拉瑪干沙漠。
北面的天山,西面的帕米爾高原,南面的昆侖山,就像是一圈盆沿,而處在塔里木盆地中心的塔克拉瑪干沙漠,就像是盆底。
圖片來源:央視新聞
據蘭州大學資源環境學院沙漠演化與亞洲內陸干旱化研究團隊的研究,塔克拉瑪干沙漠腹地現代沙漠景觀的形成時代為距今30萬年前,沙漠的初始形成時代遠早于180萬年。
時間在流動,塔克拉瑪干沙漠的沙丘也在流動,它是世界第二大流動沙漠。
歷史上,塔克拉瑪干沙漠受風向影響,逐步南移,流動的沙丘吞噬了無數的城鎮和村莊,吞噬了綠洲孕育的文明,留下樓蘭、尼雅、小河等廢墟遺址,給予后世“五星出東方利中國”漢代織錦護臂、有翼天使壁畫、樓蘭美女等考古的無價饋贈。
徒步進入羅布泊的文物工作人員。玉素甫供圖且末縣時時鮮水產有限
塔克拉瑪干沙漠,歷史的高光時刻,埋于黃沙。
我們印象中的塔克拉瑪干沙漠,黃沙漫漫,仿佛包括綠色在內的任何與生命有關的東西都與它無關,“死亡之海”的名稱由此而來。
直到有一天,它開始打破人們對它固有的認知,沙漠不在無情,“死亡之海”孕育出希望,塔克拉瑪干沙漠并未從荒涼走向荒涼。
這是開天辟地的精神、愚公移山的精神、精衛填海的精神......
不少人或許疑惑,這樣做是為了什么?
正如《士兵突擊》里關于修路的經典的臺詞:
我要做點什么,做一點有意義的事
那是一片生命禁區,沒人光顧,甚至備受嫌棄,而正是許三多每天如一日得修路,他真的修成了。
最終那條路真的修成了,成為了絡繹不絕的地方。
從此,它成了一種精神的象征。
對于塔克拉瑪干沙漠來說,當人類注入了一種持之以恒的精神力量后,這片荒蕪之地也開始與生機一起舞動。
1978年,一個具有里程碑意義的時刻,中國毅然決然地啟動了規模宏大的“三北”防護林工程。這不僅僅是一項工程,更是對生態環境改善和綠色發展的深遠布局。在接下來的四十多年漫長歲月里,無數人心懷希望,揮灑汗水,依托著“三北”防護林工程的持續建設和不懈努力,奇跡般地,在塔克拉瑪干沙漠那浩瀚無垠、風沙肆虐的邊緣地帶,逐漸形成了一條令人嘆為觀止的綠色阻沙防護帶。這條防護帶綿延不絕,長達3046多公里,宛如一條綠色的長城,牢牢地鎖住了肆虐的黃沙,為周邊的生態環境筑起了一道堅實的屏障,其壯麗與堅韌,令人由衷地贊嘆與敬佩。
類似的奇跡,塔克拉瑪干沙漠創造了很多。
回溯至1993年3月,一個震撼人心的壯舉在新疆拉開序幕——輪臺至民豐公路破土動工。這條穿越塔克拉瑪干沙漠腹地的公路,全長552公里,其中竟有446公里是在那流動不息的沙漠中開辟而出,其難度之大,令人咋舌。
時光流轉至2022年,又一壯舉震撼問世——尉犁至且末公路正式通車,全長334公里,為這片沙漠再添一道亮麗的風景線。
同年,和若鐵路的通車更是將奇跡推向了新的高度。這條全長825公里的鐵路,宛如一條鋼鐵巨龍,在沙漠中騰躍而起,與已運行的格庫線、南疆線完美銜接,正式宣告了環塔克拉瑪干沙漠鐵路的誕生,讓人心潮澎湃。
而到了2023年,圖木舒克市至昆玉市圖昆公路的通車,更是為這片“死亡之海”南北貫通增添了第四條干線公路。
