賈思勰出生于山東省壽光城西南的一個富裕家庭,他從小喜愛讀書,常常手不釋卷。他年輕時候在高陽郡(古地名。漢桓帝置高陽郡,治高陽,即今河北高陽縣舊城村)當太守時,重視發展農業,他一邊努力讀書,一面深入民間,向老農、牧民學習生產知識,還把民間關于氣候、季節、耕種的諺語收集起來。他自己還在府中開出一塊地種菜,養些雞鴨牛羊。賈思勰從書本中和實踐中積累了大量資料,為寫好《齊民要術》準備了充分的條件。《齊民要術》,是一部總結農業生產技術的著作,“齊民”是使人民豐衣足食,“要術”是重要的方法。
賈思勰
眾所周知,中國是個傳統的農業國家,直到最近數十年才開始逐步工業化。在賈思勰生活的北魏時期,農業在國民經濟中更是占據著重要的地位。事實上,中國歷朝歷代也是高度重視農業的,“勸課農桑”就是從西周時期定下來的規矩。《周禮·地官·司徒》記載了十二項教民生產的職事,涉及大田農作、果樹、蔬菜的耕種技術,采伐山林材物、采集野生果物的生產技術,豢養鳥獸的養殖技術,以及化治絲麻等副業操作技術。幾乎囊括了西周的農、林、牧、副各業。上述各項,均由大司徒的屬員分工執掌。
牧民
相傳古代官吏為提醒農人們做好春耕準備工作,還要派衙役趕在立春前一天,到縣城隍廟旁邊臨時搭建一個官廠,然后由眾衙役擂鼓鳴鑼,抬著縣大老爺和紙扎的春牛和耕田的犁耙,由縣衙門行至官廠,焚香祭奠皇天后土,再由縣官領頭,眾鄉紳跟隨在后,依次參拜,接下來,縣大老爺親自扶犁,跟隨春牛之后,演試用牛犁田,以示春耕開始。沿途圍觀人群敲鑼打鼓,鳴放鞭炮,煞是熱鬧。眾衙役遂抬著紙扎春牛游街回衙,然后將其對著天空,一火焚之。這樣的春耕當然重在儀式化表演,但像賈思勰這樣真正撲下身子抓農業的古代官員,進而成長為農學家的可謂鳳毛麟角。
打春牛
賈思勰根據親身體會,總結出搞農業和畜牧業要細心觀察,積累經驗,不能光憑自己的好心。他自己養了一群羊,為了讓羊多吃草,多長膘,就往羊圈里放了許多草料。誰知道沒過多久,羊卻一頭一頭地死了。這是什么緣故呢?他想來想去也找不出原因。后來他跑了一百多里路找到一位有經驗的老羊倌,才弄清了死羊的原因。老羊倌告訴他,羊是最愛干凈的,把大量草料放在圈里,許多羊在上面吃,羊邊吃邊踩,還在草料上拉屎撒尿。這樣臟的草料愛干凈的羊怎么肯吃呢?羊吃不飽,就慢慢地餓死了。賈思勰沒有摸清羊愛干凈的習慣,結果好心辦了壞事。他把這樣的經驗也寫進了《齊民要術》。
放牧
賈思勰是一個老老實實的科學家。他在寫這部書的時候,研究了前人有關農業的著作,搜集了民謠農諺,訪問了有經驗的老農,在實際生產斗爭中作了細心的觀察和比較,從書本知識到調查研究,從理論到實踐,都沒有放松。賈思勰在《齊民要術》中引用的古書有一百五六十種,絕大部分現在都失傳了,靠了它才保留下來一鱗半爪,他以農諺為據,對農業生產知識作了生動的說明,向老農請教,更使得這—著作具有豐富深刻的內容。
《齊民要術》全書九十二篇,分為十卷,和當時通行的文體一樣,分正文和自注,正文約七萬字,自注約四萬字。它包括農藝、園藝(蔬菜和果樹的栽培),林術、畜牧(家禽、家畜的飼養)、養魚和農產品制造(如釀造、食品加工)及其他農業、手工業等。其中,農藝和園藝占了重要的篇幅。從西周以來,我國在農業和手工業方面已經獲得的知識和技術,在《齊民要術》中,都作了總結性的敘述。
齊民要術
在農作物的種植方面,我國古代勞動人民早就注意了天時和地利,賈思勰進一步指出:“順天時,量地利,則用力少而成功多。”否則,便要像“到泉水里去歡樹,到山頂上去捉魚,只能空手回來”,或者像“逆著風向潑水,從平地往坡上滾球”,用力多而收效少。他正確地提出要按照季節不同、氣候不同和土壤特性不同,來進行不同作物的栽培和管理,也就是“看天、看地、看莊稼”。在“順天時,量地利”的原則下,他把栽種的時間,按照不同的農作物,分為上、中、下三時。例如,種谷子,二月上旬為上時,三月上旬為中時,四月上旬為下時,等等。他又把地理分為上、中、下三等。例如,谷子以綠豆、小豆為底(即前茬作物)為上;以麻、黍,胡麻為底為中;以蕪菁為底為下,而且同一農作物因地力和季節不同,播種量也要隨之而不周。
春耕
在強調因地、因時制宜的同時,他對土壤的改良和耕作技術(耕、鋤等)也十分重視。他提出要經常保持土壤中所含有的適量水分,要增強土壤的肥力,要利用作物吸收養料的不同,進行作物的輪作、間作、混作和套作。他首先總結了耕地的深淺是按不同情況來決定的經驗,他說,“初耕欲深,轉地欲淺”,又說,“秋耕欲深,春、夏欲淺”。深耕的好處是可以根除雜草,防止病蟲害,又能多吸收水分,疏松土壤,農作物的根扎得深,就能長得好。這是古代勞動人民長期生產所積累起來的知識,賈思勰總結了這些知識,提出耕地在什么情況下要深,在什么情況下要淺。
犁田
賈思勰在耕作技術方面,還有許多極寶貴的經驗總結。在蔬菜栽培方面,他認為應該高度利用土地,生產上要糞大水勤。在果樹種植方面,他詳細介紹了嫁接法,書中的接棗法和現在河南新鄭棗區所用的方法相同。在家畜的飼養方面,他注意了喂料和喂水。他說,喂料喂水,要適合牲畜的特性,做到了這一點,牲畜就沒有不肥不壯的。他引用民謠“贏牛劣馬寒食(清明節)下”(瘦牛弱馬過不了寒食)來說明牲畜過冬,喂不好就要造成死亡。對于肉用家畜,他提倡“閹割法”,這種方法,我們現在還在使用。
紅棗
《齊民要術》中還介紹了二十多種做酒的方法,詳細說明了釀造的過程。自古以來,酒為喜慶必備之物,滋陰補陽,是人類社會引以為豪的東西,一部農學巨著,如果少了造酒工藝,那就是不完整的。有段時間,賈思勰正在思考如何寫釀酒之法,可寫來寫去,就是不能如愿。他苦苦思索,并在高陽附近遍訪釀酒高手,可寫出來就是覺得不盡如人意。于是,他叫來親朋好友,先啜上一頓再說。這天晚上喝得不少。他喝完后,想再審一遍最近寫的稿子,可酒勁一上來,他就有點迷糊。這時,他的兄弟賈思同走上前來,說:咋睡了呢。今晚月光真好,我們何不出外一游。
釀酒
賈思勰正為寫不出文章發愁,便欣然應諾。二人坐上馬車,在月光下飛馳。這車也真快,兩人只覺得耳邊生風,兩邊景物飛速后移,只有又大又圓的月亮還掛在天上。不知跑了多久,前面是一個小鎮,只見屋里燈火點點,外面酒幌飄舞,并不時傳來飲酒作詩的聲音。賈思勰一見極為歡喜,對賈思同道:真是個好地方。我們何不進去,再喝一個痛快。賈思同欣然同意。 二人走進一家酒肆,主人面帶笑容上前施禮。兩人坐下,菜有葷有素。不一會酒熱了上來,還沒入口,只覺得異香撲鼻。賈思勰兄弟二人不禁嘆道:好酒,好酒也。
釀酒作坊
兩人開懷暢飲,不覺酒已半酣。賈思勰叫來店家詢問道:此為何地?為何酒飲后,口不燥,喉不干,不上頭。店家說道:此為古鎮侯鎮,盛產酒也。恰在這時,有十余青衣童子從門前魚貫而過,這更激起了賈思勰的好奇。店家言道:此地釀酒,采用的是:夏季進料伏制曲,秋冬釀酒春開窖。踩曲必童子。店家又說:哎,這兩位先生是何方人士,看相貌有些來頭。 賈思勰見瞞不住,便說出了實情。那店家一聽,連忙叩首:先生雖貴為太守,但仍寫《齊民要術》,為民造福,可敬可敬。
賈思勰連忙上前,想扶起店家。店家趁機提出索要題字的請求。賈思勰欣然執筆,寫下了:神曲出侯鎮,佳釀透骨香。那香字還沒寫完,賈思勰一下子醒了過來,原來是做了一個夢。而低頭看時,那紙上真有這十個字,而口中還微微留有余香。賈思勰喜不自勝,天不明就啟程,來到了古鎮侯鎮。在侯鎮他不但采訪了造神曲并酒的真正工藝,臨走還買了好幾壇子好酒呢。看來為了成全賈思勰總結釀酒之法,連老天爺也在幫助他呢。
酒壇藏酒
賈思勰的故鄉山東是我國古代農業最發達的地區。從西晉末到北魏統一北方的百余年中,這個地區經歷了長期的戰禍,但勞動人民在塢壁武裝自保的情況下,從事生產勞動,為大族豪強提供財富。每一個塢壁成為一個自給自足的生產單位。北魏統一北方之后,長期的安定為這種經濟的發展帶來了更多的便利。“均田制”實行,自耕農生產的積極性有所提高,農業在這一時期,獲得了較大的進展。《齊民要術》反映了這一情況。糧食作物的品種被記錄下來的相當豐富,以粟而論,便有八十六種之多。
游牧民族
在畜牧業方面,生產規模也不小,以羊為例,一家養羊千口,需要多少喂料,怎么種這些喂料,書中都有詳細的說明來自塞外的鮮卑人,高車人具有豐富的害牧知識。《齊民要術》從這些知識中汲取了營養。關于用乳類加工制成酥酪、用單毛制成氈毯的技術等,顯然是這些塞外部族生產經驗的總結。
生產斗爭為賈思勰的科學活動提供了不盡的源泉。賈思勰在農學方面的成就超越了他的前人。在他以后,我國幾部重要的農書,從他那里吸取了重要的養料。但是,南北朝是一個彌漫著宗教迷信思想的時代,賈思勰自己又是一個不小的地主。時代的局限和階級的局限,使得這部科學巨著好像在黃金中雜著沙粒,在光輝里呈現著暗淡,有科學的真理,也有迷信的糟粕。例如,他說“在東邊栽九棵桃樹,可以多生子孫”,就是十分荒唐的。(彭忠富/整理;參考文獻《南北朝史》)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