這些公路與鐵路,如同條條巨龍,在沙漠中穿梭騰躍,將這片曾經被視為生命禁區的沙漠,變為了人類智慧與勇氣的見證之地,令人無不為之贊嘆。
綠色圍攏沙漠,道路貫通,接下來就要生產點什么了。
塔克拉瑪干沙漠種植養殖的奇跡之旅,始于2018年袁隆平團隊在塔克拉瑪干沙漠種植水稻的新聞。
2018年,袁隆平海水稻科研團隊在塔克拉瑪干沙漠西緣岳普湖縣開辟了向大漠要耕地的試驗田。當年試驗田畝產549公斤,遠超科研團隊畝產200公斤的預期。
但是,這個新聞,在當時并沒有引起多大的反響。這不重要,重要的是,亙古的沙漠由此開始吹起了不一樣的“風”。
“風”吹到2024年的時候,塔克拉瑪干沙漠的奇跡開始集中涌現:
9月初,在塔克拉瑪干沙漠養殖的螃蟹陸續上市,膏美黃肥,消息一出,#塔克拉瑪干沙漠養出了大螃蟹#的話題便在9月期間頻頻登上熱搜,不少網友驚詫,新疆沙漠竟然還產“海鮮”?
9月22日,在位于塔克拉瑪干沙漠南緣的兵團第二師三十七團、三十八團,專家對兩個團場的玉米高產創建百畝田、千畝方玉米進行實打實收測產。經實測,百畝田平均畝產1202.4公斤,千畝方平均畝產1002.88公斤,兵團首次在塔克拉瑪干沙漠實現千畝連片“噸糧田”的突破,創造了新疆農業發展史上的奇跡。
9月28日,新疆日報以《沙漠珍珠試養成功 飽滿圓潤媲美“北珠”》為題,報道了位于塔克拉瑪干沙漠腹地的且末縣養殖珍珠的新鮮事,新聞發出后,短時間內被國內眾多媒體轉載,有網友評論說“這還是我認識的沙漠嗎?”
10月下旬,且末縣防風治沙工作站首次試種的20余畝沙漠花生迎來豐收。不僅如此,且末縣在沙漠中試種的板藍根、西瓜、甜瓜、土豆等作物,都取得了不錯的效益。
來自塔克拉瑪干沙漠的新聞源源不斷,在一篇篇的新聞報道中,人們的認識被不斷刷新,塔克拉瑪干沙漠原來不僅能養海鮮,不止能種水稻、小麥、玉米、蘑菇、西瓜、甜瓜,還能種肉蓯蓉、枇杷、石榴、黑加侖……
東北有句話,說一切皆可燉、萬物皆可烤,2024年塔克拉瑪干沙漠給人的感覺是,萬物皆可種,什么都能養。
人類給自然以生機,大自然也必將厚禮于人類
臺特瑪湖,這片曾經因過度開發和自然環境惡化而幾近干涸的湖泊,也迎來了一場令人矚目的生態復興。如今,臺特瑪湖再次煥發生機,湖面波光粼粼,水鳥翱翔,蘆葦叢生,魚躍淺灘,一片生機勃勃的景象。
在塔克拉瑪干沙漠枯萎了近百年的胡楊枯木逢春,位于巴楚縣境內的世界最大胡楊“風倒木”林區重現生機。干枯的胡楊長出了新枝,紅柳等植被也逐漸恢復,呈現出一幅生機盎然的景象。
在人類與塔克拉瑪干沙漠的漫長對話中,我們正書寫著一段關于挑戰、適應與和諧共生的浪漫篇章。
塔克拉瑪干還是那個塔克拉瑪干,只是荒蕪敗給了生機。
如今,塔克拉瑪干沙漠不再僅僅是恐懼與絕望的象征,它成為了人類智慧與自然力量融合的見證。在這片古老而又年輕的土地上,人類改造保護自然的同時,實現了自身的可持續發展,繪就一幅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美好畫卷。
來源:綜合自網絡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